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生命是连续的过程。四十岁,人到中年的信号,生命历程的驿站。为了生命的绚丽,我们曾一次次付出;为了绚丽的永恒,我们需要一次“大修”,如同机器经过长久运行需要检修一样。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媒体的"旗舰",而新闻评论则是这艘"旗舰"上的"汽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自身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地创新内容和形式。"观点"版是《人民日报》在2010年1月7日创办的评论版,版面设有"时事观察"、"每周一评"、"风凉画"、"传媒观澜"和"议言广场"五个栏目,每周四出版。2011年2月《人民日报》对"观点"版进行了改版。版面增设全新头条"本报评论部"文章和"谈治论理"栏目,删去原有的"每周一评"和"传媒观澜"栏目。笔者对改版后的"观点"版的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如今章的署名也成问题了,原因何在?人民日报名专栏“人民论坛”2月18日登载了作蔡朝阳撰写的《“署名”为何成问题?》一,从署名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四种表现、原因何在、如何认识和纠正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2004年最后一天,人民日报名专栏《人民论坛》,登载了著名评论员米博华的思想杂谈文章:《新年话惜时》,非常有针对性地引经据典作了一番生动的论述,读来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的名牌专栏《人民论坛》,8月3日刊登了作蔡朝阳写的思想杂谈《戒“吹”》,是一篇紧密联系当前工作实际的短。全5个自然段,总共不过1100字,主题鲜明,针对性很强,条分缕析地对“吹”字的特征作了无情的剖析,不愧是一篇上乘之作。它在写作上具有哪些特色呢?  相似文献   

7.
郑晓燕 《新闻界》2006,(5):132-132
评论,特别是系列评论,在媒体中往往是弱项,尤其是书面语言写作和表达,值得探讨和优化。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发表后,《人民日报》积极迅速反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在第一版重要位置连续发表六篇评论员文章,从不同侧面较为全面地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作了阐述。笔者认为它们展示了系列化新闻言论写作的感性、理性和审美性的综合魅力,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撰写和传播组合性评论的可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上旬,由浙江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新闻评论界的一件盛事.中宣部、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与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会议.与会期间,记者就有关新闻评论的问题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相似文献   

9.
10.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的深度与文采兼备的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主题量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  相似文献   

11.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吉林日报》2001年11月15日上的《干净干事出活》一稿,被评为三等奖。这是一篇评论员文章(作者为毕政)。“评论员文章”是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部以评论员署名,就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的文章。规格低于社论,为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常用评论形式,其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虽然不能视为完全代表编辑部,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49-2007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进行系统探讨,从其内容、形式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其现状,分析《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时代特色和变化,并从政治、体制和社会等方面追索其变化缘由。本文力求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党报新闻改革的面貌与效果,从微观角度勾勒我国政治传播的典型图景。  相似文献   

13.
14.
新闻传媒上的评论所评论的事实,要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是群众欲知、未知、愿知的事.新闻传媒上多反映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利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刊登在浙江省<宁波日报>2002年5月28日上的<再反一次党八股>一稿,就是一篇受到群众欢迎的好评论.这篇评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新闻报道、领导讲话、机关公文以及会议中的八股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题尖锐,概括准确,文笔犀利,结构严谨,有较强的战斗性和说服力.评论刊登后,对促进新闻宣传改革和转变机关作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2等奖.从写作上来说,这篇评论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政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类型,具有启迪民智、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以"任仲平"笔名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刊发的评论文章《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具有独特的写作特色。"任仲平"作为《人民日报》的政论品牌,无论是议题选择,还是构思布局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对当前的新闻评论写作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6.
形式主义害死人。老百姓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3月8日《扬子晚报》“焦点新闻”版上《人大代表“会诊”形式主义》(作者慎海雄、潘海平)一稿,“穴位”找得准,“针”也扎得猛,读了让人拍案叫绝,大有吐了在喉骨鲠之感。  相似文献   

17.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5,(12):47-47
人民日报10月26日《立法与执法》专页,用一个整版。报道了陕西咸阳市政府、山东威海市等地创建服务型政府,千万百计为群众服务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头条“新视点”栏登载了记王乐写的通讯《市政府拆围墙之后》,更是引人爱读。  相似文献   

18.
在进入新世纪的2001年,解放军报推出了新的评论专栏——“热点纵横”。这一专栏每期半个版的篇幅,抓住上级关注的、基层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事论理,深入分析,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从它发表的近30期文章来看,“热点纵横”在实践中探索、规范、提高,逐步形成了深度新闻评论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江锡钰 《新闻世界》2011,(12):35-36
“本报文化”是指一家报纸(报社)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形成的办报思想(理念),报纸定位,资源优势,以及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和操作规则。而报纸的风格必然是“本报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对《人民日报》2011年1-10月的“观点”版进行梳理,从立身“本报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5):11-15
本文借助新闻建构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日报》自"中国梦"被提出以来的相关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运用了多种报道策略完成了对"中国梦"的意义建构。但同时,在如何实现报道的通俗化、人情味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