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体"和"面",现在再来认识"线",体现出对图形认知的发展。如何使学生深刻体验、自主建构,掌握线段的特征?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丰富、立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印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的图片,布置小朋友回去弄清它们的名称,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这四种图形的实物,并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调查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准备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最喜欢的图形。  相似文献   

3.
陈燕香 《福建教育》2006,(12A):40-40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的教学片段如下:师:把课前带来的毛线放在桌面上.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 生:毛线是弯曲的。师:你能想办法将它变直吗?  相似文献   

4.
冯桂群 《江西教育》2007,(10):39-40
【教学内窖】课标实验教材《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共同探究 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5时20分。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有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角”字,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常莉燕 《广西教育》2006,(7A):72-72,80
片断一 1.导入 师:我们已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以旧知作为谈话导入,并适时展示圆柱形状的物体。) 师:你们认识这种形状吗? 生:认识,它是圆柱。  相似文献   

8.
龚健 《教学与管理》2008,(11):57-5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  相似文献   

9.
本节课使用的是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这节课虽然是小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但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学生对数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粗浅的、零星的认识。由于学生是刚刚入学的,对学校的环境感到比较陌生而又十分好奇,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感到有些紧张而又非常向往。教材结合儿童的  相似文献   

10.
曹跃 《广西教育》2013,(37):65-65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片段片段1: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毛线。师:观察毛线,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生:毛线弯弯的。(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师:你是怎样把毛线拉直的?生:我捏住毛线两头,两手向外拉。(引导学生观察拉直的毛线)师:现在你们两手之间拉紧的毛线是怎样的?生:两手之间的毛线是直直的。  相似文献   

11.
林迎春 《湖北教育》2004,(13):123-124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部分知识,几天前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调查表,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我国税收的有关知识,如:税收的意义是什么?我国的税种主要有哪些?什么是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应如何缴纳?你的爸爸、妈妈每月的工资收入分别是多少?等等)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断:师:除了看书、现场采集,收集信息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上网查找,现在我们就一起到网上去查找一下。瞧!开开和欣欣正在“蓝猫对话室”对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显示:欣欣,今天我认识了角,你知道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生1:我知道(1)、(4)是角,(2)、(3)、(5)不是角。生2:我认为(1)、(4)、(5)是角,(2)、(3)不是角。生3:我也认为(5)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那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呢?想一想。生4:我不同意后面两个同学的意见,虽然(5)看上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上面那条边不是笔直的,而是弯的,所以(5)不是角。…  相似文献   

13.
裴红波 《考试周刊》2011,(66):79-79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芮金芳 《新教师》2019,(9):74-7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能正确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2.学生在认、找、画、连等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比较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这是去年的新学年第一学期发生的事。那时,我们学校的“重头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按照课程的进度,到研讨活动进行中,我正好要上到《对称》(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恰好,这时我看了与这节课配套的一位优秀教师的录像课光盘(人教版),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建立“对称”概念时所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于是,我决定来个“模仿秀”,这就有了后来我在上述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这一课(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第5课。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富饶的北大荒赞美与热爱之情。文章的第2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净美,一碧如洗的天空,色彩绮丽的晚霞,如诗如画,令人陶醉。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意境,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来品评、感悟和欣赏呢?读了林春曹老师执教、戴兴海老师评析的这段教学实录,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等认知活动,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数线段。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其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通过创设活泼、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19.
曹雯 《云南教育》2005,(26):36-37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老师们逐渐发现教材中习题例题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习题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例题,如何把这些练习有机组合起来,使其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在生动、新颖、有效的练习中学到新知,发挥潜能,工人新村小学的曹雯老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撷取一年级上册“比较”这一内容练习课的几个片断,供大家赏析。  相似文献   

20.
【案例】 最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认识线段”的研究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创设情境:(出示学生在艺术课上的毛线贴画作品)兔哥哥和兔弟弟从同一个地方分别沿着一条弯曲的路和一条直的路回家,谁先到家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