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意涵,它既有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又有“影以载道”的一面,满足了当前观众各种层次的审美心理需要,因而获得巨大市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失衡的加剧.使人在与贫穷、愚昧挥手的同时,高尚的精神追求受到漠视。作为教育中最具人性意蕴的道德教育在此理应有所担当。理想的启蒙与烛照.意义的叩问与追寻.生命的提升与超越都体现了当代道德教育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管理需要适应历史潮流,将审美融入管理,以实现科学管理的审美化、人性化。欲使审美融入管理,需要在管理中确立现代的审美理念,培养现代的审美人格,通过管理实践中的审美教育,使生命美、生存美、身心美、崇高美、形态美、容貌美、气质美等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人生价值观的内在构成。将审美融入管理,不仅能够使被管理者的精神得以净化,心灵得以满足,体能得以积蓄,智力得以提升,而且能够提升管理者的审美智慧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因此,管理活动的审美融入,是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科目的教学活动中,普通话的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语言的感染力和美感这些抽象的东西表达出来。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从普通话教学的相关问题为出发点,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教学中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红楼梦》系列梦的分析,揭示了梦在结构全篇、映村现实、寓言象征、心理仿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肯定了梦描写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颐和园》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课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它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同时,它是体现单元训练项目“写文章要有中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颐和园优美景色是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呢 ?其做法是:   一、入境审美   本文构思清晰,画面绚丽,处处溢美。感悟它的美丽,是让学生动心动情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入境,去感受它的美。 1.看。孩子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朝鲜新罗时期的乡歌,是朝鲜国语诗歌真正开始的标志。由于它产自于本乡本土,是原汁原味的,所以能够最为鲜明地展示出朝鲜文学及文化的民族个性;同时,乡歌又是最早出现的朝鲜国语诗歌样式,其中寓涵着朝鲜文学及文化的许多根源性的因子,留下了原始朝鲜人的生命痕迹,成为古代朝鲜人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表现。所以,新罗乡歌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示出朝鲜传统文学及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其审美诉求才得以呈现于我们面前的。  相似文献   

8.
"表演"是音乐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在第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度创造,即对音乐作品的再加工过程。而"投情"作为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支配着表演者的内心情感,是一种将作品情感基调与作品创作分析融合表演过程,属于表演心理学范畴。本文试图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断桥遗梦》钢琴伴奏,运用音乐美学相关理论,尝试分析艺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对《牡丹亭》的"情"的不同解读出发,挖掘出作品中之"情"实为"情欲",而非"爱情",同时从作者汤显祖的"至情"观出发探究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文章分析了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证明了翻译审美主体必须在汉语译语中关照和体现汉语双音化特点.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兼顾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译者应采取各种策略优化译词,厉行节奏明快匀称,满足汉语译语受众的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1.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牡丹亭》之"情"独特缘于一梦,并由"梦中情"发端,历经"人鬼情",最后却又回归到"人间情"。"至情"支持并鼓舞了他们将这番穿越生死的历程进行到底。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执着地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的讴歌,历来为人称道。作为人性中天然的美好的情愫,对"情"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相似文献   

12.
何伟 《文教资料》2006,(26):56-57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在其创作生涯的中期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以梦的形式记叙了十个短小的故事。这十个梦反映了漱石对亲情、爱情、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在漱石的文学创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其后漱石的长篇小说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梦十夜》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分析了文章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女儿”与“情”的关系入手,对《红楼梦》“情”的审美文化内涵和意义做了一点粗浅的梳理,以揭示《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主题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具有一定象征性、抽象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文学审美范畴。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用来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独到艺术手段。汤显祖剧作中大量运用了梦意象,“临川四梦”中梦意象的描写,是汤显祖“至情”理念的寄寓,是作家本质力量的确证。作家之所以以梦寄情,与他的身体状况、传统梦文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陌生化"的向度再次审视萧红小说的语言。正是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强化了萧红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生命的哲学.其中九篇是以梦的形式而构建的,在这九个梦里鲁迅展现了他对生与死的两难困惑,面对这样的困惑鲁迅选择了无奈的回避,其中“梦中梦”的独特艺术构筑体现了鲁迅纯然的生命艺术.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是与英国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戏剧家,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临川四梦》,构成一幅明末社会的现实图景。“四梦”之一的《牡丹亭还魂记》,热情地歌颂了“情至”观念,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主义性理和封建礼教。全剧现实与梦幻交错,戏剧冲突既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对剧作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情感流程(即所谓心灵的辩证法)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历史小说《起死》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漆园吏游梁》.都是写的庄子的故事,在以古喻今、古为今用方面,异曲同上。然而.题材的处理、人物的刻画、艺术手法的运用与语言互不相同。各呈异彩。可以说,这两篇历史小说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