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6,(27):8-8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融合发展,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成为一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张宁  杨柳 《青年记者》2016,(8):55-56
广播媒体依靠独特的伴随性、补缺性、移动性等优势,历经电视技术和电脑互联网技术的残酷考验而坚强存活.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优势可能都逐渐被消解和替代,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竞争危机和生存考验.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面临“融合新变局” 1.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先发优势被逐渐拉平和消解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广播媒体可谓“先声夺人”,率先与新媒体实现对接.在此过程中,广播媒体数据轻量化的优势尽显,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同一节目内容的音频数据所传输的数据量大大低于视频数据甚至图片数据,所以较之报刊、电视等媒体,取得了与新媒体对接的先发优势.但是随着以4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数据传输速度的大幅提高,高质量的图像逐渐实现了高速传输,广播媒体的先发优势被逐渐拉平和消解.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全球的媒体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危机,也对网络媒体特别是新闻网站的生存带来了挑战。随着手机网民的增多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手机化”、“移动化”,新闻网站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再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取而代之的是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的各种自媒体及移动终端、应用的信息发布与推送。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持续普及和应用,移动媒体快速发展,这些都使得我们面对的信息环境和媒体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都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开通网络平台“人民网”,并且在信息发布、意见整合、舆论引导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通过“报网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头条号、网易号、一点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度百家号、UC号、企鹅号……微信公众号一“号”独大的局面终于被打破.自媒体平台进入众“号”喧哗时代. 在炙热的互联网竞争格局中,互联网大佬新贵之所以纷纷鸣“号”开道,一方面是被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形势所迫,一方面是看到内容的价值、草根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在当前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我国电视媒体正在积极改革.无论是从节目形态、内容,还是节 目传播方式上,电视媒体一直都在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伴随着互联网终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广泛商业化应用,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交媒体,而社交媒体平台的主角是用户,媒体依赖于用户的优质使用体验,如...  相似文献   

7.
泛媒体语境下媒体与受众的双向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手机媒体、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纷纷涌现.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播进入了"人人即媒体"的泛媒体时代.泛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一种弥漫的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传播形式在各种新老媒体上交错进行,社会信息空前丰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传馨 《今传媒》2015,(2):13
主持人语: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舆论阵地,不断顺应我国媒体格局、舆论格局的发展变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组织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今被政府广泛采用的微博问政为政民互动搭建了沟通的新平台,经由公民新闻的传播、舆论的引导,使虚拟的信息更加趋向于真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组织传播  相似文献   

9.
李婷婷 《传媒》2016,(7):72-74
媒体“双微”建设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参与、互动、个性化特征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梳理了推动媒体“双微”互动的条件,并进一步分析其需要克服的障碍,最后提出践行互动理念的路径,以期为其实际运作提供参考,提升媒体“双微”在移动互联网空间的信息传播能力,助推其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0.
於流芳 《传媒》2015,(11):71-7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和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社交媒体的博弈最终指向了具有黏性特征、将碎片化的用户串联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全媒体视阈下用户在微信传播中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诸要素,用户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依赖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其提供的模拟情感情境下获得了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11.
“网站建设”等技术类课程在新媒体专业中的必要性 当前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新媒体的发展壮大打破了传播的原有格局.PC时代门户模式的网络媒体已经转型为移动新媒体模式,传播的主体逐渐由专业媒体转变为大众,传播的途径也由传统媒体发展为移动互联网.大众在互联网使用、信息获取,以及媒体在信息的生产和加工方式上都有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给新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带来了相应变化,继而影响了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短短20年间,互联网在中国形成了席卷发展之势,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近年来,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商用,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掀起了新一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在“2014年中国视听传媒发展论坛”上,“无线苏州”荣获“2014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榜——最具创新价值移动综合运营平台”殊荣,被誉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示范.  相似文献   

13.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担负着巩固基层舆论阵地、壮大主流舆论的政治使命,场景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要素,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成为"场景"之争.场景意义的凸显带来是传播格局的变迁、用户地位的提升、信息消费场景的移动化转变以及用户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的挑战.本文借助场景理论的研究视角,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李森  沈月娥 《青年记者》2017,(32):56-57
英国广播公司(BBC)克里斯·韦斯科特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时代逐步到来.移动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形态多样化、传播互动性强等传播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广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广播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当前广播行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坚持提供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提升服务功能,是主流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壮大的重要路径。主流媒体要跳出单一的信息传播功能,用原创内容引导用户,以特色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打造用户广泛参与的内容生态,实现社会效益;搭建以“新闻+服务”为特征的复合型服务平台,以“互联网+”重塑产业链,做好媒体服务、公共服务,在经济主战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效益。本文以山东广播电视台二十大融合传播实践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拓宽服务功能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涌现,大数据带来的传播大变革,彻底颠覆了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对大事件报道的固有模式。地方媒体该如何在大事件报道中寻找“地方元素”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杜宇  郑展鹏 《传媒》2016,(5):18-20
当前,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新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集团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新媒体裂变式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受到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如何在泛媒体生态下,创新新闻传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地方党报,特别是地方党报集团提高新闻宣传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重大课题,也是地方党报集团面临“时代大考”的必答命题.  相似文献   

18.
郑佳欣  代羽  吴枫 《传媒》2021,(16):20-22
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网适配于各类场景的网络行为,内容的社交化生产及传播成为必然趋势.当前,已进入"平台社会"时代,平台凭借过硬的技术、庞大的用户群、海量的数据与强大的连接能力,成为公共信息与服务的中介枢纽.商业互联网平台凭借长期积累的用户、数据和算法优势,逐渐占据了传播内容生产和分发的主要管道,打破了原有传播格局,给主流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有了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像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网络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突出产物。它实现了传统媒体的电子融合,涵盖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传播的特点和优势,统一了过去各自独立的传播形式,最大化地满足网民的视听需要。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一般也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改变了既有的传媒格局。  相似文献   

20.
<正>视觉化表达,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视觉表现与互动效果的高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是否贴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和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必须注重视觉表现力,特别是面对较为严肃的重大主题报道,就更需要运用“视觉创造价值”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