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审视汉口民众乐园的发展变迁,汉口市政府通过体制、空间、演出内容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的政治化的改造,使民众乐园成为其延伸政治力量,传播意识形态,推动社会教育的的重要媒介。民众乐园作为个案诚然有其特殊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政治化改造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国民政府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思想的探索。汉口民众乐园的历史表明,公共娱乐空间不仅仅是专供民众的享乐空间,在政府的精心设计下,它还可以是灌输意识形态、培养民众行为的政治空间。从这一点看,对民众乐园的历史梳理无论是对城市空间的价值研究,还是当下对政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化建设,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有才板话>和<灵泉洞>两部长篇小说,呈现出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压和公共空间中心的闭合性;私人空间被呈现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对私人则采取强烈的拒绝姿态,这种空间修辞策略充分彰显出赵树理小说对时代意识形态的特殊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被称之为"问题小说"的赵树理创作的另一维度的追求.作为知识分子的赵树理本人对时代意识形态的反思均较为集中地在这种空间修辞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6):203-206
全面分析互联网+时代空间场域的特性及其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综合运用法治和技术手段加强微空间治理,增强文化注意力生产以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是有效回应和化解意识形态"微渗透"、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空间政治学兴盛,人们意识到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存在,而是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存在,从而为理解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奠定了基础。从空间政治学角度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政公共空间分割与隔离,使公共空间政治教育功能碎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脱节甚至对立;思政公共空间萎缩乃至虚无化,被错误思潮所渗透;网络空间偏离与负向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推进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使各种公共空间相向而行,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有机整体;加强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形态引导,防止公共空间去意识形态化和资本化,拓宽公共空间范围与形式;健全网络空间监管体系,提升网民整体素质,净化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5.
自罗曼诺夫王朝以来,沙皇俄国一直在演绎着帝国扩张与空间安全的发展路径.在俄罗斯帝国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的扩张是一个首要的条件,也是维持帝国运行的核心因素之一,帝国的安全也在于通过控制空间来予以保障.从沙俄帝国到苏联到今日俄罗斯,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空间扩张来维持并保障国家的运转,通过控制空间来确保国家安全;不同之处在于,沙俄帝国时期是通过纯粹的领土扩张来控制空间,苏联时期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扩张来控制空间,今日俄罗斯是通过确保后苏联空间独联体地区作为其特殊利益区并拓展区域性安全组织来保障安全.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是我们认知的一部分 ,其研究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 ,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文章首先介绍了G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 ,然后以实例阐释理论 ,说明由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概念整合理论能充分解释漫画和隐喻所体现的意识形态 ,为意识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揭示了空间在现代权力规训中的关键位置,认为权力的空间化是现代社会规训并操控人的基本策略和方式,知识话语与权力运作正是通过空间的组织安排得以具体操作和实施。空间背后藏匿着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理论规训等社会历史身影,与知识、权力有内在的隐密关系。空间理论试图通过日常生活空间的改变,建构理想社会,成为政治抵抗和解放政治学的场域,最终目标是在发掘异质性空间过程中寻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启人类新的解放议程。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是我们认知的一部分,其研究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章首先介绍了G.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然后以实例阐释理论,说明由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概念整合理论能充分解释漫画和隐喻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为意识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虽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忽略种族意识形态,他的“空间三一论”却体现种族空间政治张力。本论文将莫里森新作《爱》的故事空间作为观察对象,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文本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探讨虚构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空间关系如何反映社会关系,权力怎样构建空间,空间怎样表征权力。指出:种族统治体现为空间统治,空间构建表达个体、社会之间的协商。科西一家的空间发展和位移、“丝镇”的空间构成和重组,折射出种族现实的变化,空间生成密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存在和发展来看,人存在的空间不仅有自然物理空间,还有社会空间。人的生存空间是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创造出来的。空间生产包括物理空间生产和社会空间生产两种类型。两种空间生产分别呈现为显性和隐性的状态,他们之间表现出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辩证关系。不能准确、清晰地把握两种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建构实践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代价。在更深的层次上,当代中国城市建构现存问题背后的实质是资本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神话。实现城市建设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的转换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平面设计的画面构成极为丰富,运用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能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因此设计师越来越重视对平面设计中空间的运用与研究,探索平面设计的空间运用规律,提高对平面二维空间意识形态的认识和把握,使平面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能更好地运用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语言,对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图形、色彩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合理的运用正负空间的对比统一关系,以及适时运用矛盾空间,使要传达的信息更加清晰、明确,更有视觉感染力的传到给受众,丰富视觉表现语言。  相似文献   

12.
《离婚》历来被称为鲁迅创作中比较难懂的一篇,已有的研究从意识形态、多层次内涵、社会史、文化权威符号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基于此,从空间理论视角进行解读,挖掘鲁迅小说中凸显空间意义的原因,发现多层次不同空间及其互相影响,分析其中的依据,从而探寻相互并置所形成的特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其为研究文本中的空间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赵树理小说中的两个空间"村公所"和"村庙"从表层看是地理空间,但是通过空间批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话语权的位移,并从位移中看到话语和权力的关系,这种话语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空间的再现。  相似文献   

14.
《马丁·伊登》展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在美国梦破灭后自杀的悲剧。作者杰克·伦敦在小说中通过呈现马丁不同的空间运动轨迹,揭示了空间实践对美国梦的参与:奥克兰和伯克利两座城市,一方面,推动马丁物质上的成功,物化了美国梦;另一方面,参与了美国梦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马丁的压迫,从而推动美国梦价值体系的国内帝国主义化。马丁在城市中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塑造,转而对南太平洋地区进行他者想象性建构,体现出美国梦的国际帝国主义化。《马丁·伊登》通过书写城市空间与南太平洋地理空间的社会性、历史性与政治性,从而呈现美国梦的拜物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化,从而批判美国梦的虚伪实质。  相似文献   

15.
空间叙述是作家表现创作意旨的重要途径。空间如何被描述,是研究者理解和把握小说艺术内涵的关键。198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遵循世俗生活逻辑,为读者展现了别样的自在、自为的日常生活世界,拓展了小说对生活的审美表现空间,是对传统的小说空间表现形式的有效丰富和发展,是小说摆脱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一种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意识形态的数字化,用数字化的新视野栖身于全球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中。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实践过程中,技术、范式和师生素养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现实迷思。本研究通过分析梳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以数字文化空间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相结合为出发点,界定高等教育数字文化空间的概念和特征,进而设计高等教育数字文化空间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文化实践的物理空间、文化思辨的个人空间和文化创生的虚拟空间,同时,从打通数字通道、共享数字资源、创建数字环境和发展数字素养四个方面,提出高等教育数字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就改革叙述而言,其表现出的对现状和传统的改造,可以从空间形态的变化上看出。改革叙述在生产出空间的同时,也生产出改革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内在地决定了"公共空间"的主导位置,其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对"私人空间"的挤压乃至入侵甚至改写重组。而"青年"正是在从"会场"到"沙龙"这样的公共空间的转化中诞生并建构起自身的合法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年"的独立,而毋宁说"青年"的诞生是与现代化的想象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想象方式内在地决定了"青年"主体的整体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会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不是僵死、空洞和固化的,而是一种生产的空间,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提供了何以可能的根本前提。空间叙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表达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空间的重要方式,它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叙事内容,以空间要素为媒介,借助空间的生产来表达主流价值观,赋予空间以意义,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空间的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以现实物理存在空间为依托,关联生存体验、集体记忆、符号建构和意义追求,从物理存在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和心理精神空间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19.
在福柯"异托邦"概念的观照下审视文学与文化研究,是当代空间诗学的重要生长点。异托邦是一些特殊空间,处于边缘、交界之处,在事物表象秩序间制造断裂。文学文本作为可能的"异托邦",呈现和颠倒现实空间的事物秩序,构筑奇特的审美场域。它与现实空间异质,却又相互促使彼此的生成。从文本阐释的角度而言,文本的空间意义凸显出来,文本空间的多元异质不仅是绘制世界之网的复杂线条,也为读者打开了多重审美之维。文学异托邦作为社会权力实践的场所,与意识形态构成不可分离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教学空间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和空间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张力。它彰显着生命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是一个生成、创造和获得教学价值与意义的存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因素都对教学空间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目前的教学空间状况并不理想,人力与物力配置失衡的教学空间需要消除分化和差异,全人教育缺失的教学空间需要彰显生命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