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火热的生活浓郁的诗情──《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诗意美浅析长沙市一中黄耀红《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是吴伯箫先生的两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都以小见大,表现了大生产运动时期延安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把平凡的劳动生...  相似文献   

2.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3.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同志反映延安生活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与《歌声》、《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为一组。通过对延安风物的描述,热情歌颂了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高度赞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4.
镶金嵌玉熠然生辉─—《菜园小记》的引用艺术鉴赏江苏昆山锦溪三中陆建中吴伯萧好“引用”,他的《记一辆纺车》如此,他的《菜园小记》更是如此。通计《菜园小记》的引用,共有十二处之多,这对于一篇不足二千五百字的散文来说,可谓“星罗棋布”、十分密集的了。《菜园...  相似文献   

5.
吴伯簫同志的优秀散文《菜园小记》和《记一辆纺车》是异曲同工的姊妹篇。我们教《菜园小记》,可以联系第三册学过的《记一辆纺车》,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温故知新,理解得更为深刻。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将两篇文章作个比较,以供采用比较法授课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伯箫同志在六一年和六二年,陆续写了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优美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前三篇是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关于写作这组散文的动因,作者自己说过:“四篇都是想体现一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他还说:“《歌声》,是从唱歌谈起,以唱歌结束的。不过歌声只是一条线,用它串起来的大致是三项内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主席教导的青年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理想、达到方向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十分清楚,《歌声》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命意于延安军民所爱唱的“歌声”,热情讴歌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抒写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亲身接受过毛主席的教育、延安教育”的革命者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7.
1、总体设计在淡素平易的语言之中,包含着深刻独到的思想,是吴伯萧散文的一大特点,《猎户》亦然。惟其淡素平易,虽列为精讲课文,仍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惟其蓄意深刻,又需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予以点拨,引入深微。加之,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吴的两篇文章:《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此次对文章的分析,要避免泛泛而谈,集中于主要问题,和对吴文的较全面的认识之上。另  相似文献   

8.
(一)吴伯箫同志回忆延安生活的一组散文(收在《北极星》一书中),文字朴实优美,感情真挚动人,堪称得上“文情并茂”。其中《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多次选入中学课本,是公认的、传统的优秀教材。近年来,《歌声》也选入了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本。通过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良好的。这组散文,写的是近四十年前的事。那时作者生活在延安,渡过了他的青年期的后几年。显然,对这段生活,作者的感情是深厚的,记忆是深刻的。而这组文章的写成,则大部分在一九六一年(除《窑洞景风》写于一九六二年六月外)。联系时代特点,可以看出作者用意的深长。那时,由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特别是苏修的背信弃义,撕毁合同,造成了我国国  相似文献   

9.
吴伯萧同志是我们熟悉的老散文作家。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八年。对延安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对在延安战斗过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延安人民,满怀深情。作者曾以延安生活为题材,写过一组散文。《记一辆纺车》、《歌声》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歌声》写于一九六一年。这篇抒情散文,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延安军民大唱革命歌曲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歌声》是一曲延安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 1.学习与继承延安革命精神,激励学生树立革命信念,意气奋发,排除困难向前进。 2.理解并学习本文以歌声为线索,开展联想,纵横交错地组合材料与铺排渲染的写作方法。 3.咀嚼有关词句,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音乐美。教学时数: 两课时(连上)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初二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吴伯萧同志一篇叙事散文《记一辆纺车》。那是他回忆延安生活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着重描绘的是延安物质生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同志一九六一年写的一组反映延安时代战斗生活的散文中的一篇,收集在一九六五年出版的他的散文集《北极星》中。去年,在篇目上经过增删的《北极星》重新出版,该文仍收集在这个集子中。吴伯箫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生活了八年。他曾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亲身参加过当时延安蓬勃兴起的歌咏活动,参加过纺线劳功,而且是纺线能手。延安的生活,是他散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源泉。他的散文,朴素、严谨,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雕凿。它以对老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对社会主义新事物的热爱,打动读者的心弦,令人久久不忘。《记一辆纺车》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一篇富有艺术特点的记叙散文。  相似文献   

12.
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灵魂,它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在提炼和肯定题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把一篇文章剖析深透,正确地把握它的中心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有的同志认为,吴伯萧同志的《记一辆纺车》一文的中心思想是:文章通过对纺车的回忆,表现出抗战时期延安广大干部和群众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这个归纳,我认为是不够贴切的。  相似文献   

13.
点题的技巧     
文章必须点题,点题能使文章更切题,主旨更鲜明.所谓点题,就是用简洁的语句点明题旨.例如吴伯萧的散文《记一辆纺车》,作者在  相似文献   

14.
高二册语文第一单元,有五篇散文都写于六十年代初。是偶然的巧合吗?不,原来,这个时期是建国以来散文创作的繁荣时期,尤其是一九六一年,被誉为“散文年”。这一年涌现出了许多名篇佳作,象《雪浪花》、《茶花赋》(杨朔),《樱花漫记》、《长江三日》(刘白羽),《花城》、《古战场春晓》(秦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吴伯箫),《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巴金),《亿当年,穿着细事切莫当闲看》(曹靖华)等,数量之  相似文献   

15.
《猎户》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吴伯箫(1906.3.13——1982.8.10)同志所作。吴伯箫,名熙成,字伯箫,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县人。作品有《羽书》、《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猎户》选自《北极星》。它与收入这本集子中的《延安》《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窑洞风景》《难老泉》《嵖岈山》等文章都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写的,目的都是为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歌颂社会主义制度,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猎户》主要记叙红石崖林牧场打豹英雄董昆和他的打猎小组的事迹,这是一篇跌宕生姿、平中见奇的散文。  相似文献   

16.
吴伯箫同志烩炙人口的散文《记一辆纺车》,热情赞颂了抗日战争岁月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它通过纺线劳动的记述,尽情地抒发了延安军民紧紧团结在毛主席、党中央周围,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情景和乐观精神。表现了对延安精神的由衷赞美。作者对延安战斗生活有着真实的感受,对纺车有过不平常的关系,所以“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象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  相似文献   

17.
《记一辆纺车》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吴伯箫的散文名篇,它以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延安军民“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文章的材料十分繁富,但组织得却井井有条,原因之一就是文章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顺序——逻辑顺序。 一、从文章的总体构思分析:本文所记的纺车。是延安当年大生产运动的一个标志,作者通过对这辆纺车的回忆,引出了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纺纱劳动。所以文章所选择的大体思路是:先从大处落笔,抒写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革命意义,再从细处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第六册吴伯萧的《菜园小记》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它通过表现种菜劳动的乐趣来反映当时延安的那种热爱劳动、自力更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其中第九自然段有这样抒情的描述:‘“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  相似文献   

19.
已故的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同志以散文见长。评论家认为老一辈的散文作家中,在解放后还写了出色的作品的,大概首先要推吴老;而一本散文集子选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篇数之多的,又当首推他的《北极星》了。散文集《北极星》既保持了吴伯箫同志前期“情思袅袅的长处,又显得深沉和阔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着重大的发展。其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在初中教材中,都是很经得起考验的课文。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该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考试形式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多读、会读、巧读,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 一、准确理解文章关键内容 开头结尾的提示.如《记一辆纺车》,首段点明作者常常想起、深切怀念在延安使用过的一辆纺车.这辆纺车普通、旧式,并无特别之处,何以引起作者深切怀念呢?结尾说"跟困难斗争,其乐无穷",因此联系首尾两段思考,文章主旨显而易见:纺车是延安军民战胜敌人封锁、渡过暂时困难的战斗武器,写它是为了表现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