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经济转型引发全社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肩负时代使命,积极探索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设立“卓越学者计划”,开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通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实践,实施研讨式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强化本科生科研,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实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南洋理工大学形成了包括顶层设计、资源供给、评价体系、文化支撑的四维保障机制。南洋理工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打造大学品牌优势、赋能新加坡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教育是当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都会遇到的重要课题。以跨学科教育为特色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制定了“NTU2025战略”。在该战略的指导下,NTU出于顺应国际潮流、满足国家建设需求和延续优良教育传统的考量,于2020年宣布为本科生开设新的跨学科课程以助力“重塑学习”的校园战略目标。此次跨学科课程在内容设置、课程教学、课外辅助与机构和平台创新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呈现出课程设置兼顾多方需求、突出协作与体验、资源配备完善等特点。我国高校在进行跨学科课程建设时可以借鉴南洋理工大学的做法,从明晰相关概念、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课程、实现资源匹配与共享等方面入手,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东南亚国家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结合相关通识教育理论流派及其实践模式,提出南洋理工大学通识课程模式是以"博雅人才,全人教育"为价值取向,以"核心分布与多元文化论"为内容选择,以"限制性修读与知识互补"为修读制度安排,以"行政协调各学院共同承担式"为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南洋理工大学未来开办中文系时,将借助中国北京大学的实力,合作建立起强大的教授阵容,以使南大中文系发展为东南亚,甚至是东亚最优秀的中文系之一。南大校长徐冠林教授昨天在陈嘉庚国际学会与陈嘉庚基金专题讲座“南洋大学到南洋理工大学——华文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上也透  相似文献   

5.
毛防华 《文教资料》2014,(14):145-147
新加坡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带有鲜明的需求导向实用性特点。本文介绍了新加坡从独立至今不同发展阶段过程中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三所高校及时对课程进行了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开放课程、创业创新课程、国际化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满足了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并对新加坡高校课程设置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社区文化节"三自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为例,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进行研究,总结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和大学生"三自"教育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7.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师资队伍建设、和"无界化"校园文化等办学特色,探讨了国内高职教育应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师生技能实践和培养;"以师为本",以师资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改善;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大学教师管理的理念与作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加坡只有三所大学,其中公立大学两所,即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2000年,新加坡的第三所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成立,是新加坡政府资助的私立大学。新加坡大学教育的学术水平素来获得高度评价,曾被《时报教育特辑》誉为全球学术最成功的国家。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于1981年,在建校三年后,联邦工程理事会便誉其为“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学府之一”。新加坡大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新加坡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教育为本的国策息息相关;与各大学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重中之  相似文献   

9.
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思考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其借鉴意义。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有:更加尊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大学多元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及更加强调和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转型:从"学校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从"文化统一"向"多元交叉"转变、从"注重传统"向"强调创新"转变及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为此,我们从树立理念、提高热情、重视社团建设和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等角度,提出自己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当务之急的课题。本文认为,大学课程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认知的新建构及建构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行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创新"的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模式在大学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教育就是教育,无所谓产业与非产业,非此即使的研究是一种走入误区的研究。我们应整体地、辨证地、全面地认识教育,积极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忻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模式,把人文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以"人文校园、职业环境"为主线,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拓宽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对人文教育目标规格、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实施过程、环境与制度等做了有效地探索;构建了职业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融通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6页),同样,坚持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坚持从教育本身来说明教育,是基本的方法. 比喻,借用,以及对于关联的分析等等,都是辅助性的,并非主要的,基本的.教育不是经济.富人的子弟要上学,并不是因为他的钱用不完了.穷人的子弟要上学,比富人对教育的渴望一点也不差.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远不像教育学的教科书所讲的那样密切.  相似文献   

14.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了STS、STS课程和STS教育的概念,从STS教育的兴起、实质和实施几方面论述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两大的教育思潮,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本文在阐述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联系。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是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成人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教育的总和;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在任何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狭义的继续教育主要指受教育者在其初始教育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则是包括了教育的一切方面,它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联系,且二者均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教育行为是教育者对教育情境的反应。教育习惯是教育者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的自动的、稳定的教育行为方式。教育习俗是多数教育者在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心理和行为的共同习惯。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成为促进或阻碍教育发展的内部隐性力量。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明确信仰与道德的关系,充分认识信仰教育对德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采取相应措施,使信仰教育与高校德育得到更好整合。  相似文献   

20.
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探析了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内涵、意义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美育实施的方法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