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发送平台在广电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保障广播发送信息平台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业务可持续性,将成为广播发送平台的建设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广播发送平台的现状及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信息安全保障模型及技术框架,提出一套针对广播发送平台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张晓菲 《视听界》2013,(5):86-90
广播的未来是多平台的,内容和品牌仍然为王。广播登陆不同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都是为了更好地互动以挖掘用户需求。本文透过第四届Radiodays Europe欧洲广播学术会议,整体了解欧洲广播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欧洲广播在数字化发展战略、广播经营、数字平台上的受众互动、广播节目制作等方面的最新理念和做法,为我国广播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市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进行分析。【方法】分析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制定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方案。【结果】对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结论】对当前市级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过程中显现的各种问题,构建融媒体采制与分发技术平台,能保证市级广播电视台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晓菲 《传媒》2019,(5):59-6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互联网音频内容的生产规模处在持续增长阶段,传统广播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音频内容发布并获取收入,决定着广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近年来国外广播行业的收入构成来看,虽然仍以来自广播平台的广告收入为主,以数字化平台、线下活动的收入为辅,但是来自数字化平台的收入呈现增长模式,并且增速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在推动广播影视业变革的同时,也为中国传媒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传媒实验平台与广播影视业界平台有着较强的相关度,加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但有利于传媒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传媒实验平台与广播影视业界平台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传媒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广播影视业界发展的角度,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互动的方式及互动内容.  相似文献   

6.
池玲 《东南传播》2023,(4):28-30
本文以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业务的两种模式推断出广播可视化趋势,结合广播可视化的发展优势,提出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可视化的对策。主要包括:一是与小屏互动接轨,建立融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实现生产和内容的融合;二是与移动数据接轨,建立新媒体广播发布平台,实现IP通道的融合;三是与现场平台接轨,搭建互动中介,实现广播可视化多渠道媒体互动;四是秉持兼容开放与广播安全原则,实现广播可视化经营融合;五是追求发展理念,与商业化管理接轨,实现广播型MCN模式运作。文章对广播可视化发展趋势、优点、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唐智元 《中国广播》2016,(10):62-65
微信作为一种用户基数庞大的即时通信工具具有其他新媒体平台所没有的优越性,广播媒体可以与之结合,开发新的传播平台。从传统广播新闻与微信平台的特点来进行分析,二者也具有重要的互补性。传统广播应深入发掘微信特点,以此拓宽广播新闻来源的宽度和报道深度,创新广播新闻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今天,一些国家的广播收听已达到了创纪录水平,这要归功于新兴平台的出现,这些平台包括社交网络、移动电话、平板电脑、互联网及智能电视等。新的广播传播途径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地理、政治和社会、经济的界限,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扩散和人类文化的互动。这些变化激起了广播新的信心,当然还有新的不确定因素。如今的广播到底是什么?在何种意义上多平台收听的广播仍然可以定义为广播?广播学者是否也会逐渐演变成“声音传播研究者”?广播过去被定义为非视觉传播媒介,现在这种“非视觉化”又该如何界定?本文试图解决广播这种弹性媒介所面临的新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潘可武 《中国广播》2013,(10):17-20
互联网与移动多媒体的兴起,消费者选择的多元以及美国广播全球传播的巨大挑战,构筑了加拿大广播基于技术进步的传播现状。一方面数字技术改变了广播节目的采集、压缩、生成、传输与发布平台等广播传播的结构。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改变了广播的性质,收音机、移动多媒体终端、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都成了广播的一部分。在内容上,移动多媒体平台上的广播除了声音还具备了图像,广播改变了自己。未来,加拿大的广播将更加数字化,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致力内容创新,获得广播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晓菲 《中国广播》2013,(11):84-87
广播是以音频为核心产品的内容生产主体,音频的多平台发布是必然趋势。在中波AM/调频FM这个传统的模拟平台之外,未来广播还必须通过桌面和移动互联网,将音频内容发布到电脑、智能手机、车载平台等各类数字终端和平台上。本文主要研究国外广播公司是如何通过数字平台来营利的,供我国广播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姜薇 《中国广播》2006,(4):74-75
广播技术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代之后,如今终于找到了汇入数字化洪流的入口——数字广播技术。数字广播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广播超越了声音的局限,极大地拓宽和延伸了广播的传播功能。为众多的广播受众群体,自由自在地听广播、看广播、读广播、享受广播提供了绝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2.
龚波 《中国广播》2015,(4):28-31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广播人必须以时代的使命感坚守广播文化的价值担当,以原创精神寻求广播文化的特色表达,通过细致打磨探索广播文化的精品呈现,研究新媒体发展趋势,升级广播文化的推广平台,以精品制作为核心,探索广播文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张建赓 《视听界》2015,(1):59-60
本文以江苏广播的新媒体实践为例,探讨广播从技术先行、内容支撑、流程再造三个方面如何进行媒体融合的探索,以实现传统广播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互融互通、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4.
媒体脸谱     
“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启动
  1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以建设“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为先导,开展战略合作。“中国广播云平台”是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媒体融合的重要项目,面向全国广播电台、行业机构、个体用户开放资源共享与定制化服务。同时,以“中国广播Radio.cn”为基础,构建中国移动互联网(车载)网络广播平台,并搭建国家级音频素材库--中华音库。  相似文献   

15.
在全媒体时代,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广播来说,利用广播媒体的优势,强化其在移动互联网络终端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广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选择更为灵活和广播特点契合的平台,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面临的挑战愈加激烈,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寻找突破成为广播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新媒体在给广播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如何把握机遇广播人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广播网站的建立和播客、微电台、网络电台、微信电台、APP电台等的问世,为广播媒体带来无尽希望,整合平台的出现又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拟以广播整合平台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为何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期取得合理和谐的发展,希望对广播的运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说汽车是传统广播的第一个救世主,那么智能手机很可能就是下一位。如果说前几年传统广播的新媒体还停留在互联网站平台建设的阶段,那么自从苹果和安卓改变了智能手机的世界后,基于手机的新媒体业务平台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手机应用客户端。本文以目前泉州广播电视台正逐步搭建的基于智能手持设备的手机广播平台,从用户需求角度,尝试性对新一代的电台新媒体智能手机平台的构筑提出一些思路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广播慢录节目的数据备份、发布系统实现了广播慢录节目的自动备份,并通过安全数据交换平台将广播慢录节目从音频网络发布到办公网络,实现了广播慢录节目的长期安全保存,解决了用户在办公网络中无法访问广播慢录节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潘亚平 《中国广播》2014,(11):64-66
本文分析了广播存在的危机、面临的挑战,提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现突围的办法即搭建与受众的互动平台,满足受众自主选择节目的需求,实现广播功能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陈蕾伊 《中国广播》2013,(12):13-17
新媒体时代,台湾广播面临着广告市场收缩、收听率逐年降低、年轻听众流失等问题。为了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台湾广播通过发展类型化广播、打造联播网、开展社会活动来优化播放平台;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各种途径,建立广播网站、打造广播APP、融合社交媒体、探索广播可视化等。未来台湾广播将在持续经营与优化传统广播的同时,深度融合新媒体,实现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互动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