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姚克波 《新闻界》2007,(3):115-116
本文论述了《新青年》杂志对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梳理了其编辑思想,并重点介绍了由编辑部策划的一次媒体炒作——钱玄同、刘半农具体实施并挑起了关于新旧文化的大讨论的“双簧戏”,简略分析了这次炒作的文学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发刊词  相似文献   

3.
1915年,从日本归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一刊物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闹革命,主要靠笔杆子,把章当作利刃,向旧世界猛烈开火,大呼猛进。  相似文献   

5.
黄伶  蔚曼曼 《传媒》2018,(5):74-76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综合刊物之一.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厚的土壤.它刊载了大量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推动着新文学的发展,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镇.  相似文献   

6.
五四初期中西文化碰撞非常激烈,陈独秀充分利用《新青年》这一出版物,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译介大量外国著作,将翻译出版看作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输入西方现代文明,重塑国民精神,建构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改变了晚清翻译风尚,确立了现代性翻译的基本架构,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7.
怀想五四     
《中国新闻周刊》2004,(16):20-21
提到五四运动,人们都熟知,那是一场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的学生爱国游行。而广义上的五四运动,是将“新文化运动”包括在内的。“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以《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其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在全国大量涌现,掀起一场对中国民众的空前启蒙。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杂志是如何掀起"文学革命"风暴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值得大书特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文化杂志,举凡当时国人关注的新知识、新问题,都成为杂志探讨的热门话题,诸如孔子评议、欧战风云、女子贞操、罗素哲学、国语进化、科学方法、偶像破坏、新诗技巧等等,甚至开设"专号",如"易卜生专号"、"人口问题专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对思想流派和重大社会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杂志曾经历过从"欢迎来稿"到"不另购稿"的变迁,反映了作者结构乃至刊物属性的变迁,意味着《新青年》已由陈独秀独家经营的杂志变成了"同人杂志";《新青年》起初发行只有千本,最高峰则达到一万五六千本.聚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新旧之争,使得《新青年》越来越兴旺,同时《新青年》还借助大众传媒延伸与强化了它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后来更名为《新青年》。虽然当时陈独秀也信心十足地对“亚东”老板汪孟邹说,只要杂志办成,只需十年八年功夫,就会对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影响,推动中国人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的变革,①但或许他也没想到,这个杂志会在短短几年里风靡全国,并对当时的社会以及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飞 《湖北档案》2009,(5):37-38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1913年陈独秀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14年,陈独秀出狱后到达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相似文献   

12.
李薇 《新闻世界》2013,(1):107-109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其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描绘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演化轨迹,凸显了新思想的传播对思想解放、知识分子阶层解放和媒介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百年前,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以《新青年》《甲寅》《星期日》等期刊为主阵地,对袁世凯、康有为等人尊孔崇儒的复古活动发起猛烈抨击,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以五四时期批孔反儒的重要刊物为视点,重新审视“非圣排孔”的思想观念与历史轨迹,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与刘文典,一个是"思想界的明星"、"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投身于政治;一个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醉心于学术。他们虽追求殊异,却因为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安徽公学相识,到《新青年》结盟,再到北京大学“分手”,最终在故乡安庆“归魂相依”,两人的恩恩怨怨,成为中华民族的一段传奇史话。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利用报刊进行宣传,为党的壮大和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党报党刊在组织建设、路线宣传等方面的作用,从中提取出有益经验,从而为当代党报党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杜欣睿 《今传媒》2013,(2):75-76,116
《新青年》作为一代名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吹响了五四时代的号角,从起初的反封建到之后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遗余力的发挥着作用。而《新青年》之所以能发挥这么巨大的作用,是完全离不开以陈独秀为核心的作者群的编辑技术和先进思想,以及与读者青年互通来往。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对我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重要作用,其传播途径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传播有重要借鉴意义,分析《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章,可以理清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杂志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公共论坛,在1918年后演变为同人杂志,而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拓展阶段,以平等、开放的办刊理念,广纳稿源。打造名牌栏目,在江南为新文化界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论坛。  相似文献   

19.
《档案与史学》2008,(7):3-3
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创办初期,以打倒孔家店、批判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提倡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后成为介绍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不以编辑名家,而以作家立世.但他对编辑工作情有独钟,在他不算太长的生命历程中,曾编辑过至少18种报刊杂志,因此可以说,他的一生与报刊编辑工作有着不解之缘.现介绍其中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