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图时代”引发的视觉疲劳,让人们开始回归最初的信息传播方式——“口耳相传”,这里解释为“读”和“听”,而读报节目恰恰满足了受众放松眼球,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与电视读报节目相比,广播读报节目因广播媒体超强的“伴随性”而具备了彻底放松眼球,调动耳朵的可能。那么,广播读报节目如何长足稳健地发展,不妨侧重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玲 《新闻采编》2005,(6):34-35
近几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和耳朵。作为我国广播大家庭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市一级广播,节目改革与创新一直备受关注。广播新闻性节目是地市电台的龙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此类节目如何“揪”住听众耳朵,已经成为广播人不断探索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惟一非视觉性的伴随式传播媒体.如今受众的眼睛太累了.而堪称“绿色”媒体的广播有着得天独厚的非视觉性及伴随性优点,受众可以利用广播这方面的特长,把耳朵“竖”起来,既可发挥广播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及音乐欣赏功能,又能解放不堪重负的眼球,还可伴随着强身健体等活动,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应当为受众广为共识和充分运用.解放受众眼睛,为受众眼睛减负,广播媒体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并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4.
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加之广播节目的纷纷上网,使得传统广播媒体的受众覆盖面扩大、层次拓宽,因此,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本只能收听到广播的人群,而是面向更广大的网上人群,这个人群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巨大的受众层面使得受众的耳朵变得“立体化”、“多声道”,因此要求我们的广播音乐是“全信息”与“多功能”的。广播音乐作为广播文艺中的一大门类,需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广播音乐编辑(主持人)也应用三只耳朵去做音乐节目,一只耳朵听流行音乐,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一只耳朵听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5.
郝丽萍 《视听界》2005,(1):78-79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五个字。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点最简要的总结,也是对广播工作者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为耳朵写话”,这是由广播的信息传播规律决定的。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埃德里安·默本、史蒂夫·杨格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他们指出:“广播记者在准备稿子时就必须始终考虑到耳朵。”广播新闻要为“听”而写,必须注意做到“上口”和“入耳”,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杨春民 《中国广播》2006,(12):82-82
《开心彩铃》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紧跟时尚潮流的一档另类音乐节目,2004年10月8日开播,每天21:00~22:00在普通话频率播出。自2004年起,彩铃从一种简单的电信增值服务发展成为凸显个性的流行时尚。作为一个酝酿着巨大商机的新兴行业,有人将它形容为“把耳朵叫醒的听觉经济”。业内人士也表示,彩铃正在引领“耳朵经济”与“时尚经济”的新潮流。独具敏感的广播从业人员当然不会对此置之不理,应该说《开心彩铃》是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8.
刘辰莹 《中国广播》2011,(12):54-57
本文从介绍“小喇叭动画形象全球征集”活动开始,论述了广播产品开发为可视产品的几种案例,又阐释了日本动漫界一条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最后强调“播而优则视”的立足点应是打造耳朵经济的品牌。  相似文献   

9.
陈颂英 《新闻窗》2005,(5):10-11
“视觉新闻”是著名记者穆青同志提出的一个新闻写作命题,为的是使新闻增强可读性,提高吸引力。特别是在“电视统治一切”的传媒时代,对报纸、广播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声有色的鲜活报道,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而写好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要通过精彩的细节描述,去抓住受众的感觉。张善炬同志提出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确实是切中要旨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广播,节目的来源单一,除了自办节目、广播内部交流节目,就是一些制作好的诸如歌曲、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广播节目的传播手段单一,就是通过广播靠声音传播的方式,鉴于广播传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性,有人把广播称作“耳朵媒体”或“盲媒体”,而如今,随着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愈加多元化,广播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融媒体时代。这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如今媒体竞争十分激烈,无论是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还是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都如雨后春笋般争夺着受众的眼球和耳朵,有很多受众甚至抱怨,一打开电视就有五六十个频道,都不知道看哪个好!广播里,省级多个广播频道纷纷落地,更削弱了地市级广播媒体的竞争力。受众的大蛋糕就那么大,应该如何在这种铺天盖  相似文献   

12.
无论眼球经济还是耳朵经济都是伴随互联网的出现成长起来的.但与眼球经济相比,耳朵经济一直未受到重视.当下,耳朵经济的兴起由三方合力促成:一是眼睛被过度消费后的产物;二是科技的助推;三是声音本身的伴随性、真实性及召唤性特点.耳朵经济的兴起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移动互联时代占领碎片化、细分的生活场景;二是AIoT时代开启智能家居和车载新场景;三是后微信时代引领声音社交新模式;四是新消费时代创造了新的身份标识——耳机.  相似文献   

13.
报纸在看,广播靠听,适宜阅读的新闻稿不一定适宜收听。听觉若跟视觉相比,耳朵是比较敏感的,不过耳朵也是偏狭的,排他性强,而眼睛则是比较开放的,联合性强。用著名作家老舍的话解释,就是:“耳朵不象眼睛那么有耐性,听到一个不受听的字,一句不易懂的话,马上就不耐烦。”我们写在纸上的新闻稿,广播出来的却是有声音的语言,所以应当看到书面文字与广播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为了把新闻稿写得符合广播特点的需要,我们不能忽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广播是媒体中唯一的非视觉媒体,被称为“耳朵媒体”。广播新闻故事化报道,是通过表现有力的声音和语气来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事件。本文着重阐述广播新闻故事化报道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听众的耳朵对广播越来越挑剔的今天,主持人究竟应当以怎样的状态去把握直播,成了当下广播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广播节目的“原生态”审美内涵应是直播主持的  相似文献   

16.
“别忘了听众的耳朵”,是广播人的一句口头禅。中国人口的8%是农民,广播应全心全意搞好对农民的服务,而不是板着面孔“教育农民”。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广播记者怎样落实全会精神,搞好当...  相似文献   

17.
王亮 《青年记者》2016,(25):53-55
直播:从“未知美学”到“社交入口” 200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一套华丽转身“中国之声”,我耳朵里听到最多的是“新闻立台”和“直播连线”.广播直播,因其轻型、便捷的特点,成为新世纪第一轮中国广播新闻改革的抓手和触点.  相似文献   

18.
<正>这里所说的进行式同步报道指的是对动态性新闻事件 (如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进行连续式的同步报道, 及时、全面地向受众提供有关新闻事件正在发生发展的信息。这种报道因为几乎与新闻事件发展同步而受到受众的欢迎。当前媒体竞争空前激烈,抢夺“眼球”、“耳朵”的大战此起彼伏,广播要在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和新兴媒体互联网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在进行式同步报道这种最迅速、最富感染力的新闻报道中有所作为,特别是市、  相似文献   

19.
姚红亮 《青年记者》2012,(11):52-53
广播作为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在科技快速发展、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并没有失去昔日耀眼的光环,通过独有的“耳朵经济”,扬长避短,依然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作为市级广播电台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区新闻报道,以其多元化、趣味化、专业化的形式吸引着广大受众.而如何做好县区新闻报道,是每个市级广播从业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媒介形象的角度看经济广播的形象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6,(5):49-51
在频率专业化被广为提倡的今天,一系列专业频率诞生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如“交通广播”、“文艺广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等。在大部分省市电台中,“经济广播”也常常被作为一个专业频率而存在着。然而,当下大多数中国经济广播面对着同一种尴尬:即经济广播作为专业广播的非专业化形象与作为小众广播的大众化生存状态。由此,中国经济广播整体呈现出一种“泛经济化”的模糊形象,“泛经济化”的形象定位远离了最初经济频率“专业化”道路的初衷,名不副实成为大多数经济广播的现实写照。今年是中国经济广播诞生二十周年,本文试图从媒介形象的角度审视当下中国经济广播的形象及其成因,并力图为今后的经济广播找寻一个更合理的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