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燕起先生的《史记》研究成果丰硕,其研究注重基础工作,着力探索《史记》史学价值。在基础研究方面,杨先生参编出版的《历代名家评史记》《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史记精华导读》等著述,注重学术资料性、目录提要性及普及性,促进了《史记》研究的发展;《史记的学术成就》通过对《史记》背景、体例、思想等方面的论述,汇通"史记学"研究并基本建构"史记通论"的规模体制,对《史记》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史记〉的体例与通变》《司马迁的〈史记〉与中国史学的自觉》等文章中,杨先生对《史记》的体例、中国史学的自觉等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这就是我最初进入研究领域的历程。研究的过程这么美,在事实与价值、现象与理念、经验与超验、具体与抽象之间探索并联结。或许,那正是莫奈创作《日出》所站立的位置。1995—1998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硕士,学习比较教育学,师从杨汉清先生。杨先生和福建师范大学吴文侃先生主编的《比较教育学》,是极有影响力的教材。杨先生希望我研究比较教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1期的“本刊特稿”栏中,有幸拜读到了杨启亮先生的《热爱语文:一种教学目的论的解释》一文。读罢此文,我很佩服杨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庖丁解牛式的析理逻辑,但同时,作为一个身体力行、躬耕于中学教坛的语文教师,我有必要明确指出他对语文教育的误解,乃至对语文教学的误导。哪怕我的言说同样存在瑕疵。一、“快乐足球”与热爱杨先生认为:“以热爱为目的教学语文,追求的是非智力的积极的情意境界,这是在语文智力或能力之上的境界。”我不知道杨先生何以判定“热爱”这种非智力情意境界必定高于智力或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台湾省《牛顿》杂志科学主编杨玉龄先生于1988年10月来我校采访,龚升副校长和少年班负责人肖臣国、朱源分别向他介绍了学校和少年大学生教育的情况。杨先生返台后,  相似文献   

5.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 ,记叙文有六要素 ,议论文有三要素 ,而说明文却还没有定论。杨慎德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一期发表题为《谈说明文的要素》的文章 ,将说明文的要素“概括为两个 :知识 ;解说。”这篇文章的发表令人耳目一新 ,但这个概括是否确当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正如杨先生所说 ,要素就是构成这一事物的必要因素。那么 ,“知识”、“解说”是否是构成说明文的必要因素呢 ?在《谈说明文的要素》一文中 ,杨先生写到 :“解说就是解释 ,说明 ,介绍。它包括各种说明方法 ,如 :解释含义、下…  相似文献   

6.
季科平 《教师博览》2022,(32):21-23
<正>早就听说杨再隋先生的大名,原先只知道他是大学里的教授,是一位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家。后来,我在特级教师盛新凤的专著《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中读到了杨先生写的序,他的文字让人感觉特别舒服,我读完第一遍忍不住再读第二遍……于是我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大家呢?他的文字竟然有这样的魅力!一段评语:简而达2015年2月,我开始与杨再隋先生有联系,是因为筹备导师周一贯先生从教六十五周年暨八十华诞的庆贺活动。杨先生要为周先生写一篇文章,周先生就让我把他的几本书快递给杨先生。于是,我冒昧地给杨先生发去短信,请他注意查收。就这样,我和杨先生有了几次短信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读了特级教师杨先武先生《一点商榷》(见2000年第10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以下简称杨文),我深深地陷入了究竟该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祖国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迷惑与沉思之中。杨文是对刘国正先生就钱理群教授在《审视中学语文教学》一书的序言中,对毛泽东同志《纪念白求恩》····文章中号召共产党员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持批驳观点而写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赞》进行驳斥的。我们实在不敢与杨先生的观点苟同,更不敢也不能用杨先生所倡导的观点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大概与刘国正先生一样…  相似文献   

8.
看杨先生的电影总有这样的感觉:从头至尾都像在喝白开水,却又觉得不舒服,最后白开水凝结成眼泪。《一一》是从一个婚礼开始,到一个葬礼结束。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最权威的英译本出自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前人多认为杨先生的异化策略优于霍克斯的归化策略,也有人认为归化异化应当并重。笔者认为,归化策略更有助于英美读者对这一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鸿篇巨著的理解,相比之下,归化策略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提出了一些商讨意见。 1、对《论语》的“论”肯定了“论,伦也”的刘熙解释,不同意杨先生对此解的否定,同时也提出了“论语”应解为“富含事理的语言”也与杨先生解“语言的论纂”不同。 2、对“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及其它三个“夺”字解释多歧,认为不妥,提出这三个“夺”俱应解“失”、“丧失”。 3、对“后生可畏”及其它共六个“畏”字杨先生和刘俊田等俱解“怕”认为失误,这六个“畏”字俱应解“敬”。 4、对“足踮蹜如有循”的“循”认为宜解“逡巡”,不同意杨先生解“沿着(独木桥)走过”。 5、对“勿欺也而犯之”的“而”字认为不应解转折连词,而应解“能”“能够”。  相似文献   

11.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12.
姚小鸥教授《洛道五丈渡汲水———〈巾舞歌辞〉抄袭事件与汉代中原地区的道路交通》 (《学术界》 2 0 0 1年第 4期 )一文指责赵逵夫教授《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 1辑 )、《三场歌舞剧〈公莫舞〉与汉武帝时代的社会现实》 (《西北师大学报》 1992年第 5期 )两文“抄袭”了杨公骥先生《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第 1期 )的成果 ,“对前辈学者的工作肆意排诋” ,引起各方关注。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组织专家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核对研究 ,认为赵文一开头即标明杨公骥先生的论文 ,并说明刊于何处 ,明确指出“有的地方与杨先生看法不谋而合” ,“但还有些心得或为杨先生所未道及 ,或与杨先生看法有所不同” ,文中征引“杨说” 4 0余次 ,完全符合学术研究规范。为使读者客观全面地认识事实真相 ,厘清《公莫舞》研究史上杨、赵两先生各自的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按照学校领导实事求是的要求 ,并征得《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的同意 ,建议本刊重刊此文 ,供读者与杨文参看 ,以得出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其"字是汉语语法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虚词,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其"字的统计次数与实际次数之间稍有出入,用法上也存在词性模糊、释义不当的问题。杨先生的译文具有注解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自然的译注特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使我们对"其"字和《论语译注》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杨向奎先生早年即拥护曹雪芹祖籍“丰润说”。1992年8月2日《人民日报》《曹雪芹究竟生在哪里?葬于何方?》又报道说:“他(生按:指杨向奎)进一步论证了曹雪芹即丰润曹鼎望之嫡孙,曹鋡之子。因曹鋡自幼寄养在曹寅家,曹雪芹便在曹寅家长大。”接着,1993年7月3日《光明日报》报道:《丰润县就曹氏墓志鋡、墓碑举办研讨会,曹雪芹祖籍研究有新发现》,引述杨先生话说:“曹寅之  相似文献   

15.
邪母古读考     
对于古代声纽的考定,有钱竹汀的《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章太炎的《娘D二纽归泥说》、曾先生星笠(名运乾)的《喻母古读考》,都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了。邪母古读,一般的把它归并从母,是不合于声类条例的。四五年,我写了一篇《邪母古读考》,把草稿印在桂林师范学院我所编写的《声韵学讲义》里,骆先生绍宾(名鸿凯)在湖南蓝田师范学院所编的《声韵学讲义》曾提到了,杨先生遇夫(名树达)索阅旧  相似文献   

16.
近日从《南方都市报》上读到著名学者杨曾宪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质疑高考改革的形式化趋势》。在文章中,杨先生对高考形式的改革(如逐步用多次、多卷考试取代全国统考形式、将“综合评价”列入招生评价体系等等)提出了质疑,并认为目前高考之弊在于内容而非形式,意即高考应该改革考试内容而不必变革考试形式。对此,笔者不敢表示苟同。现行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端在  相似文献   

17.
教育需要公平,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据4月19日《中国网》报道,深圳杨先生的孩子今年已经上初三,15日下午4点半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开了一次“中考报名会及中考综合评价会”。  相似文献   

18.
记忆中的风景陈华去夏,在北京大学期间,适逢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宇先生作报告。还记得那天一看到杨先生作报告的海报,我便被报告的题目———《现代物理学与美》吸引住了,很想知道高深莫测的现代物理学是怎样与美联系起来的。报告是下午开始的,那天天气...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刊登了杨明鲜先生题为《“借书满架”辨正》的文章,认为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尽如人意。”文章列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诸家对“借”字的解释,逐一进行辨误排除,然后进行辨正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借书满架’的‘借’应解释为‘凭借、借助’”,“才合乎情理,才符合作者的原意。”笔者认为,杨先生的以上做法和观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颇多。具体考辨于下。一、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20.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刊登了《如此“乍舌”,令人咋舌》一文。文章作者杨先生先是通过对各大报刊中所提到“乍舌”“啧舌”“咂舌”和“咋舌”进行了实例列举,然后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四个词进行了音义分析,区分了这四个词的用法,读完之后受益匪浅。但关中不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杨先生却标写的是“《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