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父权意识深深地影响着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志怪小说的作者赋予异类女性以年轻美貌和主动投怀送抱的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渴求之情.大男子主义意识使异类女性往往沦为卑贱的报恩者、"偿债者"和受害者.贞洁意识使人们极力维护现实女性的贞洁,让一些失节的女性惭愧而死.  相似文献   

2.
渴望母爱与反叛父权的矛盾,虽然使得“五四”女作家难以整合出富有典型意义的母亲形象,但并没有造成创作中母亲形象的失落,而是使得“五四”女作家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抒写“五四”女儿对母亲的复杂情感上。“五四”女作家首先从女儿角度充分感受母爱的温暖,抒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且把母女之间诚挚的天然亲情升华为抵挡人生风雨的精神庇护所;其次,抒发了觉醒的“五四”女儿常常陷入反叛封建父权与维护母女亲情的矛盾痛苦。“五四”女性文学闪动着眷眷女儿心的青春风貌是现代女性文学无法重复的珍贵源头  相似文献   

3.
说到‘情’字,便想起古人的许多诗句: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爱国之情,东坡的“一蓑(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之情,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爱恋之情……在这“没有什么便吆喝”什么的时代,人人都是以疑惑的眼光来面对这个世界,人们了解‘情’的魔力:它有时是地狱,使人疲惫、厌倦;有时却又是天堂,使人欢乐、幸福,但‘情’的伤害力是巨大的,于是人们畏情,纷纷地逃离世尘之情,也许这种逃离便是对真情的呼唤与渴求,可是逃情  相似文献   

4.
昭通作家沈洋的<穿透瓦房的阳光>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仇,从人物的内心变化、精神归宿来展示他们的生存状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同时小说中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充满着人性之爱,呼唤道德和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孽子》是白先勇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在莲花池边的男性同性恋王国中生活的一群被家庭放逐被社会抛弃的野性少年的心路历程;同时掀开他们狂放患纵的表象,露出的是一块块被侮辱被蹂躏的浓血进流的疮疤,反映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表达了对人性尊严的呼唤与探索。论文就试图从“灵与肉”“父与子”“情与孽”这三方面人手,浅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的阐释,体现出明显的从"泛情论"向"情爱论"的转向,而这一转向又是与其整体抒情观相联系的。概言之,李东阳、李梦阳能认识到民歌之"情"的价值,但将其阐释为广义之情,并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偏见;李开先宣扬"今古同情",肯定当代民歌之"情",并点明其内涵为"男女相与之情";袁宏道则指出民歌之"情"实乃情欲,推崇其放任自恣的表达方式。从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阐释的变化上,我们也能够对文学思想受社会思潮之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畸变:另类的女性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文学中,无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都用丑化的叙述模式,书写了一群心理危机、人格缺失、行为变异的畸变女性形象,他们把这类女性置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矛盾和复杂关系之中,以性的压抑作为焦点,探究她们畸变的生成过程。情的“失时”导致了心理的畸变,也伴随着怨恨的产生,她们既因袭着传统的怨妇心理,又有着暴戾、乖张的行为方式,她们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父权社会的反抗者,还是父权社会的共谋者,在性格和命运上显示着双重悲剧。她们用变态的模式对传统女性进行报复式的解构,显示着深刻的批判性而缺乏重构性。  相似文献   

9.
古诗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大部分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只是"就诗论诗"。古诗教学呼唤以情促智、以智生情的"情智教学"。古诗情智课堂的一般模式是启动情智、萌发情智、生成情智、展现情智、发展情智。启动情智的方法有展示新知,迁移联想,启动情智等;萌发情智的方法有朗读品悟,作者突破等;生成情智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引导想象,展现情智可以吟唱古诗,辩论交流等;发展情智可以迁移拓展,写作表达。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被中华儿女一代一代传承着.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在时代呼唤诚信的今天,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呢?  相似文献   

12.
留存至今的民间契约文书记载了大量反映人们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的行为,真实再现了礼法的规定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程度。通过对契约文书的考察,分析中国底层社会的家庭活动,探讨妇女的地位与权利,会发现在父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以往印象中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形象,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比想象要大得多的距离。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空间的转换,受到"情、理、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父之附属到夫与妻齐再到女性尊长,民间社会的契约活动证明中国古代社会庶民女性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而非"无自专之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国之情,另一是儿女之情,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15.
风的呼唤     
风呼唤着呼,唤四季的美好和轮回,呼唤人们心灵的颤动和憧憬。风一直在呼唤着,用同一种音调,不同的话语,呼唤着一切。这天籁之音有着特别的旋律;这慷慨激昂的乐曲让人欢欣鼓舞。风的呼唤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唤醒沉睡的力  相似文献   

16.
"情"与"义"是理解《长生殿》结构和主题的门径与核心。在《长生殿》中,"情"是无乖典则,体现"忠厚之旨"的"情";"义"是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儒家伦理。《长生殿》存在着一明一暗两套结构,其核心一个是男女至情,一个是儒家之义,形成统一的交互结构。发乎"情",进而"义",是作者的衷心追求。"情"与"义"的和谐统一体现着洪升理想的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相似文献   

18.
山川云雨,松柏花卉,原本无所谓喜怒或爱憎,然而这些千姿百态的物象一旦扑入人的主观世界,并被注入人的精神意念,便能顿然生辉,便会涌出种种情致.所以,在常见的记叙文中,所状之物,所摹之景,无不透出一个"情"字来:写景都是为了写情,景语即情语.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意在笔先",南朝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果把"意"比作统帅比作乐队指挥的话,那么"情"就是乐章的基调,就是抑扬顿挫的旋律.文章没有"意"就失去了脊梁,立不起来;有"意"而无"情",则不丰满,不  相似文献   

19.
对故乡的眷恋和怀乡思归之情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一种内心情结,是一个永远言说不尽的主题,贯穿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对于六朝文人来说由于当时社会时局等原因,"游"者则更甚,既有"游",又有文人的思归之情.  相似文献   

20.
脂砚斋评语"宝玉情不情"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深入到作品内部,结合脂砚斋的其他评语,认为贾宝玉之"情不情"是指贾宝玉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没有感情的东西,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贾宝玉把没有感情的人和物看作有感情.它具体包含体贴语、荒唐语和痴呆语三个方面的内容.贾宝玉之"情不情"所造成的"囫囵不解"现象,一方面是日常的交际中存在的"言不达意";另一方面是其"女清男浊"论之核心思想,在那个时代,因出现搭不上车的现象而不被人理解.贾宝玉之"情不情"是脂评"囫囵语"的重要内涵之一,为宝玉所独有,"移之他人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