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珠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珠算口诀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珠算口诀时,注意使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例如教“加3”的口诀,我先以1、5、6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出在这种情况下加3,就直接拨上三个算珠,由此得出“三上三”这句口诀,使学生知道其中第一个“三”表示要加上去的数,“上三”表示拨上三个算珠;再以2、3、4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出在这种情况下加3,需要从梁上拨下5,而从梁下拨去2,由此得出“三下五去二”这句口诀,使学生知道其中的“三”表示要加上去的数,“下五去二”表示怎样拨珠;又以7、8、9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  相似文献   

2.
四年级儿童对加1到加9和减1到减9,已有熟练的口算和笔算能力,“教珠算口诀时应当联系口算的方法,结合拨珠的动作,使儿童了解口诀的来源和口诀中各个字的含意。”我在教珠算加减法时,有如下一些体会:首先要使儿童理解口诀中每一个数的排列次序以及上、下、去、进、退、还等字眼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口算、拨珠,从算盘上数的变化来编写口诀。使儿童明  相似文献   

3.
“满5加”的教学,由于算盘的上珠“以一代五”比较抽象,且计算过程“加中有减”,思路复杂。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教师让学生口算一些算式(如6+2,8—6)回答一些问题(如5里有几个4还有几个几)后,要求学生珠算:全盘拨入4(3、2、1)加上1(2,3、4),过拨珠边口述过程:4加1得5,拨入5拨去4;3加2得5,拨入5拨去3;……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对改进珠算教学问题,做了一些调查、试验和研究,觉得要提高珠算教学质量,必须根据珠算的特点,改进教法。一、重视口诀教学,讲清基本概念。在珠算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珠算口诀,能够运用口诀拨珠计算,是教好珠算的关键之一。口诀的教学,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笔算知识讲清每一句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中各个组成部分及每个字词的意义;明确每一句口诀的应用范围并练熟拨珠方法。例如加法中“下五去几”的四句口诀(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由于相加的两数都小于5,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破五进位加法(部编第五册p.51例3练习十四4—5题) 二、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上几去五进一”口诀的含义和用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破五进位加法的计算。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在算盘上拨上987654321,再加上123456789,边念口诀边打。打完后清盘。(照这样打两次,看谁打得快。)  相似文献   

6.
“上几去五进一”四句珠算口诀是珠算加法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可采用重点突破第一句,学生自学二、三句,按规律推出第四句的办法进行教学. 一、宣布课题教学开始,先进行基本指法训练(在全盘各档上练习拨上和拨去1、3、5、7、9),并复习已学过的三类口诀与有关习题。边复习,边把有关“加六”的口诀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 珠算加、减法口诀中,除了数字而外,还有“上”、“下”、“去”、“进”、“退”、“还”等几个动词。这些动词除了按加、减法的意义相区别外,还按上珠、下珠、本挡、前挡、后挡的不同而相区别使用。它们的意义如下:上——下珠拨上,表示加上;下——上珠拨上,  相似文献   

8.
“上几去五进一”一类口诀,是珠算加法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教这类口诀,我区夫子庙小学范建国老师上的一堂珠算课,给我们以很多启发。范老师重点讲清第一句口诀,启发学生自己学习第二、三两句口诀;由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直接编出第四句口诀。讲授新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安排紧凑,讲练结合得很好。全班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的气氛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一、复习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珠算进位加法”(出示课题)。首先请大家进行“基本指法练习”。(学生按常规要求全盘练习,拨上并拨去:1、3、6、7、9。) 师:练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珠算加法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类? 生:珠算加法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类,第一类是“上几的”口诀,第二类是“下五去几”的口  相似文献   

9.
上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的珠算课,教材内容是以除法为主。在珠算除法放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一)使学生理解和熟记口诀,掌握口诀的用法学好珠算的关键是掌握口诀。我教一位数除法的五种口诀时,先让学生了解口诀的意义和用法:“倍作几”即加一倍的意思,只有用5除时才用;“添作五”是用2、4、6、8除比它们小一倍的数的口诀,商都是5 ;“逢几进几”是在被除数较除数大时用的口诀,如2除4、40、400同样用“逢四进二”这句口诀;“下加几”是用6、7、8、9除时用的口诀,先要使学生明确“下加”的意  相似文献   

10.
数学第五册     
珠算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算盘,掌握正确的拨珠方法,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正确迅速地进行珠算加减法的计算。教学时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要让学生理解每旬口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珠心算学习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作用 自闭症儿童在言语沟通与理解指令方面普遍较困难,同时存在视觉记忆优于听觉记忆等特点。珠心算教学指令清晰、规范,通过算盘操作提供视觉提示,符合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特点。此外,珠心算的拨珠口诀也富有规律,每个口诀都配有相对应的动作,用动作辅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口诀,反复操练后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就可掌握。  相似文献   

12.
乘数是一位数的珠算乘法例1(部编六年制数学六册80页)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理解乘数是一位数的珠算乘法积的定位法则和拨珠顺序,学会“乘积不满10”的一位数乘法。教学过程如下:一、基础训练1.累加练习。先指定一学生背“小九九”口诀,再让全班边背口诀边在算盘右边两档连加,即“一一得  相似文献   

13.
<正>一、由同题异构引发的思考在一次同题异构活动中,两位老师执教"满五加(1)"。片段一:……师:1+4等于几呢?在算盘上怎么拨?学生跃跃欲试,师:请看示范,先拨入一颗上珠,同时拨去一颗下珠,你能像老师这样拨一拨吗?老师一边说,学生一边拨,全班同学整齐地拨算盘。个别同学不会拨,老师指导。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满五加。拨珠方法你学会了吗?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学会了!师:让我们用今天学会的新本领去闯关吧!……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第五册《珠算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笔算多位数加减法和有一定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好这部分内容,可以巩固已经形成的多位数概念和计算概念,促进口算和笔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必须重视珠算加减法的教学。下面谈谈我教这一单元的两点体会。一、让学生熟练掌握口诀,是学会珠算加减法的关键珠算口诀是用来指导拨珠动作的,掌握口诀是学好珠算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是从这几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口诀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珠算口诀的意义。我通过对每一道例题拨珠动作的演示,说明口诀里每一个字的  相似文献   

15.
首先,算盘是一个特殊记数器,它为形成数的概念创造了实践条件。学生在认识数,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知道算盘档次是极其分明的,在算盘梁上贴好数位顺序个、十、百……,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同对一个一个地拨珠,满十再向前进“1”,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数位与位数相邻之间的“十过”关系和各珠在不同数位  相似文献   

16.
维纳说过:“数学实质上是一种艺术。”遵循数学自身的规律性,挖掘数学美的意蕴,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审美过程、我在珠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根据美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这一特征,在正式授课之初,我十分细致地向学生介绍了珠算的起源、发展,突出了它古典、传统、实用的特征。并拿出算盘给学生作现场表演。学生被算盘珠的碰撞声及我的手指有韵律的拔动吸引,激起了他们对学习掌握这门知识的向往和渴求,都跃跃欲试,为今后授课开了个好头。 珠算进位加法的难点是“破五”。通过教学5+6.5+7.5+8.5+9的拨珠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以前所学的口算方法。经过比较,学生感受到珠算独特、简  相似文献   

17.
“三算结合”数学活动课是一项新的课程,它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以活动课为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创性,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尽情遨游在“三算”的海洋里。“三算结合”数学活动课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表现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如小学二年级的置换问题(鸡兔问题)是个难点,教师可用算盘为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下题:“山鸡和野兔共7只,数腿一共20条。求山鸡、野兔各多少?”解:(1)用算盘的上珠代表山鸡和野兔的只数,引导学生拨入7个5。(2)在每个上珠…  相似文献   

18.
一年级“2~5乘法口诀”的“三算”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总结2的乘法口诀规律,推出3~5的乘法口诀,并用珠算验证、巩固,达到使学生掌握2~5的乘法口诀的目的。一位教师教学时,准备了幻灯、绒板、算盘、圆形纸  相似文献   

19.
教学开始时,我先要儿童背诵减1的三句口诀,然后接着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一去一的口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一上四去五与一退一还九的口诀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跟着在毛算盘的下面空着的黑板上写出(中间空一行,留着写减2的口诀用的):  相似文献   

20.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多位数减法的基础。这里,介绍几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一是“想加法,做减法”。这是教材中所采用的算法。在学习进位加的同时,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关系,利用进位加法的口诀求减法的结果。它的优点是,突出了加。减法运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运算。教学时,要注意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掌握“以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即“因为6 5=11,所以11-5=6或11-6=5”这一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