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2.
在首都举行的建国三十五周年大庆的游行队伍中,知识分子队伍有点不那么整齐,不那么规格化。特别是到天安门,队伍突然展出了一条横标,上写四个大字“小平您好”。知识分子的这种表现,在下面引起了不少的议论。有的说:“你看,就数知识分子队伍乱。”有的说:“这才显得有生气,活泼,他们又不是部队。”有的说:“那个横标,小平后面连个同志都不加,太没一点礼貌了。”有的说:“这样才亲切。”有的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4.
《商山红莲——优秀女共产党员徐升莲的无私奉献》一稿,在《陕西日报》1990年7月14日一版头条发表后,有的打电话,有的来信,有的面谈,言说:“徐升莲的事迹感人”、“通讯写活了”、“主人公立起来了”;一些老同行还说“此稿写法上有突破”。我清楚地知道,这些赞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记者的劳动的尊重和爱护而说的,不能在赞扬声中失去自知之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采写此稿  相似文献   

5.
阅读国内文摘、目录、索引之类属于二次文献的检索刊物时,发现这些刊物中文献摘自哪些期刊的叫法很不统一,有的叫“引用期刊一览表”,有的叫“选摘期刊一览表”,有的叫“选用期刊一览表”,有的叫“收录主要期刊目录”,有的叫“常用期刊一览表”,有的叫“文献一览表”,有的叫“文献来源”。本文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1 “选摘”、“引用”、“收录”、“选用”用哪个好? 从字义看:选摘是选择摘要。“引用”是用别人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为依据。“收录”是编书时采用(诗文等)。“选  相似文献   

6.
南行记闻     
浙、蜀、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就数量和规模而言,三地以闽为最,而闽又首推建阳。朱熹在《建阳县学藏书记》中说:“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熊禾在《书坊同文书院上梁文》中也说:“书籍高丽日本通。”建阳的余氏、刘氏、蔡氏、陈氏、熊氏、虞氏等诸姓,世代刻书,有的经历几朝数百年而不衰,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  相似文献   

7.
我在国家体委工作.最近两年来,我写的稿子有的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有的在体育报、工人日报等刊登,有的被内部刊物选用.对体育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我写的稿件并不多,但有一点比较深的休会是:只有平时在学习和工作不断重视写作材料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前一阵子,关于砸“三铁”的新闻、言论、述评,报纸上很多很多。有的说要以“新三铁”(铁心肠、铁手腕、铁面孔)砸“老三铁”:有的说,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根子在于“三铁”、“一大”(大锅饭):有的说,工人把“三铁”当作社会主义优越性,这观念如何难以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人们对“三铁”的认识比较客观了,它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破一破很有必要。因此,试点单位的职工群众是支持的,此中道理,如能实事求是地作  相似文献   

9.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10.
一篇报道某飞行团政委做思想工作的稿子发出去一个多月了,既没刊登,也未退稿,引起了我们科里同志的一阵议论:有的说,这篇稿十有八九被扔到字纸篓里去了;有的说,这篇稿是经过“师傅”交了“学费”之后写成的,准是要采用,编  相似文献   

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某新闻班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位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一件轶事,这位名人回避不谈。你说应该怎么办?是继续采访呢,还是就此结束?”……课后人们争论不休。有的说:“应该继续采访。——  相似文献   

12.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3.
二、奋笔疾书爱憎鲜明周恩来同志写通讯时,不囿于一种格式。往往根据不同的报道题材采用不同的格式。有的题材需要明确表明作者的爱憎时,则将作者的爱憎旗帜鲜明地表露在通讯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 1、借叙述新闻事实,表现作者的爱憎。例如为了使被遣送回国的勤工俭学生不致被“无同情心的社会”“怀疑”和“卑视”,在《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这篇通讯的前言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因为这种缘故,我遂不能不写这封通信,并且还要写得长些,说得透彻些。阅者诸君要拿这  相似文献   

14.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的“新闻官司”中,新闻机构和记者都是当被告。那么,新闻机构和记者当原告的“官司”有没有呢?从道理上说,应该是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叫做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新闻工作要对社会承担许多义务,不得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等只是其中的一项,我们说的“新闻官  相似文献   

16.
大凡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开头,也无不重视结尾。因为漂亮的结尾能使文章增添光辉。关于文章结尾,古人有过很多好的看法。有的主张结尾要如“撞钟”,“清音有余”;有的主张要如“豹尾”,“响亮有力”;还有的说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消魂欲绝”,等等,不一而足,这充分说明文章结尾之重要。新闻写作也应如此,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就说过:“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成果。”通常新闻的结尾主要有这样几种写法:  相似文献   

17.
近来在不同场合都听到有人议论说经济台节目水份太多。有的说:“只要一打开收音机,不是点歌就是猜谜,简直没有什么可听的。”有的说:“经济台的节目应该是雅俗共赏,可现在成了俗文化,只适合初中生。”还有的说:“这样下去经济台节目快没人听了”,等等。这是些情绪化的语言,可能不够准确,但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却不可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见多来自圈内人,他们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去年的夏粮作物产量通过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但奇怪的是,几家新闻单位所报道的产量数字却大相径庭:有的消息说“夏粮总产比去年增产3%”,有的报道说“比去年略有减产,但还是一个丰收年”,有的则说“总产量同去年基本持平”。但该省一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连续两次在有关会议上说“比去年减产1.3%”。陕西日报本来  相似文献   

19.
耐得寂寞     
有不少朋友对我说:“你们当记者是个显山露水、能出风头的职业,可要耐得住火爆。”我认为,当记者不但要耐得住火爆,更要耐得住寂寞。不是吗?夜幕降临了,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有的坐在电视机前欣赏节目,有的漫步林荫湖畔散心消闲,有的伴着优美的乐曲轻歌曼舞,有的沉醉于酒场、牌局、“长城”边。而我们有的记者呢?仍把夜晚当白天,把下班当上班。春夜里将温馨忍痛关室外;夏夜里听蚊虫合唱在窗前;秋夜里感受细雨阵阵寒;冬夜里领略雪花无  相似文献   

20.
我以为,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下,很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常听读者有这样的议论:“现在报上说的尽假话”。虽然,此语说的过分些,但是只要我们留神,就不难发现新闻媒介中有许多不实报道。有的单位工作并不出色,却把它吹得象朵鲜花;有的产品本来不好,却硬说它性能优异无比;有的人明明群众对他意见很大,却被说成了群众拥戴的带头人;更有甚者,有的明明是骗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