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九叶派最杰出的诗人穆旦,以其自身独特的生死体验并结合他所接受到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资源,在他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生成了最具反叛性和异质性的诗歌特质。他对战争背景下个体存在性的思索、对现代个人的自我异化与分裂的拷问,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构成部分,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中独具现代性的自我形象,同时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新的现代性质素。  相似文献   

2.
柬埔寨高等教育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末,发展于60年代,而毁于70年代内战。直到80年代才得以恢复,近10年来长足的发展。由于推行高等教育自治政策,柬埔寨高教发展迅速,但教育传统与战争又留下的内伤,为柬埔寨这一后发展型高等教育提出了重大的历史挑战。  相似文献   

3.
穆旦作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中的代表人物,为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注入了全新的"现代"诗观。文章从西南联大产生的背景出发,在指出穆旦反传统的诗歌实践的基础上,旨在探讨穆旦对新诗现代经验的开掘。  相似文献   

4.
<正>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形成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的诗风。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论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应该放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本土语境中来看待,它是一个中国诗人在战争带来的残酷生存困境中生成的反应。来自《圣经》和T·S·艾略特等西方现代诗人的影响,对这种反应的具体样式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也不能与西方的基督教精神直接等同起来看待,更不是一种内在的生存信仰。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40年代,艺术家以不同方式探寻着战乱与动荡社会里的精神避难所,穆旦也遭遇到信仰重构的痛苦.穆旦真实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平庸卑琐却无力改变,试图通过虚拟一个"上帝"的来突围,但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穆旦的信仰重构不可能脱离中国的现实土壤.诗人最终以民族必胜的信心扬起了信仰重构之旗.  相似文献   

7.
穆旦是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著名的诗人。他以现代派的艺术手法表现当时的严酷现实,由于其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与西方大致相同,因此他的创作超越了李金发的象征主义、戴望舒的现代诗歌,而使他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九叶派",其中的重要人物穆旦的诗歌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其突破了中国旧现代主义者的诗学建构,将中国现代诗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本文试图从穆旦与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对穆旦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九叶诗人"之一穆旦则是重要代表者.他的诗歌从主题到体式都充溢着一种鲜明的现代意识,既有可贵的社会价值,更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达到了社会和个人、功利与艺术、时代与自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陈凤婷 《文教资料》2010,(18):65-67
本文通过对穆旦40年代前半期作品中"梦想"母题的梳理,考察诗人在特殊年代的复杂精神路向。穆旦诗歌中对"梦想"的追求,历经了"异方的梦"、"人民"、"上帝"三个阶段,结合诗人生平史料和诗歌文本的细读,得出这三种梦想分别暗示了穆旦对待现实的三种不同情感态度,即对现实抱有幻想、对现实有所承担和直面苦难的现实。这三种态度之间也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它们暗含了诗人梦想本身不断遭到现实怀疑、舍弃,自我不断分裂,并被新的梦想代替,直到诗人敢于直面现实人生的过程。通过"梦想"的不断消解,体现穆旦对现实重建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1.
从个体生命、群体精神和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揭示穆旦诗的子宫意象的内涵,可以窥视到穆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自觉地赋予该意象以中国特色。穆旦对于个体生命、群体精神和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期待,穆旦的这种中国期待根源于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纯诗”的综合发展是中国新诗发展吏的一条主线。这种传统从20世纪20年代“纯诗”首倡之时即已建立,到40年代表现得更加自觉和明显。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明确强调建立平衡的诗歌美学特征,在诗歌主题内容方面采取宽容综合的态度,试图建立纯诗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走出了一条更具民族性和现实性的“纯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优秀歌者,他在晚年与被奉为俄国象征派祖师的丘特切夫之间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诗歌正是二者精神相遇的媒介。丘氏和穆旦都自觉抒写了黑夜、苦难、死亡等主题,并表现出满怀希望穿越心灵与社会的黑暗,寻求灵魂光亮的努力。二人最终都以抒写的方式经历了各自生命的成长,也都演绎了一份不乏光彩的诗歌人生。  相似文献   

14.
在四十年代诗人中,穆旦是继承五四文学传统。走得最远的一位。他以“鲁迅式”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自己,思考世界;进一步怀疑自己。怀疑世界;同时,无情地批判自己,批判世界。这样的怀疑与批判是惊世骇俗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知识分子自觉承担的高贵品质。穆旦是二十世纪不可忽视的一位现代诗人,他真正获得了独立人格。并意识到了自己的先驱使命,他用自己的诗歌证明,他是从内心深处真正接近了鲁迅,并与之达成了内在的沟通的。正因为穆旦的诗体现出了鲁迅精神,所以,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深深的思考,还有,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本认为穆旦诗歌的智性倾向得力于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对抗日战争的体验和哲学思考,他的诗中流露出的对自我的探索、生死观及其选择与承担,既与西方现代主义息息相通,又和中国现实社会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16.
穆旦诗歌充满了不同的自我的声音,展示了人类心灵最为丰富而神秘的一面.以"带电的肉体"和"丰富而且危险"的写作方式直逼当前中国诗歌中"那一团模糊不清的诗意",颠覆了现代诗歌中残留的古典性和传统性,在此之上建立的是一个独异的穆旦世界多重、分裂的现代自我,苦涩的现代感情,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之间更加暧昧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穆旦1975-1976年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回顾,考察了其诗歌主题在自我意识,社会批判,生存疑问等方面的新探索,着重揭示了诗人对动乱岁月里个人悲剧与国家命运的理性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一贯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即:关爱国家民族命运,注重理性超越,勇于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穆旦1957年的诗歌创作,一方面表现了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歌颂了新时代,另一方面又对个人的真实性及其在新时代中的位置作了深入的思考。后使得他的个人立场与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疏离,从而遭到了压抑与放逐。穆旦的命运,实际上是一代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穆旦诗作《我歌颂肉体》一诗的解读,并与惠特曼诗歌相比较,探析其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智性的思辨色彩。同时,通过对穆旦早期创作道路的了解,分析形成上述创作特色的主要根源——叶芝、艾略特、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大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