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舆论观,其中“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江泽民舆论观的活的灵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做到“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必须把握什么是正确的舆论,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舆论队伍,必须提高宣传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舆论旋涡”一词,经常出现于各媒体报道中。但它的学术内涵和社会意义,却未见权威、专业的说法。飘忽不定的“舆论旋涡”,在强烈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也会引爆不可控的新舆情。因此,尽可能地弄清楚“舆论旋涡”的本质和特点,十分必要。本文试对“舆论旋涡”的定义、特点和治理策略进行探讨。一、定义探索什么是“舆论旋涡”?笔者查阅了众多资料,未获权威、专业定义。  相似文献   

3.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敢于触及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党报不仅要体现在对党和政府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和阐释上,而且更要体现在对国计民生、社会热点及人民群众关注焦点问题的有力引导上。过去,我们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从而放弃了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忽视了引导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4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号召以后,新闻界对如何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许多人对什么是舆论以及舆论的引导问题的认识处在比较浅显的状态,特别是由于新闻媒介的多元化和是非判断的复杂化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在新闻与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4)
舆论和新闻舆论文/何微究竟什么是舆论?舆论是民意,是公众的共同意见。深入一步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社会集团,或不特定多数人对近期发生的某个重要事件,某种经济情况,某种政治措施,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等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公开表现...  相似文献   

7.
党报舆论引导的动因及舆论引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党报不断探索舆论引导艺术,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日益成为舆论引导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当前对舆论引导的学术探讨中,经常会遇到诸如“为什么要进行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否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殊现象”、“是否所有的舆论都需要引导”等问题,本文从舆论引导的动因和舆论引导价值的概念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公众舆论,一般表现为民心民意,是公众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的一些认识,是群众心态和情绪的反映,而新闻舆论则是一种比较成熟、稳固、明晰的意识形态,它是公众舆论经过理性升华后的集中表现,它表现新闻媒体通过集中群众意见而提出的正确意见和主张。所以新闻媒介一方面要体察群众的情绪,有选择地传播公众中正确的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机械照搬,做“群众尾巴”,而是要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对公众舆论进行筛选、导航,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有效引导。如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人员下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问题,有的下岗人员无所适…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中,出现过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舆论热点。尽管这些舆论热点只是以某种意识现象出现.但能否正确地引导.却关乎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主体进展。作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理性分析舆论热点的成因,认真研究舆论热点的特征,正确引导舆论热点的倾向,无疑是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任务的重要保障。舆论热点是突出社会问题的社会意识现象时常有“造舆论”的说法,似乎舆论是由人造出来的。其实这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我们知道,舆论本是一种意识现象,而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就是说,只有某种社会存在,才…  相似文献   

10.
舆论作为民意的表达和体现具有强大的力量.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说明了民心、民意和舆论的巨大社会威力。这使得古今中外凡是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注意掌握驾驭舆论的艺术.借以去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当政者应当时刻注意广开言路。畅通舆论,发挥好新闻舆论在反映和表达民意,以及进行社会监督和社会调节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应当注意增强营造和改善舆论环境的能力。提高舆论宣传的艺术和水平,要善于驾驭和引导舆论,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1.
微博舆论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①“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②“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③……尽管“舆论”一词的定义在学界和新闻实践中尚众说纷纭,但无论从哪种意义看,微博无疑都是当前中国社会舆论重要的呈现形态.  相似文献   

12.
王雄 《新闻知识》2001,(10):14-16
在我国,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是党中央对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问题是,媒体在舆论引导活动中具体发挥着何种作用,它是如何引导着舆论运动的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它涉及到媒体的定位问题。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新闻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微妙,这种作用既不能被夸大,也不能被轻视。因此,只有明确舆论引导活动中的媒体定位,了解社会舆论形成的动力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媒体引导舆论的最大作用,正确履行自身的职责。一、舆论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高江宁 《记者摇篮》2006,(11):35-36
就舆论的定义而言,笔者倾向陈力丹先生的说法: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件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依此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到“,舆论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如果理智的成分大于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质量自然好,反之,如果理智的成分小于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质量就差,并容易对问题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对舆论应该有正确的导向。舆论的质量取决于舆论的主体要素公众。公众是自在的,是对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去年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经说:“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协调,形成强大的合力,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还说:“近几年来,中央宣传部门和新闻界在形成新闻舆论的合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希望加以总结提高,以便做得更好。”合力是什么?一个力的作用和另外几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一样时,这一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数家媒体在报道某一重大新闻题材时互相协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大于单家媒体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在舆论导向上,众多媒体同心合力所产生的作用.是众所…  相似文献   

15.
王军峰 《青年记者》2023,(23):63-65
作为“情”“理”和“行为”的统一体,“共情”理念蕴含着对话与沟通的可能,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位传统,也是我们党百年舆论引导的重要经验。在“事实-情感”驱动舆论演变的当前,要凝心聚力、塑造共识,就要突破以往舆论引导存在的共情不足、对话意识偏弱的问题。这要以共情为基点促进舆论引导从“独白式单向引导”走向“共情式多元对话”,在对话中消解差异、寻求共识。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2016,(7):162-164
什么是“同心圆”? 习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明确提出,“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为什么要画“同心圆”?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就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我们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统筹两个舆论场,打通两个舆论场.  相似文献   

17.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提出: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正能量"就是能够引发"舆论场效应"的正确舆论力量。大众传媒如何让老百姓说自己的心里话,让"老百姓的故事"在媒体传播中得到充分反映,让老百姓的批评和意见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这才是舆论引导所应追求的目标,并由此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何锦新 《新闻记者》2006,1(12):19-2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而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和谐社会建设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就是“阳光”和“雨露”。缺少“阳光”、“雨露”的照耀和滋润,不可能成就“参天大树”;没有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建设和谐社会也将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1989年的北京风波,留给舆论界沉重的思索。舆论导向问题的提出,标志着舆论界的反思。人们正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这场风波和舆论界的作用进行冷静的分析。这将促使我们对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一、舆论和舆论导向“舆论”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它定义为公众的言论或众人的议论。  相似文献   

20.
吴彧顺 《记者摇篮》2006,(12):45-46,5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党的喉舌机构的新闻媒体,应该也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全力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