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6月,第四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的评比暨观摩活动在北京举行,湖北电视台的入选片《舟舟的世界》在评映的过程中赢得了唯一的掌声,并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和最佳编导单项大奖;1999年元月,《舟舟的世界》入选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决赛,而且是本届大赛亚洲唯一进入决赛的片子;1999年9月,该片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之后,该片又入围了6个国际影视大赛决赛,获得日内瓦南北国际电视节特别提名奖.布达佩斯国际电视节提名奖等多项大奖。正因为它的轰动,先天智障的舟舟凭着“指挥家”的“天赋”名声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辽宁电视台推出了纪录片《人·鬼·人——一个原日本宪兵的忏悔》,片子在我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一定反响。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该片在139部中外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获得纪录片提名奖,并有机会问鼎今年的“金熊奖”。在第四届亚洲映像节上,该片又获优秀奖。  相似文献   

3.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4.
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以上台表演的大熊猫,唯一与人居住在一起的大熊猫。“白”是武汉杂剧团的一位女驯化师,她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至今已经和“英”生活了十四年,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英”已经多年不能公开上台表演,“白”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照料和进行可能并无意义的训练。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下文简称张),在十个月的时间里拍摄和制作了反映他们生活的纪录片《英与白》。这部纪录片入选2000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获得200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最…  相似文献   

5.
何炜 《新闻前哨》2005,(6):46-47
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  相似文献   

6.
著名纪录片人冷冶夫是2006届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唯一的亚洲评委,在参加选拔时被问及“如何能够拍摄好的纪录片呢?”他回答:“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故宫》正是如此,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一些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第五届中日交流节目的《望子五岁》,讲的是一对盲人夫妇怎样把自己的女儿抚养大的故事。作者跟踪这个家庭拍摄了四年之久; 1988年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大奖得主《五平太流传》,讲的是一家煤矿倒闭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作者拍摄了近两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经过一年多的制作,纪录片《超级工程》于2012年9月2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成功播出。早在今年春季的戛纳电视节上,该片就受到了国际片商的高度关注,英文版预告片在戛纳电视节的官网上,创造了中国题材纪录片最高的点击率。同样,我们也期待这个热度能被延续到国内。  相似文献   

9.
人性视角的结构转换──从《两个孤儿的故事》到《人·鬼·人》王纪言,罗振宇在第三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辽宁电视台高国栋创作群体选送的《人·鬼·人》获本届电视节纪录片组社会科学类大奖。时在1995年9月,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距这...  相似文献   

10.
付慧青 《青年记者》2017,(32):107-108
东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大文明,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人类学纪录片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本文以《藏北人家》与《北方的纳努克》两部人类学纪录片为例,分析东西方人类学纪录片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 《藏北人家》是中国导演王海兵1991年执导的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曾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并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全国电视外宣节目荣誉奖.该片详细记录了牧人措纳一家在藏北草原上一天的生活,反映了藏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1月出品的人类学纪录电影.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冷凇 《声屏世界》2006,(5):19-20
冷凇:菲利普先生您好!很高兴能在FI PA电影电视节与您不期而遇。去年在中广协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举办的优秀国际纪录片展播的大型活动上,中国很多纪录片导演都看到了您的《老鳄鱼与小雏鸡》,能否谈谈这部片子的创作情况?菲利普·杜提尔:这部片子的立意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因为在中国不存在种族的问题,中国人都是一种肤色,而在欧洲却不是,种族歧视比比皆是。我们记录了一个半残疾的白人老人和一位年轻的黑人女性的联姻,经过许多困难他们终于能走到一起,这是很难的,其中是有许多艰辛的。但是我没有用一种悲惨的遭遇和痛苦的过程来反映情况,…  相似文献   

12.
四川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藏北人家》,在199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唯一一个大奖之后,于1992年1月,又入选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由于评委对西藏问题的真实情况普遍缺乏了解和关于纪录片的某些偏好,该片未能获奖。但是该片播放后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将出席这届戛纳电视节的该片编导之一王海兵同志所写的各方反映一文编发于下,也许对于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国际走向有些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年会上观摩了张以庆先生创作的《英和白》,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隔一年多,《英和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多项大奖,说明张以庆先生的创作理念和他的《英与白》在纪录片同行中得到了相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与制作机制上,而且也表现在记录方式与电视本体意识上。代表着电视纪录片审美意识现代潮流的是纪实主义,它体现于近年来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中,比如:以“CCTV特别节目”形式出现的《望长城》、《广东行》等;四川电视节作品《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上海电视节作品《德兴坊》《十字街头》、《十五岁的中学生》等;以及《走向太阳》、《押运兵》等。  相似文献   

15.
以爱和美的心境走向客体何苏六,刘敬东(一)’一刘。首先恭喜你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母亲,别无选择》,在第五届国际青年电视节上荣获大奖。何:谢谢。刘:观看你的片子最打动我的是其中流露出的一。种无奈与困惑,一种爱的困惑,一种情感的无奈,我想这一(性的主题使整...  相似文献   

16.
吕鹏  冯然 《声屏世界》2005,(5):35-36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新的求索阶段:以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同时兼具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眼光与全球化的视野。曾获2002年法国蒙特卡洛电视节“法国广播电视学院国际大奖”提名和2002年第七届新加坡“亚洲电视大奖赛”最佳纪录片提名,由四川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求学》正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7.
在第六届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的评选中,张以庆执导的《英和白》脱颖而出,独揽四项大奖,成为这场评奖会中最大的赢家。然而获得国际大奖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国内学界业界的认可和推崇,相反,张以庆和《英和白》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遭到抨击和质疑。批评的焦点是《英和白》违背了纪录片“客观记录”的本性和职责,过多地表达了创作主观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快要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本刊的主办单位北京广播学院教学科研取得了新的成绩,它的教师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成绩似乎更令人注目,其中突出的要算是宋家玲执笔编剧的巨片《周恩来》和王海兵等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周恩来》影响极大读者已经很熟悉了,《藏北人家》获今年四川国际电视节唯一大奖“金熊猫”奖,并入选1992年1月中旬在法国戛纳举行的国际电视节。这两部作品都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现在我们将有关的三篇文章编发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纪录片多样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的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近10年来,像《较量》《东方巨响》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在市场上比故事片的回报都要好得多。如果关注这类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不难发现此类片子的纪录手段也日趋提高和丰富。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承载方式:一是“格里尔逊式”,其影片的“解说明显地压倒了画面”①。纪录片史上,又叫做上帝之声的说教模式”。在中国即是传统的专题式制作手法的纪录片,其主要特点是主题先行,解说词贯穿首尾等。画面完全是为了配合主题曲而插入的。这类片子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声…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年会暨第三届“纪录中国”评析表彰会,于2009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北京举行。笔者参与制作的《从流浪汉到篆刻家》喜获银奖。这部片子能够从280部413集参评节目中获得奖项,笔者作为主要创作人员之一,有深深的感触:一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要故事化、故事化,再故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