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7,(1):55-59
王吉孝先生《宝卷》一书共9册,每册收录9个宝卷卷本,全书共收录81部甘肃武威古浪宝卷,是目前为止收录河西宝卷数量最多的宝卷。本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河西宝卷的种类,撰写了详细的内容提要,保存了河西宝卷的曲调曲牌,为河西宝卷说唱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材料,为河西走廊其他民间说唱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河西宝卷中民间精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考察了河西宝卷的文本与表演两种形式在国内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河西宝卷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河西宝卷国内外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后期,宝卷已随着民间宗教传入甘肃地区。编刊于张掖地区的《敕封平天仙姑宣卷》说明清康熙末年河西地区存在宣卷和宝卷,它们的传播方式和演唱形式与内地的宣卷和宝卷相同。河西宝卷的来源,和敦煌变文并无直接关系,在演唱形式和仪式特征上,更近于唐代俗讲,而它们之间也只是源渊关系。河西宝卷和中国宝卷发展的一般过程一样,有一个从宗教宝卷向民间宝卷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河西宝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6):46-51
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都是流传在河西走廊的一种说唱结合、散韵相间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它们在历史源流、题材渊源、演唱仪式、教化功能等方面与敦煌变文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既继承了敦煌变文的说唱传统,又承载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在传承中变异,创造中发展,进而演变成两种同源异形的说唱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7.
宝卷是我国民间宣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采用说唱相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由于其通俗浅易且为百姓喜闻乐见,民间宗教的信徒视宝卷为珍宝,奉为神圣。在山西河东地区的永济道情班社中尚存有《杨氏宝卷》、《白马卷》等宝卷。对《杨氏宝卷》的唱腔、乐器、伴奏及班社进行初步研究,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河东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河西宝卷是广泛流行于河西走廊的一种民间念唱艺术,主要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等地流行。河西宝卷题材涉及时事类宝卷、民间故事宝卷、文学作品改编、社会热点、现实生活类、革命战争类题材、历史类等,通过故事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对当下行为的反思。调研中看到,每一部宝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念唱风格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出发点基本是劝人行善、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为主。文章根据河西宝卷的传承现状,运用五缘民俗学理论,从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业缘关系的传承来分析目前河西宝卷的主要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9.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3,(2):97-105
本文对产生于宋元时期的三种宝卷进行了分析 ,指出宝卷继承了唐代佛教俗讲讲经说法的传统 ,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 ,其内容仍为演释佛经和说唱因缘两大类。宝卷是一种新的佛教说唱形式 ;受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 ,为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而出现了弘扬西方净土、劝人“持斋念佛” ;其演唱形态受佛教忏法的影响 ,注重道场威仪 ,整个演唱过程仪式化 ,文辞格式化 ,结构形式严整 ;演唱的曲调 ,除了传统的佛教歌赞外 ,受宋元词曲的影响出现了长短句的歌赞 ,也唱散曲。  相似文献   

10.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它在秉承了宝卷一般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用河西方言写就的宝卷故事,让故事文本——宣卷人——听卷人之间消除了语言障碍,使故事内容和思想的表达得以顺畅无阻。本文将从笔者家所抄的两本以宣扬孝道为中心的河西宝卷入手,着重从文本内容方面来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  相似文献   

11.
马月亮 《文教资料》2010,(18):124-126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中有大量的韵文和别字,这为研究它所反映的方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河西宝卷兴盛于明清两代,是对敦煌变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研究河西宝卷的音韵有助于我们揭示明清时西北方音的概貌,对我们探求西北方音从唐五代经宋、明清至近代的发展与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平天仙姑宝卷》系据临泽县板桥镇一代民间宗教平天仙姑的传说和神异事迹编辑而成,它是河西地区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宝卷之一。《平天仙姑宝卷》曲折地反映了明代河西地区的历史和风土民情,尤其是《宝卷》中的"仙姑近代显应分第十九"讲述了近代以来仙姑显灵之事,总共有五件事,这五件事情均以明代后期河西历史为依据,其中讲到的人物和事件除了仙姑神异事迹外,基本上都是真人和真事,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历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西和洮岷地区是国内存世不多的宝卷活态念卷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宝卷念卷传承了明清以来宝卷念卷的文本、仪式与信仰。宝卷念卷中宝卷音乐丰富,既有古老的曲牌,又有各种民间小调,宝卷音乐成为地域性宝卷念卷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宝卷在河西走廊一带颇为盛行,武威作为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至今在其下辖的凉州区广大农村里仍然活跃着宝卷的身影。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宣卷"活动是农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6.
白罗衫故事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民间流传甚广,自唐至今,其故事发展呈现出多种文体形态。尤其在明清时期,民间说唱文学中的白罗衫故事广为流传,现存说唱文本以宝卷和鼓词为主。宝卷和鼓词中白罗衫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较前代小说和戏曲而言,都有很大的变化,宝卷中佛教因果观念的增强,"白罗衫"的符号化,鼓词中的"清官"意识,以及两者兼备的劝善功能,都使得民间说唱文学中的白罗衫故事取得了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秦香莲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妇孺皆知的女性形象,与其相关的故事自场上搬演以来,便深受人民的喜爱,至今仍盛演于戏曲舞台之上。随着时代的更迭,秦香莲故事也愈加丰富,从而呈现别样的时代特色。除了戏曲,在说唱文学作品中也可窥见秦香莲故事。作为说唱艺术之一的宝卷兼具宗教与艺术特性,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文以《雪梅宝卷》中的秦香莲故事为研究对象,并将它与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秦香莲剧目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其渊源与流变,借以探究宝卷对秦香莲故事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对河西宝卷中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和狂欢性特点做了解构。河西宝卷通过二元对立和狂欢性这两种结构方式,张扬了女性对自我价值与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恰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精英文化的颠覆与反叛。  相似文献   

19.
“宝卷”是从唐之“俗讲”宋之“说经”演变发展而成.说唱宝卷包括:唱“头子”;唱“曲词”;说“散白”;念“偈言”;念“佛号”。《五戒禅师宝卷》是由“说经”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改写而成。  相似文献   

20.
互文本性是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语言现象。本文以敦煌词文《百鸟名》、说唱词话《全相莺哥行孝义传》与《鹦哥宝卷》为例 ,探讨了中国说唱文学作品中的交叉与层叠式的互文本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