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在教学《找骆驼》一文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运用因果推理的方法,说说老人没有见过骆驼, 可为什么会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样详细?正当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时,冷不防一位学生插嘴说道:“脚印左边浅,右边深,并不一定是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几次,从来没有学生提出过这样  相似文献   

2.
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村长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2.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1)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2)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3)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4)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5)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6)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相似文献   

3.
《找骆驼》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经过一位老人的指点,他终于找到了骆驼的故事。这篇课文的结构比较紧凑,可分成三段:第一段(1-9节)写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他去问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了他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第二段(第10节)写老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学《找骆驼》一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运用因果推理的方法,说说老人没有见过骆驼,可为什么会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样详细?正当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时,冷不防一位学生插嘴说道:“脚印左边浅,右边深,并不一定是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这篇课我已经教了好几次,从来没有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相似文献   

6.
一点意见     
我们读了《江苏教育》(小学版)1963年12月号上登载的《我教〈找骆驼〉》一文以后,对于教者运用自制的四幅图帮助讲解课文的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就这篇课文来说,诚如教者所指;语言比较浅显,寓意也很明确。第一段写商人找不到走失的骆驼,第二段写骆驼的特征和找骆驼的途径,这是全文的重点,最后写商人去找骆驼。在第二段中作者采用对话的方式逐一显示骆驼的特征。而在这一问一答中,老人的语气并不肯定,商人的语气却十分肯定,这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实际决定的。课文写到“老人慢慢地说”这一段话时,是这样的: 看见骆驼的脚迹右边深,左边浅,我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是跛的。  相似文献   

7.
从温州起往北行驶,跨过五度纬度便可抵达南京——那座斑驳着古老记忆的石头城.可仅仅五度纬度,就决定了哪座城市的冬天会下雪. 母亲说:“真真,下雪了,很冷.你今天多穿点,别冻坏了.”我说:“哦,知道了.”母亲说:“你学校里那床棉被好久没晒了,趁中午太阳大拿出去晒一下,要不该长螨虫了.”我说:“哦,我知道了.”母亲又说:“那你手套、围巾都买好了吗?要不长冻疮了就难受了.”我说:“哦,知道了.” 并非我冷酷无情,而是我所在的城市没有母亲描述中的寒冷.母亲在南京,而我在温州,中间隔着整整五度纬度,也就是这五度纬度,隔开了一场大雪.  相似文献   

8.
〔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是本文揭示的道理。如何通过老人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故事来认识这一道理,就成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一教学片断以“找”为突破点,围绕老人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指点,终于“找”到骆驼展开。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氛围中攻下了这一难点,很有借鉴意义,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通过初读课文,学生理解了生字词并掌握了故事梗概)师:(指板书的课题)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找骆驼的故事(师用粉笔在“找”下加一着重号)。师:谁丢失了骆驼?生(齐):有个商人。师:…  相似文献   

9.
一所村小复式班的一名二年级学生,在教学《找骆驼》的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为什么路的左边就会有一些蜜,右边就会有一些米,商人怎么会用烂木桶盛蜜、用破袋子装米呢?这确是很有水平的“一问”。教学这篇课文,是要使学生从老人的指点中懂得观察和思考的重要。其中,老人从骆驼在路上留下的脚印和在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判定这只骆驼左脚有点跛和缺了一颗牙齿,这是符合逻辑,合乎事  相似文献   

10.
一、启发谈话式 上作文课,一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相处好久了,我喜欢大家,看样子,你们也挺喜欢我,我很感动。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总想对大家说,可总不好意思说。”学生催促道:“你说!你说!”这位老师说:“我想去你们家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一石激起千重浪。”顿时,同学们把各自的双手举得高高,老师听完几位同学的叙述后说:“你们这么多人,我怎么能记住呢?要不这样,你们把‘去你家要怎样走’用文字表达下来好吗?”说罢,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师,我家这样走》……  相似文献   

11.
案情回放又开学了,初一(3)班郭老师在学生报到注册的时候,又强调了发型问题。三天过去了,班里的男生苏某还是留着长长的中分。一天中午放学后,郭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老师给全班同学提的发型要求你知道吗?这也是全校统一的要求,你知道吗?”“知道。”学生低声回答。“知道?知道为什么还不动?”声调里郭老师带着几分气。“我家里不让理,我也没办法。”学生理直气壮。就这样,师生对话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最后,郭老师拉开抽屉顺手拿出一把剪子,嘴里说着“那我替你理吧”,话到手到,苏某中间的一绺头发已剪下来了。苏某一边护着,一边说:“得,得,我自己去理,行了吧。”说完跑出了办公室。  相似文献   

12.
一天晚上我正在写作业。妈妈突然问我:“你抽屉里怎么多了两个小东西?”我马上猜到一定是妈妈翻了我的抽屉,要不她怎么会知道?我便回答:“您为什么翻我的抽屉?小孩也该有自己的隐私呀!”妈妈有些生气了:“小孩子有什么隐私,学习才是最  相似文献   

13.
《找骆驼》(五年制第四册20课、六年制第四册28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商人丢失了骆驼,经过一位老人的指点,终于找到了骆驼的故事。从逻辑学角度上看,是用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是这样设想教学过程的。 1.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根据课文内容,全文可以划为五层意思。即:(1)商人找不到自己走失了  相似文献   

14.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大人发现有个孩子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相似文献   

15.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大人发现有个孩子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三年级《找骆驼》一课,在学习句子"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后,笔者指导学生用"果然"造句。一个学生看了看窗外,举手说":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是个没有语境的句子,虽然用上了"果然"这个词,但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个词的意思。于是,笔者追问":哪些同学现在也有这样的感叹?"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师:谁来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今天要下雨的?也要用上"果然"这个词。  相似文献   

17.
真诚到永远     
俗话将商人称为“奸商”, 又说无商不奸。这说的是一种现象。在诚与奸之间,到底取何种做法更有利? 有这样一对父子商人, 老父亲想淡出生意,儿子也希望真正实施一下自己学到的商经。他觉得老人太老实了:总是直截了当地对客人说:“我们进货的成本是十块钱,我只赚你百分之十,换句  相似文献   

18.
(一)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100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1000万元,你愿意去死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1000万。”其实,每个人都很富有,年轻、善良、爱心、微笑……这些都是你的财富。请以“富有”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二)阅读上面一组漫画,以“羡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在800字左右。(三)古时候,一个国王让人在路中间放上一块巨石,…  相似文献   

19.
鱼之乐     
庄周 《现代语文》2004,(1):18-18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智慧的庄子和聪明的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从容自在地在水中游,这真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它是否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会知道我不懂得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的确不是你,确实不知道你在…  相似文献   

20.
老妈学英语     
我正在享受动画,老妈捧本书进来问:这个“ldon’tknow.”是什么意思?我“:我不知道。”老妈:送你上了这么多年学,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哇?我:不是!就是“我不知道”嘛!老妈:还嘴硬……(一顿爆揍)老妈:你再给我说说这个。“lknow.”是什么意思你该知道吧。我:是“我知道”。老妈:知道就快说!我:就是“我知道”。老妈:刚才收拾你收拾得轻了是不?我:就是“我知道”呀!老妈:知道你还不说!不懂就不要装懂!(又一顿爆揍)老妈:你给我小心点儿,花那么多钱送你上学,搞得现在什么都不会,会那么一丁点儿东西还跟我摆谱。再问你最后一个,你给我好好解释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