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开放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改变,社会道德价值观呈日益多元化趋势,不同文化的冲突、价值观的碰撞、道德选择的困惑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道德信仰迷失,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严峻局面。应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优势,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宏扬传统文化教育,完善道德评价及测定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实践的道德品质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网民主体的9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盛行的时代,多元的网络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积极意义上看,网络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接触新思想、新观念的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增强了大学生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同时,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也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迷失、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行为失范,甚至导致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对策,即充分利用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引导网络文化语境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积极的网络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3G时代,青年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难免会受到手机媒体的影响,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表现出种种新的问题和困惑。青年的道德价值观主要是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四大基本要素予以表现出来。研究表明,手机媒体可能导致部分青年的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情感形成脱节、道德意志产生动摇和道德行为出现失范。  相似文献   

4.
金慧峰 《文教资料》2013,(16):117-118,138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无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行为是大学生与网络交织的产物,烙下了网络与时代的深深印痕。它既具有人类社会行为的共性,又与线下现实行为有显著差异。网络监管技术和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不良舆论氛围、意识形态交锋、网络垃圾泛滥、网络游戏暴力内容等外烁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发生。化解大学生网络行为所面临的困境,其约束力不应只源于外烁力量的控制,更应是网络行为的自觉内塑,即增强其网络道德认知,发展其网络道德情感,建立其网络道德意志,培育其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交流情感提供了便捷,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污染信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既与主体的心理特点、网络社会本身的因素有关.也与制度的因素相连.遏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是: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开辟和建立大学生网站,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尤华 《文教资料》2009,(33):222-225
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基于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家庭环境、转型时期社会道德价值观混乱和网络文化本身的先天性不足等原因,“90后”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人格异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其的道德自律;普及信息知识教育.增强网络辨别能力和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大制度保障力度.从而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具有双重影响。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积极的影响包括激发大学生关心政治,帮助大学生评判价值,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包括致使大学生判断失误和传播谣言,诱导大学生行为失控和道德失范,引发大学生价值迷失和信任危机,因此强化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从大学生自身,网络环境,学校引导,社会环境做起。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道德行为表现值得关注。本研究使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探讨了225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准则总体一致,其道德信念对现代德育的目标与要求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大量存在的网络失范现象一定程度干扰了德育客体对部分社会道德准则的再认效果,使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不坚定,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存在诸多与现代德育目标背离的现象,趋于功利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便利的信息工具。但网络本身不具有道德意识,如缺乏外界网络道德的约束,很可能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儿童作为网络社会的特殊群体,又处在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关键期,一旦网络道德失范,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身发展。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从社会人格、道德行为和认知、自我意识、社会性情感、适应性等方面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走出学校德育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学校案例的分析,透视学校德育困境现状,认为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遮蔽了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2.
网络在帮助中学生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如道德水准下降、获得错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情绪化、娱乐化,道德行为违背社会规则等问题。本研究从网络环境和网络互动过程两个方面探索了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认为:网络环境提供的特殊心理生活空间、失范行为启动刺激和榜样行为对中学生道德发展产生作用;网络互动通过线索注意、归因和反馈对中学生道德发展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行为规范的冲突、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以及网络社会中个体思想行为的异化,给现有道德伦理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困惑我们的不是网络社会道德本身的失范,而是在虚拟空间中如何交往、我们对网络文化的道德认知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反思态度。因此,重塑网络道德规范的关键就是塑造网民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网络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时代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影响,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模糊了原有的道德认同,衍生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时代难题,道德教育要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层面出发,引导他们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科学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孕育和激发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感,持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志,着眼解决大学生的知行分离倾向,使大学生形成符合自媒体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并促使他们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行统一中成为高尚道德的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行为得不到法律行为的制约以后,道德约束又十分有限,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真空就造成无限制道德行为的真空地带,网络伦理秩序失范就成为一种必然,突出表现为大学生网络行为与道德出现不可控性、依赖性、反道德性、道德相对主义及道德冲突等特征.以积极心态和策略来应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秩序失范,重新构筑四个"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应对网络化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运用网络欺骗情境对352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过程及内部机制。结果表明,道德强度、个人道德哲学和德性自我意象均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自我管理过程,内疚能正向预测行为控制认知,并对道德判断和行为控制认知具有中介效应,德性自我意象对道德判断和行为控制认知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低俗文化会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迷失、道德人格扭曲、道德行为失范,极大地影响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于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负面影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尤其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成为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上道德失范行为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大学生上网现状,以及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网络失范行为和各种不良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笔者在湖南地区部分高校中对“大学生上网情况及网络道德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几条有效抑制与防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具有匿名、开放、虚拟、信息庞杂等特点。目前,社会对网络的监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之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很容易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志薄弱,从而导致道德行为的失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一方面,要完善网络运行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网络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学生内在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道德引导,并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0.
试论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