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我们那儿的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城关乡西马曲村,民兵连长告诉我这样一件新鲜事:村里有位叫王老道的老汉,因为当基干民兵的儿子王东安坚持只要一个女孩,王老汉认为是断了王家的香火,千说万劝都不奏效,气得王老汉老两口不理睬儿子儿媳了。结果,他家“十星”只评上了“七星”。听完这个故事,我直接来到王老汉家,说明我的身份和来意后,马上做起了老俩口的思想转化工作,我还把村干部请来帮忙。第一天工作没做通,第二天我们又接着做,终于使老俩口开了窍,王老汉竟当着我们的面,向儿子儿媳认了错。一…  相似文献   

2.
住在牧民的毡房里,尊敬老年人的风尚习俗随处可见。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贴近哈萨克牧民生活的一个窗口。一次,我投宿的牧民家,老人要出门走访亲戚。吃早饭时,老人坐在花毡正中,儿媳在旁边一碗一碗地斟奶茶。饭后老人起身时,儿媳就先掀开了毡门帘。我随着出门一看,儿子已准备好了马。老人到山石背后小解,儿子又往小铁壶里灌了水,还加了温水,接着提壶给老人倒水洗手。这时,儿媳提着两头装着东西的马褡子搭在马鞍上。儿子一手扶着老人,一手牵着马缰绳,帮老人骑上马,又紧了紧马肚带,把马鞭递给老人。我不仅暗自称羡,虽说老伴已去世,老人却真有福气。傍晚,我和翻译采访回来,老人还没回家,锅里正煮着肉。翻译告诉找,这是老人临走时安排的。哈萨克人是最尊敬老人的,老人嘱咐的就要去做。有老人在,我采访时只有老人说话,儿子媳妇在一旁听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14日晚,济南电视台《泉城夜话》栏目演播大厅,当山东大学“残脑”教授王政之和90多岁高龄的母亲隋桂芝各柱一双拐仗登上演播台时,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儿子是1979年在北京参加世界高能物理学会时突发重病而致残的,医生说他活不过两年,老伴和儿媳承受不住打击,一个猝然去世,一个离家而走,我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我不能死,我死了儿子怎么办……,只要儿子还有一口气,我就好好活着照顾我的好儿子一天。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默念的第一件事就是:绝不能先我的儿子而去……。”台上,隋桂芝泣不成声;台下.观众们早已泪雨滂沱……  相似文献   

4.
秦丰 《出版参考》2010,(4):34-35
李英男的父亲李立三是我国早期工人运动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曾领导过安源罢工。李英男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后任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俄语学院院长,这位名门之女有两个杰出的儿子。两个儿子都娶了洋媳妇。大儿媳晓明是日本人,二儿媳莲娜是乌克兰人。几年前,两个儿媳为婆婆操办了婚礼,李英男再婚的丈夫则是俄罗斯人,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领导同志所列举的典型事例该不会有错吧?但有一次我却因此造成新闻失实! 那天,在乡村计生工作会上,乡里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异口同声反复强调:“要向积极动员儿媳带头作流产手术的柬鲁堡村妇联主任杨成英同志学习!”新闻敏感促使我及时写了篇消息交乡站当天播发。岂料,次日一大早,被表扬的杨主任的儿媳找到我,红着双眼泣不成声地说:“杨记者,你可害苦我和婆婆了。我戴着环压根就没怀孕咋会流产哩?你是听谁说的?”霎时间我懵住了! 经核实,杨主任儿媳流产之事,系会前一驻村干部因不熟悉村上情况,向领导汇报不实情况所致。由此看来,报道中引用领导同志所列举的典型事例,也需核实才是!  相似文献   

6.
以丑开局     
一个杀牛的到一个杀猪的朋友家串门,杀猪的不在家。他的儿子避讳说父亲去杀猪,就说:“父亲出亥去了。”杀牛的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赞人家儿子聪明,会说话。几天过去了,杀猪的到杀牛的家来,杀牛的儿子因记着上次父亲的话,便说道:“父亲到人家出丑去了。”“什么时候回来?”“出完丑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7.
刘副会长已进入昏迷状态。强心剂,人参粉末中再掺葡萄糖静脉注射,依旧不睁眼。“爸爸!”从东北赶回的儿子儿媳哭喊着:“我们给你带来了天麻、人参。”副会长依旧昏迷。“爸爸呀!”从法国赶回的女儿轻叫着,“我的博士论文通过了,你睁眼看看我吧!”副会长仍旧双目紧闭。“老刘,咱们老三来不了,她刚生一个男孩。咱刘家第三代总算有了男孩。你高兴就睁开眼看一下吧!”老伴手执一婴儿照。副会长仍旧双目紧闭。“老刘,”坐了个多小时的协会理事长说,“对不起,我先走一步,还有个重要的人事会议.”  相似文献   

8.
旅美抒怀     
“2003.10.6”,这是全世界华人都值得骄傲的日子——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这天凌晨从太空胜利返回了!也就是这天下午,我和老伴抵达华盛顿,去看望儿子和儿媳,双方见面第一句话便是:“杨利伟回来了!”  相似文献   

9.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0.
我听到这样一件事: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儿子、儿媳对她总是看不上眼,虽说不是残酷虐待,但也总不那么孝敬。一天,全家人无意中都听了《王振廷残酷虐待父母被判徒刑》的广播,谁也没吭声。过后,老太太发现儿子、儿媳对待自己的态度变了,心里乐滋滋的,甚至连孙子叫奶奶的声音,她听了也觉着比过去甜了。上面提到的这则新闻是新华社八月二十日发的,是一篇写得较好的社会新闻。类似的还有河北日报八月十四日刊登的《虐待老人,法律难容——阜城县公安局依法逮捕倪寿深》等。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新闻工作者解放思  相似文献   

11.
在原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韩桂芝受贿案中,韩的妹妹、两个儿子和儿媳都下了水,惟一清白的是她的丈夫陈昔平(化名)。说来可怜,陈昔平在家中虽然有丈夫、姐夫和父亲的名义,却没有丈夫、姐夫和父亲的地位与尊严,他的“家庭反腐”行为受到了全家人的共同抵制,处于“光荣孤立”的状态。最经典的要算他的妻妹抢白他的一句话:“我说你是不是有病?我和我姐收钱,你管得着吗?”看了这一幕,我想:假如在韩家陷入孤立的是韩桂芝而不是这位“反腐丈夫”,那韩桂芝还会在腐败的不归路上走这么远吗?也许我们仍然不能绝对地回答“不会”,但可以肯定的是:韩家内部弥…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张大妈称得上是老北京了,她在京城的羊肉胡同住了50多年。不料去东北的儿子家住了半年,国庆前夕回到北京就有些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正北京老人:"儿子现在都不敢生孩子,害怕以后去医院不方便。"在北京,摇号难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为了增加摇号的概率,全家有驾照的齐上阵。55岁的李女士刚退休,儿子、儿媳摇号久摇不中,"他们现在都不敢生孩子,害怕以后去医院不方便。"于是,李女士也加入了学车大军,不为开车只为帮子女摇号,希望能加大概率尽早中签。  相似文献   

15.
教子日记     
中午,儿子说他下午一点半去同学马龙家.我没有同意.午休起来,儿子不在,桌子上有个留言条: 老爸: 你好.我去马龙家了.我在一天天长大,我已经是十岁的人了,你必须给我一定的自由.我给人家马龙说好一点去他们家.我说过的话就要算数,不然我将会在同学中失去信用.要杀要剐由你吧.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河南省夏邑县谭老汉的两个儿子家里,不断发生投毒、纵火案件,弄得坐卧不宁,终日惶惶不安.经侦破,原来是有嫉妒心的三儿媳作的案.而她的作案手段,竟是从一本杂志上学来的.那本杂志在报道一个案件时,把投毒、纵火的作案方法写得很具体,三儿媳原原本本地学来了.  相似文献   

17.
教子日记     
郭文斌  远杉 《出版参考》2004,(12):16-16
中午,儿子说他下午一点半去同学马龙家。我没有同意。午休起来,儿子不在,桌子上有个留言条:老爸:  相似文献   

18.
传统笑典     
秀才 有位秀才,年将七十,妻子忽然生下一个儿子。因有了年纪而生的,就取名年纪,隔一年又生一个儿子,似可以读书,就取名学问。再隔一年又生一儿子,笑道:“这么老了,还生儿子,真是笑话。”因此取名笑话。三弟兄长大了,无事情做,叫他们进山打柴,回来后,丈夫问:“三个孩子,谁打的柴多?”妻子说:“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没有,笑话倒有一担。”攀高 有甲乙二人同行,甲看见达官贵人,就对乙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见了我难免下车相见,不想麻烦他。我回避一下。”没想到避人官员的住宅内,官人见了诧异说:“是何混蛋,藏在我家,想干什么?”叫外人痛打一顿,赶走。乙问:“既是好友,为何受  相似文献   

19.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太偏远     
贾平凹受邀到四川二郎镇采风,清晨在镇子里溜达,遇到一位老者,于是攀谈起来。老者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在酒厂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刚回来。贾平凹说,北京多好啊,怎么不在北京多住些日子。老者说:“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