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字的明写与暗写山西祁明哲《草船借箭》一文中,作者巧妙地通过题眼“借”字的明写与暗写,既赞杨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的雄才大略,又反衬出用瑜妒贤忌能的人物个性,也自然地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钦佩之情。“借”字的妙用,确有一石三鸟之效。文章的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有历史学家考证说,"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小说家为了吸引人而"嫁接"到诸葛亮身上的。本文只是就事论事,各位不必深究。世人多认为诸葛亮用兵如神,空城计惊走司马懿,其实只怕未必如此。先来看司马懿何许人也。司马懿乃是曹操极其看重的一个谋臣,是曾辅佐曹氏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位至骠骑将军、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后追封宣王。当时曹魏,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司马懿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3.
~~“奔驰”跑车、一堆礼品再次出现在诸葛亮的茅屋前。管家再次向他们跑来,说:“三位先生请!诸葛先生正在等着三位。”刘备终于见着了诸葛亮,并成功地说服诸葛亮先生出山帮助他实施他的远大计划……诸葛亮这次要和周瑜合作,与曹操交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想陷害他。没让周瑜费多少功夫,诸葛亮就踏入周瑜设好的陷阱。周瑜很高兴,一边唱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可是变调变得厉害),一边琢磨怎样害诸葛亮。而这时,诸葛亮正煞费心思地在考虑借箭时用哪支船队(大家一定纳闷为什么要借箭吧?我来告诉你,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沈重羽 《课外生活》2012,(Z3):60-61
话说"草船借箭"后,周瑜越来越觉得诸葛亮是个祸害,若不及时除掉,迟早会对东吴不利。清晨,诸葛亮刚起床,便被周瑜邀了去。张翼德和关云长等人不放心,怕有闪失,便和诸葛亮等人一同前往议事大厅。周瑜见了诸葛亮很高兴,可看了看浙江省慈溪市阳光实验学校五(5)班沈重羽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它不仅表现了诸葛亮超人的政治预见性,即未出茅庐已定三分,而且包含了诸葛亮一生的学养和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因此,对它进行深入一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表现的政治思想的本源进行某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载诸葛亮择主的异闻并非信史。刘备、诸葛亮的相互选择各有原因:与荆州士族关系密切的诸葛亮,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支持刘备;客居荆州的刘备通过诸葛亮与荆州士族结盟,因为诸葛亮既能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同时,客居者的身份又不至于危及自己的根本。双方利益的诉求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记忆犹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故意刁难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支。没想到诸葛亮却真的立下了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周瑜于是藏起铁器及工匠,而诸葛亮竟然不用造箭的材料,只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和草束。大家知道,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绝不可能,可诸葛亮接连两天不见动静,剩下一天如何完成?这一连串的悬念真让人心情紧张和期待。小说这样安排,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常言“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用了不知多少年 ,竟以为是“卑贱者最聪明”的理论依据 ,或者说是“集思广益出智慧”的箴言 ,就连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也是这样解释的。无事静思的时候 ,总觉得有些不对头 ,那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 ,单就“连弩”、“木牛流马”两项军事科技的发明 ,就可知诸葛亮绝非臭皮匠可比 ,不管是三个 ,还是三十个。从《辞海》里查到了“裨将”两字 ,“裨”是辅佐之意 ,即“副”或“偏” ,“裨将”古代指副将。“三个臭裨将 ,顶个诸葛亮” ,三个长期在诸葛亮身边工作 ,与之合作共事的…  相似文献   

9.
[理解]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  相似文献   

10.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11.
●“照”之: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嫉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诸葛亮征南中的时代背景及在南中采取的政治、军事、经济政策策略,进行了概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话说当年周瑜心里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命令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即可。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便驾二十只船驶向曹营,向曹军“借箭”。周瑜听了诸葛亮的借箭过程,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诸葛亮真的那么神吗?假如诸葛亮“借箭”的时候,曹操用的是火箭,诸葛亮还会那么神机妙算吗?火箭会把草船和草把子烧掉,那诸葛亮会怎么办呢?难道他会法术,还是他有别的锦囊妙计呢?我估计诸葛亮没办法了。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有过十年的躬耕生涯。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均发生于诸葛亮躬耕之地。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其所说的“南阳”究竟在今何处,论者颇有争议,长期以来争执不下,成为一桩悬案。近年来,随着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关于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再度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引起了各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继武汉和北京相继举行了专题学术座谈会之后,1990年3月15日,华东师大史学所与复旦大学文博系又联合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  相似文献   

15.
正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名字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吧!这不,我们班的一群"活宝"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演义",看到他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三国演义》里的某些人物……神机妙算、才思敏捷之"诸葛亮"班级——王宣朝说起诸葛亮,紧跟着就是一连串"的成语: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雄才大略……可我要说的"诸葛亮"却是三我们班的王宣朝。你别看他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和诸葛亮一点儿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 我也是听着诸葛亮故事长大的,可以说从小到大,我已经不能把诸葛亮当作历史中的人,而当作了无所不能的神.而如今作为教师的我,自然明白了诸葛亮只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神",罗贯中用他那犀利的笔尖成功地将其插进了我们的灵魂.在设计小学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拓展问题时,我徘徊过是否把诸葛亮还原成人:虽然神样的形象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无形中拉远了文中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禄永峰 《云南教育》2011,(10):37-37
中国首个“孔明学院”,日前在襄阳学院正式成立,孔明学院还设立了“诸葛亮一班”和“诸葛亮二班”。“诸葛亮班”配备一名教育观念先进、知识渊博、责任感强的优秀教师担任首席导师。该班实行4~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写实学历证书。  相似文献   

18.
“西和诸戎”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为刘备谋划天下的重要民族政策之一。“西和诸戎”作为对陇右少数民族的重要政策.终刘备之世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和争取人心的政治口号,并未付诸实施.刘备死后.蜀汉的内外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外部已丧失东出宛、洛的机遇和条件.内部诸葛亮开始执掌军政大权.在兵出陇右的战略转移下实施“西和诸戎”.由于诸葛亮的民族观念带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固而对“西戎”诸少数民族存有藐视和敌对情绪.未能脱出“攮夷”的范畴,在失街亭的同时.也失去了陇右氏、羌、胡等民族的支持.导致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的失利.公元253年.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北伐中原时.在这里遭到同样的结局,历史的重演,客观地反映出诸葛亮“西和诸戎”民族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贤相、三国时的“风流人物”,历代吟咏者不绝如缕。自宋以后,诗人笔下的诸葛亮都呈现出十全十美近乎神化的绝对性审美特征。但唐代诗人对诸葛亮却是有褒扬也有批评,尤其是批评,相对于后世那些代表道德主流的价值评判,无疑是“另类”的。正是由于这些“另类”的看法,反而能帮助我们交破道德化、绝对化的思维观念,找回真正的诸葛亮,而诸葛亮有了“另类”的色彩,也更有了丰满度、鲜活度。  相似文献   

20.
赵浩鹏 《学语文》2006,(5):51-5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一代贤相,尤其是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令手下的大将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每次出征前,诸葛亮都要赐予他们锦囊妙计——“标准答案”,在关键之时均能奏效。久而久之,使这些大将们产生了依赖思想,失去了战斗的主动性、灵活性、机动性和创造性。诸葛亮一旦去世,蜀国很快就被灭亡了。在此,我们不想探讨历史风云,也不想评价诸葛亮的功过,而是想借此对我们现行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