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最近,莫纳什大学鲍伯·彼瑞尔(BobBirrell)博士指出,澳大利亚已经严重依赖国际学生来攻读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博士学位,而本地学生倾向于进入高薪职场工作。这种情况对鼓励澳大利亚发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政府、大学及科学界而言,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博士教育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建立公正、合理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程序对规范博士学位管理,保障博士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呈现与比较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程序的主要环节——成立评审委员会、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和博士候选人答辩,可以发现:英国强调程序连贯性,关注对博士候选人的综合评定;澳大利亚注重外部审查,审查过程以论文质量为核心;挪威采用公开审查,重视外界对博士候选人的认可。上述特征的形成源于三国在因循本国传统的同时,嵌入并重构了他国经验。这也昭示:以程序规制推进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改革需突破“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的限制,明确自身需求并仔细审查他国经验的适用性,探寻符合正义原则的评价程序。  相似文献   

3.
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朴雪涛 《教育研究》2005,26(5):77-82
与传统哲学博士相比,专业博士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位制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自1992年在英国出现,十多年来发展迅速,涉及为数众多的大学和学科,但其在各院校和各学科间的分布不均衡。在专业设置、培养过程和研究工作等方面,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大学理念触动、政府公共政策引导、市场需求诱致和学习借鉴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大学和社会都应为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1948-2009年,在澳大利亚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女性人数和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其博士学位授予权集中于阿德莱德大学等八所顶尖大学;澳大利亚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背后最主要的推动力是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既反映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历史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也反映出创新与进取的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5.
SOLO分类系统评价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SOLO分类系统评价模式是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思教授(John Biggs)创建的。比格思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他早年在澳大利亚的塔斯玛尼牙(Tasmania)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3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香港从事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主要研究如何激发  相似文献   

6.
国际     
《留学生》2009,(5):4-6
澳大利亚:留学生报读厨师课人数暴涨;法国:20所高校欲征收学费;美国:大学财务状况堪忧 富家子弟入名校几率提高;日本:经济危机冲击教育体系;美国:博士学位留学生有望直接获绿卡.  相似文献   

7.
史蒂芬·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Brookfield),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州圣·汤姆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t.Thomas)教授。1949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在英国长大和接受教育,1980年在英国Leices-ter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成人独立学习的研究。布鲁克菲尔德1970年开始教学生涯,先后在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多国任  相似文献   

8.
富尔江  郝鹏 《神州学人》2009,(11):50-5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科研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州攻读博士学位和作博士后的中国自费留学生有500多人。同时,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启动,每年有几十名国家公派博士生来这里学习。中澳两国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入,也使得国内赴澳访问学者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博士后教育是指已经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并取得了博士学位的人员,继续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在高级导师的指导或监督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继续接受教育或培训,并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经验、增长知识和才能的比博士教育更高一级的教育阶段。 美国的博士后教育起始于约翰·霍普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澳大利亚大学教育近年来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指出其大学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作为在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里的一种个案,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D大学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着重分析了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各基本成分与各类教师培养课程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整体发展较好,但各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发展水平;不同类型教师培养课程对于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发展的贡献程度不同,教育实践课程对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贡献最大,学科素养课程对英语学科知识发展有较高贡献,学科教学课程对课程知识积累有促进作用,教育理论课程对教育理论知识没有起到应然的促进作用;并据此得到一些有助于教师培养项目持续改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Given continued confusion about the Ed.D.degree, universities affiliated with the Carnegie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Doctorate (CPED) have re-envisioned it using a set of guiding principles and design featur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y students and graduates chose to pursue the Ed.D., what and how they learned, how they viewed themselves, and whether they perceived their programs to be aligned with CPED’s principle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96 participants at 14 CPED institutions using an online survey. Results indicated respondents agreed that their programs were aligned with CPED principles, helped them meet thei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goals, and developed them as scholarly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教育博(The Doctor of Education degree,Ed.D.)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其与教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Ph.D.)教育在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学位论文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趋同性。围绕该问题的解决,美国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的论争,从而激发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对教育博士(Ed.D.)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育哲学博士学位教育的趋同问题由来已久。关于教育博士研究生该不该像教育哲学博士研究生那样撰写传统博士论文,一直聚讼不休。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认为传统博士论文不适于或者至少不能充分展现教育专业人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尝试用专题博士论文、项目研究、顶岗实习等新型毕业环节取而代之,以便突显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培养方案,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培养系统。但是,由于教育博士质量标准参差不齐,以及在学位属性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表现趋同化,引起国内关于教育博士学位的争论不断。面对挑战与危机,美国一些大学教育博士项目不断改进,突破了传统哲学博士的模式,提高了教育博士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践、问题与挑战对我国教育博士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博士的位置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家宾馆的会议室里,站在几十人面前,即将离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亚瑟·莱文(ArthurLevine)承诺不会讲太久,不过他承认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莱文先生讲到一名学生近期对某科课程的评价:“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20分钟的话,我愿意把它花在您的课堂上,因为在这里,每一分钟都如同一小时那样漫长。”会议室里笑声四起。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和领导们正在这个夏日的清晨聆听莱文先生的演讲。莱文先生继续讲道:“我们的学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列举了新任院长必须承担的责任:必须成为一名测试学生的专家,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教育博士培养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培养趋同问题与一些教育博士项目"含金量低"的问题是其无法回避的困扰,产生了对其培养合法性的质疑。美国作为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研究其经验和教训,无疑对未来我国教育博士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博士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现处于教育博士发展的初期阶段。厘清其发展过程中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教育博士与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与职业资格等三对关系,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建立职业资格体系、采取联合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etails one university’s efforts to develop graduate courses and programs to better serve the needs of the increasing non-traditional student population in underserved rural areas. A detailed overview is presented, along with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utcomes achieved. We hope this article will initiate dialogue among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on ways to better meet the academic needs of non-traditional students in underserved rural areas. Erinn D. Lake earned a B.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an M.A.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from Edinboro University and a D.Ed. in Administration and Leadership Studies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he is the Assistant Vice President for University Planning,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t Edinboro University. Andrew J. Pushchak earned an Ed.D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 He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for th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 in the Department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at Edinboro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20.
Experienc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erved as Peer Learning Assistants (PLAs) to facilitate group process and dynamic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The use of this model in large classes (150 students) resulted i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group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group experience. PLAs defused conflict in groups which were, by their cognitively diverse nature, conflict-prone. Student attitudes about their PLAs and PLA attitudes about the experience were positive. Faculty productivity was substantially enhanced because group dynamics problems rarely landed in the faculty office.James E. Groccia is the Director of the Program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He received the Ed.D. in Education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the Ms.Ed.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from Hofstra University, and the B.A. in Psychology from Hartwick College. Judith E. Miller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at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She received the Ph.D. in Microbiology from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and the B.S. in Biological Science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Her special interests include the restructuring of technical courses to includ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