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在1933年发表《客家研究导论,》1950年发表《客家源流考》,两书奠定了客家研究的基础。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香林关于客家问题的最重要观点,长期被奉为圣谕的他的客家源流观,受到了来自学术界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很多人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中原汉人南迁说"、"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说他是"种族中心主义者"等等。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有些评价是很欠公允的。罗香林提出的客家源流观有它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而且从《客家研究导论》到《客家源流考》,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观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变化,这其中有进步的地方,也有倒退的地方,只有将他在两书中的观点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对他的客家源流观获得一个较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罗香林是客家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客家研究导论》。其主要历史业绩有五:提出"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这是罗香林客家学说的核心;主张客家"混化说";"客家界说",阐发客家"特殊民系"的理论;首次较全面标定客家分布地域;利用谱牒研究客家问题,实现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林半觉先生是享誉中国的金石篆刻家,学术文化界尊崇他为保护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英雄.他为中国保存民族历史文化所做的历史功勋永远彪炳人间,应受到人们的怀念.罗香林是香港著名的历史学家、客家学研究开拓者,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他为桂林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推广,亦做出了杰出贡献.罗、林二老既是密友又是学术研究合作伙伴,二老均堪称学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罗香林的《胡晓岑先生年谱》发表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学报》第17期,此后,被台湾朱传誉主编,天一出版社出版的《黄遵宪传记资料》等刊物收录。罗先生治学严谨,材料翔实,因此,罗谱成为学界研究岭南著名客家诗人胡曦及其与黄遵宪交往创作的重要依据,然笔者在阅读梳理文献过程中,发现罗谱在时间的考订与文献内容的解读方面,有多处记载与事实不符,为此依据所见的其它原始史料,辅之以逻辑辨析,依次指出罗谱中错漏之处并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5.
从学术史角度看,宋湘、黄遵宪和罗香林是客家研究中的三个里程碑。清嘉庆年间客家意识在宋湘身上觉醒,清咸丰光绪年间客家研究在黄遵宪身上发端,以后客家研究在罗香林身上形成学科规模。从宋湘、黄遵宪到罗香林,形成了客家研究的起源历程。  相似文献   

6.
罗香林先生对客家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方法,为客家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客家研究的一代大师。同时他还提出了一项客家区域研究计划,虽受时代的局限无法全面开展,但为后来客家研究指出了发展方向。文章对罗香林先生的客家学贡献及其区域研究计划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广西客家区域研究工作,探讨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罗香林的选诗数量和质量的研究,分析罗香林的选诗标准,罗香林坚持史家的文艺观,以诗人的节气情操为重,融合诗作内容与艺术,以诗存史,从客观效果看保护了地方文献,也为此后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罗香林先生对客家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方法,为客家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客家研究的一代大师.同时他还提出了一项客家区域研究计划,虽受时代的局限无法全面开展,但为后来客家研究指出了发展方向.文章对罗香林先生的客家学贡献及其区域研究计划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广西客家区域研究工作,探讨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罗香林先生的民族史研究成果显著,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客家研究、百越研究、东南回族研究、蛋民研究及广东民族研究等多方面。罗香林先生对民族史的学术关怀也正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他所秉持的学术意义上的观点也含有强烈的政治关怀与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还是当代学术史上一位重要的文物研究专家,相对于他的文学成就,他的学术成就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除零星的研究论文见诸报刊外,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尚未出现.当前,沈从文学术研究虽然尚未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总体水平不高,但毕竟为沈从文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与思想史层面对罗钦顺的思想进行了定位。罗氏从气本论出发,借助经验层面的知识和主体自觉来达到性与天道的澄明,凸现出某些知性特征;罗氏之学以朱子学为质干,是朱子学的新发展,亦即发展了的新朱学。他的历史局限既有其个人因素,也有共同文化的根源,对明清之际的学术影响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罗学”概念2010年由杜贵晨提出,指的是研究《三国演义》等小说作者罗贯中的学问。“罗学”的提出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其内容包括罗贯中本人及其小说内外的研究。“罗学”尚待广泛认可,未来发展必将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专书研究并存共长,良好学风是“罗学”未来发展的保障。“罗学”应运而生,任重道远,大有希望。关键在于研究者的信念、态度和努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剖罗香林的专著《客家研究导论》,认为比照今天的客家研究成果,再重新审读罗氏的《客家研究导论》所蕴涵的对客家文化的深邃学术思想和里面渗透的研究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以往对罗氏的客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存在很多的误区,罗香林并非主张"血统论"的客家源流观点,而是倡导客家与南方土著"族群互动"、"族群融合"的观点,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实践中渗透的是史学家的整体史观、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过程中,卢照邻与骆宾王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卢照邻"端丽不乏风华",古质而有骚语,七言一贯到底,而稍感板滞;骆宾王则三五间杂于七言之中,以赋为诗,叙事代言,不乏创新,然终嫌浮靡,殊少风骨,乃其微瑕.二人的创作实践分别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罗隐入蜀考     
罗隐于咸通十三年秋沿江入蜀,入路岩幕,次年秋后离蜀北归;其在蜀中的主要活动范围是成都至利州一带。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罗隐的七言律诗数量居唐人第二,内容涉及时政、友情、登临、咏物、酬赠等。罗隐因久困科场,性简傲,出语讥诮。表现在他的七言律诗中,平仄严整,时作拗体,对偶平稳,语言浅切流畅,结构整密,从而形成“峭直”的诗风。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在日趋严重的内外危机的刺激下,许多先进的中国人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罗振玉(1866-1940)是中下层知识份子中的一员,以济世救国为己任,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他提出的教育宗旨、普及教育观、建立近代学制的构想以及对近代教育改革提出的许多切实有益的建议,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罗家伦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政学两栖型人物。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他不仅在理论上率先论证近代史研究的意义、必要性,立志写一部科学的近百年中国历史,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收集、整理、编纂近代史史料,留下了大量的近代史研究著述。客观地说,和蒋延黻一样,罗家伦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倡导者与实践者,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山者。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籍贯太原说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贯中的籍贯是中国文学史的重大悬案之一。近期学术界否定罗贯中为太原人的文章、书籍较盛,影响颇大。《罗氏族谱》、《罗氏神轴》等文物的相继发现,证实了罗贯中确系太原府祁县河湾村人,由此,这一文学史悬案基本得以廓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