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但由于学报编辑工作性质的特殊.因此,评价和衡量编辑的“编绩”应与教学科研人员有所区分,且体现客观和公正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编辑学者化"还是编辑"编绩"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蒋永华  陆炳新 《编辑学报》2003,15(5):381-382
“编辑学者化”已成为编辑界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界的主流口号,影响甚大;但这一口号,存在混淆概念、逻辑关系不严谨、极易歧解的毛病。从实际工作考察,它不利于引导社会准确、客观、科学地评定编辑工作的业绩。为了编辑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这一口号重新审视。建议建立以“编绩”为核心的编辑工作评价体系并出台对编辑的奖励政策。  相似文献   

3.
质量是学报的生命。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衡量学报的质量。一、政治方向是衡量学报质量的首要标准,这是由现实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和学报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学报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自觉保持同党中央在政治上的完全一致,这样,学报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繁荣社会主义学术理论,培育“四有”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冯澍 《编辑之友》1990,(5):28-31
如何衡量学报的质量,有哪些衡量的标准,如何掌握这些标准,这是学报界正在探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作为深入讨论的引玉之砖。一、政治方向是衡量学报质量的首要标准,把政治方向作为衡量学报质量的首要标准,不是由哪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决定的,而是由现实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和学报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我国现阶段,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虽然消灭了,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还存在,来自“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潮还存在,国际上的敌对势力还存在,国内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反动分子还存在,阶级斗争有时呈  相似文献   

5.
首先解题."小编"之谓,指的是编辑们首进《大学图书馆学报》时,大多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30年过去,早年的小编,有的已经或即将退休;最后进门的王老师、范老师,也都是高级职称的专家了.也有例外,是为五老.其中老肖(肖自力,时为图工委副秘书长、秘书长)、老高(高炳章,时为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副司长)、老戴(戴龙基,时为北大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均主而不编,不在本文"钩"的范围之内,老王、老杨则是《学报》大大的功臣,是小的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2001年第2期的<编辑学刊>刊登了邬红伟的文章<也谈"著编合一">.该文从两种编辑谈起,否定了"著编合一"的可能性和存在性,又根据刘光裕"有出版才有编辑"的观点,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得出:"从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看,在出版活动中,‘编'与‘著'是分离的","只要出版还存在,即使到了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这门职业仍将存在,'著'与'编'作为两项不同的工作,两者不可能合一".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学报工作的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平 《编辑学报》2001,13(5):279-281
从高校学报编辑部的业务工作层面出发,结合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研讨高校学报编辑部有关工作准则与机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报分编实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高样学报的分编问题作系统的探讨,提出针对性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编辑"这个词作动词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资料和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说明,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其劳动对象是别人创作的作品;编辑所做的工作是为别人的作品"补漏拾遗、锦上添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作嫁".尽管,近年来"策划"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编辑的工作重心从"事后把关"转到前期介入,成为选题策划的主动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为人作嫁"的角色定位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先从一篇稿子谈起。今年春节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位通讯员写的一篇消息,说的是某乡镇春节前买了1万册科技书给种大棚菜的农民送科技“年礼”。我粗略地算了一下,1万册书少说也得5万多元,据我了解,这个乡镇并不富裕,如果能拿出5万元给农民买科技书,确实不简单。恰巧我也想在春节前写一篇各级干部给农民送“礼”的稿子,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这篇稿子的采访线索,便打电话联系采访,一连问了这个乡镇的3名干部,均告知不知此事。  相似文献   

11.
书籍的编撰形式与内容应当达到有机的统一。内容决定表现的形式,形式更好地表现内容。《儒家全球伦理》就是依据这一原则来撰写和编辑的:围绕着自身的学术主题,力图在编撰形式方面进行探索,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内容,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郝欣 《编辑学报》2010,22(2):158-158
  相似文献   

13.
有关“编研”一词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由此开始,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而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文献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馆藏资源、信息共享、编研人才等方面分析档案编研工作"编"多"研"少的形成原因,并从档案编纂的特性、编研部门现实情况等阐释不需要刻意改变"编"多"研"少现状的理由.档案馆应该根据自身实际,从丰富编研素材,利用新技术开展编研,与其他机关单位和高校、民间文史专家合作,创新编研形式几个方面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升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新闻工作不是一般的业务工作、技术工作,新闻作品也不是一般的产品,它的政治性很强,责任重大,"精密度"高,一不小心就会出差错,有时甚至会"差之毫厘,廖以千里".  相似文献   

17.
编稿"五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编辑认为,编稿就那么回事,无技巧可言,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编.编了一会才发现稿件有问题根本就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编完了才发现前面该保留的东西给删掉了.可见,不讲究编稿技巧往往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其实,编稿与写稿一样也有技巧.笔者以为,应按以下五个步骤去编每篇稿件.  相似文献   

18.
何谓编研?简单说,就是“编”与“研”,就是“编写”与“研究”。不过,依笔理解,编研,就是“研”与‘编’.就是“研究”与“编写”。前多为编而研,而后多为研而编,尽管只是两个字的前后的置换,但所反映的本质却不同。因此,所谓编研,也是先研后编,这是早已为业界人士所认知的,只是我们在长期的编研实践当中,编的概念、编的意识往往要多于“研”的成分。要重于“研”的分量,因为,我们遵从的多是某一教科式的编研模式,即:确立编写题目(选题)、拟定编写大纲、查找编写素材(选材)等等,“编”是目的,“研”是手段,所以,常常先人为主,一切都在“编”字上面做章。  相似文献   

19.
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中,为提高编目速度,采用“直接编目”即“采”“编”合一的工作实践,本文就一工作实践的具体方法和出现的数据库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在中国建筑界有一个耀眼的群体,他们中不但涌现出为数可观的学术大家、设计大师和行业高层领导,而且产生了一大批建筑界骨干人物,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院)各届毕业生中,"建五班"(1959-1965年)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