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长期被脂肪油脂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能够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脂肪酶产生菌,通过在含有演.甲酚紫的培养基培养筛选一株脂肪酶活力最强的菌株,经显微镜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初步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eillac megaterium)。在pH7.0,橄榄油浓度在812mg/L和以1.5%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条件下三天,脂肪酶的活力最大,达到19.3U/mL。  相似文献   

2.
采用罗丹明B平板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法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出产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并对活性最高的菌株F-11进行酶活性条件分析,发现F-11属革兰氏阴性杆菌。对F-11菌株所产脂肪酶进行酶催化特性分析发现,该脂肪酶属中温碱性脂肪酶,反应转速为150 r/min时,其最佳初始pH为7.5,最佳培养温度为30℃,菌株酶活性最高为10.96 U/mL,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在庆大霉素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的改变,原料的不同及提高产量的要求以及菌种本身性能的变化都需要对菌种进行改造,本文介绍了用紫外线做为诱变剂对生产所用菌种进行诱变和筛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诱变方法对实验室保藏的粗酶活为10 U/mL的野生微球菌SX-1进行诱变处理以获得高产酶能力的菌株,实验得到最佳诱变条件为:15 W紫外灯,垂直照射距离为30 cm,处理时间为90 s,通过荧光圈初筛和摇瓶复筛,筛选出一株突变菌株,酶活可达到22.5 U/mL,比出发菌株脂肪酶活力提高了125%,将其连续传代5次,酶活稳定,是一株比较理想的脂肪酶产生菌.  相似文献   

5.
张海英  李昙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4):65-68,73
目的: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株絮凝剂细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获得1株产高效MBF的菌种,编号为F1.以菌株F1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结果:该菌产絮凝剂的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适宜氮源为蛋白胨,当初始pH值7.0,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72h,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其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
从大米厂、淀粉厂周边环境土壤中筛选到三株产淀粉酶能力较强的菌株Jz1、Jz2、Jz3。经形态特征及染色等初步鉴定,菌株Jz1和Jz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Jz2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采用YoungJ.Y00改良法测定此三株菌株的淀粉酶活力分别为47.29 U/mL、48.48 U/mL、49.74 U/mL,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生物高效降解木质素,采用苯胺蓝、氯化锰、α-萘酚平板法和木质素降解试验,从腐竹中分离、筛选获得1株具有高效降解木质素活性菌株,命名为LQ-04.对该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其优化工艺为:碳源为葡萄糖10 g/L,氮源为酵母膏10 g/L,pH为6.0,温度为40℃,转速为180 r/min,在该优化条件下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 P)活性高达82.8 U/m L.这将为木质素的生物降解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EM中絮凝剂产生菌筛选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EM的定向培养试验,筛选出光合细菌、酵母菌两种絮凝剂产生菌。最佳接种量试验表明:定向培养时,光合细菌的接种量为5%,酵母菌的接种量为3%时,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出脂肪酶产酶菌并测定最佳产酶条件及所产脂肪酶的活性.方法:经富集、初筛及复筛将脂肪酶产酶菌筛选出来,然后用滴定法测定酶活性.结果:成功从土壤中分离出了一株脂肪酶产酶菌,并通过滴定法测出了所产酶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活性.结论:该菌所产的脂肪酶在30℃、pH 6.8左右的环境中,酶的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产酶条件优化.方法:以含菌秸秆、腐木叶和玉米地土壤为原料,经富集、初筛培养后,根据水解圈直径/培养天数进行纤维素分解菌的复筛培养,测定CMC酶活和FPA滤纸酶活,并进行了产酶条件的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到4个菌株,均为细菌,其中H-3的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滤纸(FPA)酶活最高,分别是0.5401U.m l-1、0.2923U.m l-1.结论:H-3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最佳产酶条件为温度30℃,pH4.5.不含尿素,葡萄糖和纤维素含量为0.4%和0.6%.  相似文献   

11.
通过常规划线分离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洗煤废水有较好絮凝效果的絮凝剂产生菌B4;运用单因素法考察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基、NaCL、AlCl3等无机盐、温度、pH值对B4产生的絮凝剂絮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4产生最佳絮凝效果的培养条件是:葡萄糖浓度1g/L、T=36℃、pH=7.5,并且Mg2+可显著促进絮凝剂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以市售固体酒曲为实验材料,采用酪蛋白溶圈法及福林酚法对高产蛋白菌株进行了筛选,并对其部分生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菌株DBM2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其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5,为酸性蛋白酶产生菌.  相似文献   

13.
漆酶产生菌初筛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不同底物,不同浓度,不同基础培养基进行了漆酶产生菌初筛条件的优化,找到了愈创木酚、邻联甲苯胺、联苯胺三种较好的底物,及其他们的最适使用浓度和最佳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南汝城县热水温泉产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利用尿素酶试验和蛋白酶筛选培养基,碱性磷酸酶、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检测方法对此前已鉴定的13株菌株进行产酶筛选,结果显示其中10株菌过氧化氢酶试验呈阳性、1株菌尿素酶试验呈阳性、9株菌氧化酶试验呈阳性、3株菌过氧化氢酶试验呈阳性和8株菌蛋白酶试验呈阳性.为嗜热微生物源工业酶研发提供基础,也可表明所筛选出的菌株在工业酶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杨升  陈凡  龙燕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45-46,59
纤维素是自然界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许多国家已在纤维素酶产生菌上开展了广泛研究。传统的刚果红平板染色筛选方法,不是操作繁琐、菌落混杂,就是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不易区分;利用曲利本蓝作为染料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操作方便简洁且产生的透明圈明显,而且其粗酶液采用滤纸酶活力(FPA)分析,发现该方法筛选的菌株假阳性低。  相似文献   

16.
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从大连渤海湾的底泥样品中分离到1株高产低温几丁质酶的海洋细菌,命名为DL-06。采用单因素优化方法确定该菌株产低温几丁质酶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胶体几丁质5.0 g/L,胰蛋白胨5.0 g/L,发酵温度20℃,pH 7.0,2%接种量,装液量60%,转速130 r/min,陈海水1.0 L,发酵时间30 h,在该条件下酶活力达6.87 U/mL。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生理生化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从活性污泥中获得30多株纯化菌株,筛选获得2株高效絮凝菌株,利用发酵培养液对其进行絮凝实验并进行菌种鉴定。两株菌的絮凝率均在85%左右,两株菌的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N5)和变绿链霉菌(G15)。  相似文献   

18.
利用溴甲酚紫染色透明圈法和发酵测酶活的方法,从黄皮果、芒果自然发酵过程中筛选出5株酯酶产生菌,其中HP-4菌株活性最高,经生理生化及16SrDNA鉴定,初步断定该茵为芽孢杆菌属,丰富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同时为酯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植酸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动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皿培养法根据植酸钙溶解圈的有无从34种已知菌种中得到28株菌在0.1%植酸钙平板分离培养基上有明显的透明圈(占已知菌的82.4%),从中选黑曲霉,白地霉,毕赤酵母,酿酒酵母四株在0.1%植酸钙为唯一磷源的合成培养基中进行产酶动态分析,通过实验得到如下结论:[1]、许多微生物都能产生植酸酶.[2]、在0.1%植酸钙为磷源的合成培养基中,白地霉、黑曲霉均在培养6天酶活最高;酿酒酵母、毕赤酵母培养3天酶活最高;黑曲霉产酶最高,可达9.6IU/ml;毕赤酵母7.21U/ml;酿酒酵母6.0IU/ml;白地霉最低,酶活仅5.0IU/ml.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微生物蛋白酶的发酵水平,从豆豉中筛选蛋白酶高产菌株并研究其产酶条件。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和摇瓶发酵法进行筛选,获得一株蛋白酶高产菌株DC17。通过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鉴定,菌种DC17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利用小型发酵罐对菌株DC17进行蛋白酶发酵研究,确定了最佳的碳源、氮源、温度、pH及时间分别是可溶解性淀粉、牛肉膏、30℃、7.0和36 h。在最佳条件下,发酵液中的蛋白酶活力可达950 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