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足球季节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中,足球彩民们议论纷纷,希望能猜中各场比赛的结果,以获得高额的奖金.这天,玛丽打开电子邮箱发现来自陌生的乔治公司的一封信:“您好!我公司预测:足球季节比赛明日比赛布鲁斯队将胜出”,玛丽一笑了之。第2日,布鲁斯队果然获胜,玛丽又收到乔治公司的第2封信:“您好!我公司预测:足球季节比赛明日比赛杰克队将胜出”,玛丽不以  相似文献   

2.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就把“它”写下来吧!※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想象作文:马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1993年5月31日《聂卫平问鼎中国电视快棋赛》中说:“三十日,聂卫平九段以三又四分之一子击败马晓春九段,夺得1993年‘CCTV杯’中国电视快棋赛冠军。”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报纸常见文字差错200例》一书认为,该文标题应改为“夺魁”或“夺冠”。因为“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决赛权等,“问鼎”还未夺取冠军或第一名,而“夺魁”和“夺冠”指已获得冠军或第一,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可是,词语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问鼎”当不例外。现在人们使用“问鼎”,已经扩大了它的意…  相似文献   

4.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5.
《柳敬亭传》中“马帅镇松时,敬亭亦出其门下”一句中的“马帅”,不是马士英,而是松江提督马逢知。贵刊今年第二期《(柳敬亭传>评注》中注为:马帅:马士英”。恐有不当。据余怀《板桥杂记》云;“敬亭善说书……盖优孟、东方曼债之流也。入左宁南幕府。宁南败,游松江(即云间)马提督军中,郁郁不得志,年已八十余矣。”又吴梅村《<楚两生歌>序言》中谓:“柳生近客于云间帅,识其必败,苦无以自脱”;歌词云:“途穷重走伏波军,短衣缚裤非吾好。”关翌风《吴梅村诗集笺注》中,“云间帅”注“谓马提督”“伏波军”注则以上述《板  相似文献   

6.
新版《辞海》所收的条目,有“画虎类狗”,乃古书习见词语。例如《后汉书·马援传》:“效(傚)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又,曹植《与杨德祖书》:“以孔璋(陈琳字)之才,不闲(娴)于词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  相似文献   

7.
借代和借喻是修辞学中两种较为难辨的修辞法。下面选用一些典型的例子同大家探讨。要区别这两种关系,必须先分析它们各自的表现方式:借代,舍去事物的本体名称,借用另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把本体事物改换说法。这就是借代。例: ①李大个子不在家,刘德立媳妇代他挑了一个灰不溜的白骟马,拴到他的马圈里。 (周立波:《分马》) ②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鲁迅:《阿Q正传》) 上面例①“李大个子”是借用人的特征;例②“银的和铜的”指的是银元和铜板。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说出本体,只直接把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借过来代替本体。例如。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上面例③的“厚障壁”是比喻“我”和闰土间产生的隔阂。例④的“阎罗”比喻反动派的头子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9.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读楚辞时,篇末常会出现“乱曰”一词,看注解.是“终篇的结语、乐歌的卒章”之意。显然,这里的“乱”不是常见的“混乱、烦乱”之意,那么,它又该作何解释呢? 我们说,此处的“乱”是“治”的意思。即一篇或一章终结时。稍作整理。这样,注解就不难理解了。“乱”作“治”的例证在古文中不难找到。如“兹予有乱政”(《尚书·盘庚》)孔安国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又如:“乱而敝,托而毅也”(《尚书·皋陶谟》)马融注:乱,理也,亦治也。《尔雅》、《说文》、《广雅》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解释都是从“乱”的本义出发,是  相似文献   

10.
《口技》一文中表示时间短暂的词不少,但“忽然”与“少顷”不是一家人。一、意义不同,词性不同。文言文中,“忽然”是形容词。忽:快速。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现代文中“忽(忽然)”是一个副词,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例如:“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摘自丰子恺《山中避雨》)“少顷”(一会儿)是名词,指很短的时间。“可惜他拉了一会儿(胡琴)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摘自丰子恺《山中避雨》)现代文中“少顷”等词已经死亡,“一会儿”是它们的后代。二、作用不同。文中“忽”表示“…  相似文献   

11.
失败了,也不以为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日报》报道参加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兹在应邀为《科技日报》读者撰文中写道:“美国人尊重那些渴望成功,努力挑战困难的人,即使他们输得蓬头垢面。……对于那些优秀而又雄心勃勃的计划,即使偶尔失败了,也不以为耻。科学要探索,就会有失败。”评述:布鲁斯·艾尔伯兹先生这番话不是无的放失的。在我国,吹捧成功,贬斥失败之风由来以久。例如在对待我们的“国脚”上,只要在大的国际比赛上输了,众多媒体就会一拥而上对他们大泼冷水甚至脏水,而只要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一点不寻常的胜利,大家又一味地大…  相似文献   

12.
辨别省略句和非主谓句,关键是要掌握它们在表达上和形式上的不同特点。省略句属于主谓句,它所省略的成分是隐含着的,只是由于表达上的需要,而依靠上下文或其他语言环境在形式上略去某个成分,如要补,则可以补出确定的省略成分来。例如(“〔〕”处表示省略成分):(1)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鲁迅《孔乙己》)(2)可是〔〕又看见对面走来了许多吃过午饭的人,〔〕还听到他们吆牲口的声音,她便又掉转头往侧边冲去。(丁玲《果树园》)(3)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个马?”“〔〕还没定弦。”(周立波《分马》)(4)十五块…  相似文献   

13.
《广雅·释诂一》:“疲,极也。”汉代服虔《通俗文》:“疲极日惫。”汉唐时代,“疲极”往往同义连用。“疲极”,犹言“疲惫”。故《通俗文》记下“疲极曰惫”,是说疲、极、惫是同义词。但我们如果不辨古今语言实际,一概理解为“极度疲乏”,那就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了。《汉语大字典》把“疲”字分为“劳累”和“极”二义,又把“惫”释为“极度疲乏”,那是不符合“极”义本真的。“极”有“倦”义,郭在贻先生已言之,书证也不难找到。今录八例如下:例1.《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匈喘肝汗,人极马倦。”“(匈”通“胸”。人极马倦,正…  相似文献   

14.
来自全国第一个围棋之乡天台的俞斌九段,在韩国汉城乐天饭店执白以5目半优势战胜“天下第一攻击手”韩国刘昌赫九段,从而以总比分3:1的战绩夺得第四届LG杯世界棋王赛的冠军。是继马晓春之后的又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同棋选手。俞斌时年33岁。  相似文献   

15.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16.
“所”在古汉语中具有多种语法功能。现就初中语文古文中的例句浅说如下:一“所”用作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例如: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2.持童抵主人所。(柳宗元《童区寄传》)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4.予观弈于友人所(钱大昕《弈喻》)5.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干宝《宋定伯捉鬼》)  相似文献   

17.
牛马同叫?     
高中第五册《语文》(必修)第12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其日牛马嘶”句,课本如是注:“(结婚)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嘶,马叫。”(1992年5月)既然“嘶”为“马叫”,怎么可以将“牛马嘶”释为“牛马乱叫”?马叫曰嘶,牛叫曰哞。诗句中仅提“嘶”字,只提马叫,可见“牛马”为偏义复词,“牛”仅作陪衬,无义。就全诗内容而言,涉及“马”的诗句约有五处:  相似文献   

18.
说蝉     
《说文》云: “蝉,以旁(膀)鸣者。”认为蝉是以翅发声之虫。又云: “蜩,蝉也。”考《方言十一》: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蛴,其大者谓之崂,或谓之虫面马,其小者谓之麦(札虫),有文者谓之蜻蜻。”可知“蜩”“蝉”其实同虫而异名。  相似文献   

19.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谭永祥在《修辞新格》一书中指出:“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是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这种有点儿‘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我们把它叫做舛互。”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训:“相违背,错乱。”“舛互”,意谓“交相抵触”。(《辞海》)这种“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既常见于名家名篇、书报杂志,也出现于小语教科书中。例如: [例句一]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第二册《诚实的孩子》) [例句二]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  相似文献   

20.
<正> 这里的“从某”,指解释会意字所用的“从某”;“亦声”,指解释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亦声”。 (1)髦:从髟,从毛=从髟,从毛,毛亦声 《说文》:“髦,发也。从髟,从毛。”而《广雅·释器》则云:“髦,毛也。”又《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注:“齐,翦也。今文髦为毛。”又《辞源》(修订本)“髦”字条下注:“鸟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