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东 《教育导刊》2005,(10):27-29
成人是文化历史财富的拥有者,因而儿童应向成人学习.儿童富有好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儿童有纯净的眼睛和纯朴的心灵,因而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不应仅仅是儿童向成人学习的单方面关系,儿童身上也有值得成人学习的东西.儿童和成人具有互补、互哺的关系.儿童和成人应当相互学习.笔者在此主要通过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看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按照米德的说法,在当下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成人应当自觉地向儿童学习.  相似文献   

2.
爱的本质在于付出和给予。儿童既是爱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爱的主动付出者。但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付出的儿童之爱常常被成人无意识的忽视。儿童之爱出自本能,源于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之爱在教育中首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爱和对成人的爱。儿童之爱是儿童内在敏感性的源泉,影响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是成人的精神诉求,实现成人尊严的提升。儿童之爱的培育需要成人接受儿童的爱,尊重呵护儿童爱的天性,以爱育爱,实现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3.
侯海凤 《中国教师》2012,(11):31-34
<正>如果运用简单的二分法,我们可以认为,除了人(儿童和成人),儿童生活世界的其余部分就是由物(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构成的。显而易见,物构成了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儿童与物有着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有怎样的价值,很多成人却并不清楚。实际上,儿童生活世界之独特性正体现在儿童与物的独特关系上。换句话说,透过儿童与物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生活世界、儿童文化之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论儿童教育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与此相应,儿童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灌输给儿童.而现代儿童观则认为.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实现其成长的.传统教育是学习取向的,现代教育是成长取向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儿童及其成长更重要.除了现代儿童教育观念,我们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根据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1.顺应儿童探求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植物》单元是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的。其中的观察大树的活动,意在训练学生学习科学观察。通过观察,学生惊奇地发现了大树上的生态系统:小动物们的生活与大树紧密联系着。针对学生的这个极有意义的发现,笔者对该单元的目标做了扩展,对学生补充了一个观察任务:这些小动物们是怎样依靠大树生活的?它们的存在对大树有益还是有害?还是既不有益也不有害?这样,本单元就不仅仅是训练…  相似文献   

6.
儿童语言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关于儿童语言学习与成人语言学习之间是否有相似,是否能够借鉴儿童语言学习方式对成人语言教学作出改革和贡献,也都是争论的焦点.本文试综述比较儿童第一语言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并由此提出三个在成人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是社会、成人和少年儿童的文学对话.它既要适应儿童的兴趣、能力和成长需求,将儿童设定为隐含读者;又要表现成人的理想、愿望,是一个成人自我满足的寓言.或表现与儿童相通的情感,或为实用的目的要在作品中说服老师和家长,或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渗进成人的情绪,或在写儿童的作品中表现对成人也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儿童文学都常把成人也设定为隐含读者.所以,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存有双隐含读者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教育就是生活”是美国 学 者 杜 威所倡导的。生活是客观的、现 实 的 。 因此,教育作为人 类 社 会 生活的一部分,它 不 能 也 无法 脱 离 真 实的客观世界。 《 读 书 》杂志曾刊载过题为《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作者把世界分成了两部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似乎儿童世界是世外桃源,存在于成人世界之外。儿童唯有生活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越过儿童与教化之间的纠缠,儿童现象世界作为一种本真的存在,对哲学上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儿童是成人的根,童心是儿童存有的根,童心自然是成人的根,童心乃人类文化与自然历史之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童心""赤子之心"是"善端"之发源地;在西方哲学中,善是理性自然进程中之"普遍原理".因此,童心是善之奠基.只有首先护持先验之"童心",个体与城邦之"善"才有可能.以"童心为善奠基"反思儿童研究的地位,儿童研究理应成为未来关于人的研究之中心学科.这并不意味着儿童不需要教育,教育学的理论逻辑首先在于认识到儿童精神的本性,复归儿童生活的本真,发现作为善之奠基的童心哲学.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8,(68):11-12
我们很少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认识儿童,其实,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不是成人的附属品。童年也是有它独特的价值,不是成人生活的预备。我们在培养儿童时,应该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重新认识儿童,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遵循自然规律,适时给予儿童一定的引导。同时,我们还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面对儿童的独特行为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是独特的,他会把太阳画成黑的,绿的;把苹果画成方的;将大象涂成橘红色;在彩虹上画几个人在走路;他会认为:晚上的月亮长着翅膀跟着我们散步,有结着石头的大树,长着人脸的小飞机;他会拿着一壶开水住花盆里倒;对着花儿自言自语……这些带着儿童天真的行为,有许多不得不令我们成人哑然失笑;又有许多令人不得不深思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儿童哲理,并为其奇特的想象所折服。而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教师怎么办?往往成了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难题之一 以前我们总是要求儿童的想象和判断应该联系现实:怎么会有黑色的太阳呢?树上怎么会长石头呢?苹果怎么会是方的  相似文献   

13.
成人与儿童既蕴含了年龄的差异,也关涉着经验的悬殊,由此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旨趣。在成人文化的视野中,儿童是想象的,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儿童是一个想象家。然而,在儿童文化里,想象是什么,为什么要想象,怎么想象,却有着大异其趣的解释。儿童的逻辑和成人的逻辑,儿童的解释和成人的解释,其间的种种差距也正喻示着我们:尊重儿童文化,尊重儿童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这是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最佳态度。  相似文献   

14.
关注儿童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成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儿童也是。“大狗叫,小狗也叫”。儿童也有自己的“声音”,而且儿童的“声音”是成人叫不出的。在文化交响乐中,儿童的声音是成人的声音无法替代的。2.我国古代的老子曾认为圣人的精神状态宛若婴孩,他的着眼点在于婴孩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在西方,《圣经》指出在天国里的都是像孩子一样的人,这种隐喻、象征的说法与老子似乎不谋而合。但总起来说,在人类历史上,儿童一直被看做小大  相似文献   

15.
对幼儿创造教育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幼儿创造教育的内涵  (一)幼儿创造力的本质特征  创造性是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潜能,幼儿也不例外。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际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儿童的创造力几乎表现在他的所有的活动之中。我们认为儿童具有创造力,但并不意味着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可以进行科学创造发明。在承认儿童和成人都具有创造力的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儿童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儿童的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有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  1.幼儿创造力的自发性强,表现范围广泛  幼儿生活在一个心理上松弛的阶段,这为获得和…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儿童     
<正>本期是一本人物专刊,我们聚焦的是一位已经离我们而去的老师——李吉林,以及她留给我们的文化——李吉林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实践。李吉林是一棵大树,是一座高山,是一块丰碑。作为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她一生获得了许多让普通人艳羡且难以企及的奖项、荣誉、称号。但是,她自己尤其喜欢和在意的却是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长大的儿童!她说:"我爱儿童,一辈子爱。如今我已不是儿童,但喜似儿童,我只不过是个长大的儿童。我多么喜欢自己永远像儿童。"正是因为这种由衷的对儿童以及与儿童一起生活的"热爱和喜欢",李吉林一生都将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安放在校园,安放在儿童中间,矢志不渝研究儿童和为儿童的教育,她在建构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学的同时,也成就了不同凡响的"李吉林儿童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怀藏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之"心"的人,才能成为成就大事的人物;老子也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认为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与纯真、纯情、纯洁的儿童世界相比,成人世界更多的是工于算计、讲求功利.《羚羊木雕》一文生动地展现出这种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有自己的特性.思想品德课教学成效甚微与教学的"儿童化"本源意识淡薄有关.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意愿来开展、评价我们的教学活动,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追寻童心,努力使失落的"儿童化"本源回归.  相似文献   

19.
记忆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用素描的方式对比显示了孩子与成人的不同,比如孩子吃饭用的是小碗,饭量也很小;成人则用大碗.饭量也大……最后的画面是一个父亲的大手拉着孩子的小手.父亲微微低下头,一高一低两个身影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莫以我们的眼光和标潍妻兽求耪子  相似文献   

20.
<正>历经十年的课改,有了可喜的变化: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式有了改进,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发现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仍然流于形式,很多时候,成人文化充斥于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儿童文化的地位显得微乎其微。儿童的感动、儿童的情怀、儿童的梦想在我们语文课堂没有生根发芽的机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儿童为中心,浸润儿童文化呢?一、蹲下身子看儿童当下课堂教学还是以成人文化为主流,看看我们的课堂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