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问题无疑是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在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驱动下,人类开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向自然进军"的旅程。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悄然而至。若不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实践和价值观念,人类将无以为继,归于消寂。本文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脉络入手,指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根源,环境危机使得人类必须反思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之路。重构我们的理念需要我们重新定位理性的位置,将理性摆在指导人类行为的适当位置。结合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本文指出理性的回归在于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实现工具和价值的二元平衡。  相似文献   

2.
当今生态哲学视城里的两大重要范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危机”日益显现的今天,争论得越发激烈.“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现代环境哲学无法逃避的重要议题,研究清楚这两个主义,并且认识其争论的本质对于探究当今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是舍弃其一还是有保留的扬弃,是值得当今生态哲学深思...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因此 ,我们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走进非人类中心主义 ,并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指导 ,建构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反省.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理性回应的结果.环境伦理学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进步.环境伦理学倡导的是人地共生的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落后的生产力时代带入先进的科技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经历了多个思想形态,出现了多个流派。它从神学走进科学,走进哲学、认识论和伦理论,形成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其中在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一派中涌现修正、重构人类中心主义派别。本文将根据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概述人类中心主义在各时期的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舒玲 《江汉学术》2011,(4):52-55
齐物论阐明了人要做到无我、忘我的理想境界,就必须齐万物、齐物我。以庄子之见,一切事物之间没有本质分别,在"道"的高度上具有"齐一"性,人和自然是合而为一的。自然中心主义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所有生物,乃至大自然,其立论根据是认为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齐物论与自然中心主义有诸多不同,但是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7.
"以审判为中心"理论的提出,与我国"以侦查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现实具有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审判中心主义的改革,是我国法制文明进步的本质要求,因而要求我们必须从本质上把握其核心内涵,进一步去其之前所积累形成的落后思想基础,并且以先进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更深一层次的体制改革。本文主要以刑事诉讼法的视角来揭示我国实行审判中心主义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大致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人化的自然”美学和90年代以环境美为核心的环境美学萌芽期,到21世纪初以来主要借鉴西方理论的环境美学学科初创期的发展轨迹,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期间还发展出了生态美学的范畴。但无论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它们主要还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建构层面,与当下我国社会发展中生态与环境的美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尚在融合创新过程中。因此,需要立足于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本土文化及当下鲜活的环境美学实践,对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反思,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当代生态伦理学至今无法从理论上确立自然的伦理主体性,亟须论证一种超出传统人际伦理学又基于人文主体的善。流行美学的人化自然论的自然美观存在着人类中心论的偏失。康德“对自然美直接的兴趣”具有多重当代意义。自然美包含着自然主体亦即客观自然目的“信念”,它既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为生态伦理学提供逻辑大前提与经验基础的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梅尔维尔的史诗巨著,《白鲸》极具研究价值,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生态研究的角度来审视它,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性之间的二元对立逐渐被人们发现并研究。借助于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本文试图挖掘作品所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对抗,进而体现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而担忧。  相似文献   

11.
如何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荣?这是当前人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陈寿朋先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守护者,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难题。可以说《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既是一部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教育人类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何防止自然环境恶化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部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巨著。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我国语文教材内容在环境题材内容的选编方面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定胜天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到21世纪初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现,期间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环境价值观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来探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环境价值现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环境危机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推动下,当代人类的伦理价值观正在从“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向“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方向转变。而在这种环境理念的指导下,现代环境立法必然应将这种环境理念吸收运用,从而以法的形式确定环境及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相互平等、共生以及协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行环境刑法立法存在诸多问题,如:立法理念"重惩罚轻预防";调控范围未涵盖草原、湿地等重要的环境要素;对环境犯罪的反应太过被动滞后;罪名设置混乱不协调等。这在整体上不利于对环境犯罪的惩罚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治理。为有效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必须完善环境犯罪刑法立法:一是优化立法理念,把生态中心主义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置于同等地位并更加注重生态法益;二是采用广义的环境概念,把重要的草原、湿地等环境要素纳入调控范围;三是增设危险犯,以有效预防该类犯罪的发生;四是协调和统一罪名设置。  相似文献   

15.
唐代“河曲”地域呈现着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并存、各有发展的局面。两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农业经济基本上分布在“河曲”的边缘地带及黄河沿岸土壤基础、水源条件、地形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使得人类农业经济行为和自然环境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大体处在相对均衡的态势;畜牧业经济占据着“河曲”的大部分区域,其中定居型畜牧经济活动对局部草原环境施加了缓慢而深刻的影响,导致早期“毛乌素沙漠”的出现。两种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力度的差异相当明显,其原因就在于下列几个方面:封建政府民族政策因素、农牧人口数量差异、农牧人口地域分布差异、自然环境质量差异、利用土地资源方式及程度差异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西方传统“认知理性”纠拨的“交往理性”的提出,是西方理性观念的一个巨大的飞跃。这种“交往理性”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其理论对应物,儒家的仁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早熟的“交往理性”理论。今天,对仁学中的“交往理性”思想的重新发掘,必然会对现代人类的理性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视野下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论世界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世界观则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学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的肉体组织和精神结构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存在于社会之中,也存在于同自然整体进化的关系之中。人类不应该割裂自己和自然血肉相依的有机联系,强调人类应该在致力于促进自然整体的完整、健康和繁荣的基础上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基础上,生态学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基于整体论思想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的新范式。现代认知心理学并未能有效地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嬗变,仍然留下很深的机械论印迹。新兴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充分地反映了生态学的整体论思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必将走向一条整体生态多元化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人文思想理念:回归自然与物我同境。文章从绿色建筑和人类安居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居住的建筑应该回归自然,以自然生态的法则来建造,使居住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而物我同境则是建筑人居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同一建构的理念问题。同时,物我同境也是绿色建筑所表现的一种美学境界,建筑只有在物我同境中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体育美学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其主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儒家孔子“仁学”为基础的“游于艺”、孟子“养气”说和以道家庄子“自然”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儒道两家最后都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体育美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以“无我之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词论,把传统的情景说理论系统化并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文章从“无我之境”历史地辨析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