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1叶老告诉我们,在对待文本时,不能"不求甚解",浮浅疏狂;一字一词都"未宜忽",要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摸清作者思路,沟通作者心灵。所谓文本细读,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字词的细读,这个"童子功"对于学生学语文的  相似文献   

2.
郑春 《小学语文》2009,(10):23-24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适切的阅读情境,是优化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创设鲜明可感的情境,勾连文本与情境,导引学生披文、人情、入境,进而激活语言图式,变静态文字为鲜活场景,从而达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3.
林志平 《广西教育》2011,(16):48-48
文本对话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那么,学生与文本对话一定更精彩。一、启发想象,进入文本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相似文献   

4.
正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只是趋于课堂的"教"而相对忽视了课内外的"学",使得学生的文本悟性也仅限于课堂之内对课文的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感悟之中,流于表面。对于学生悟性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提升自己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本悟性。一、入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可阅读的时间、空间及情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想象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去体验文本内涵,激活思维,从而丰富自身想象力。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见解。一、凭借问题想象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  相似文献   

6.
叶老曾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他胸中的艺术境界产生出来的,是通过他作品中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来的。读者只有进入  相似文献   

7.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形象地去认识世界.教师应该明确文本形象,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变成一个适合学生的"心物交融"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叶圣陶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  相似文献   

9.
于静 《天津教育》2012,(3):50-51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是作者为文时,心中是有特定的意境、情景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引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表达的"境"中,才能亲身感受到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把握好教材是语文教学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22年语文教学之路,我一路走来,其间有风雨,也有阳光;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课堂上,以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为指导,坚定地践行"入境"阅读。一方面,教师自己首先"入境",即课前对文本须有正确、深刻、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追求在"循序渐进"中"渐入佳境",用心铺设"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以问题引领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入境";以学生的浅读、误读为契机,相机渗透实用的阅读方法;以品味语言为抓手,在"入境"中深化对作品的体悟。  相似文献   

11.
【教学理念】1.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学会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语言、揣摩作者、触摸诗句背后所隐藏的内蕴。2.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在形象感知、展开想象中入  相似文献   

12.
读济南的冬天,从儿时的记忆到现在从教,面对可爱的、秀气的、美丽的济南的山和水,思绪万千,感觉颇深.似乎对眼前这位"语言大师""平民写家",也似乎对叶老那句"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核心,生本对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这是核心要义,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能走马观花,急于求成,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正如叶老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  相似文献   

14.
"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文学类作品中蕴涵的生命精神、精准的语言、精致的表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展开三重对话,进入作品的世界,想作品中人物之所想,感作品中人物之所感,产生情感共鸣,从更高层面达到与作者、作品的交流与默契,真正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三重对话强调通过对话探讨文本价值,要在已经成为权威的定论中读出文本背后的潜台词,在认识到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同时,挖掘出作者的个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是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解读以及关于文本解读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主线式板书     
主线式板书是紧扣文章的思路孕育而成。“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老的妙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一篇课文的板书,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寻找“突破口”。“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这突破口恰是引导读者“入境”的门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设计板书有时感到思路阻塞,难有进展;但一俟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一、关注细节,引领入境,引起情感共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与亲。"意思是说,作者在写文章时,头脑中有一定的情境或画面,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有进入作者描述的这个情境或画面,才能把文章读懂。  相似文献   

19.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施萍一老师的这节《清平乐村居》,努力发现"文本特质",并基于儿童的经验,将文本"符号的表达"再现为真实的生活画面,因而这是一节澹而有味,"余味"深长的语文课。一、语文味读的味道。诗词教学"入境始与亲",初读阶段,施老师用最简单的语文手段引学生"入境",那就是读:一读,由诗到词,一步步发现词与诗的不同不处,简明词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