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俗话说"一方水  相似文献   

2.
唐佩琳 《中学教学参考》2014,(10):129-F000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资源方面和教师教学实施方面都提出了自然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理念。美国教育家华特也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并非是孤立的,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生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几点做法。一、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  相似文献   

4.
卓绍昊 《教师》2020,(6):48-49
在"大语文"课程观的影响下,课程资源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将课程资源作为独立板块进行强调要求,可见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运用意义。文章分析了课程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重点探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语文综合性学习源于语文课程,基于语文教材,是"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的活动性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教育资源,设计和开展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一、依托语文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很重要的凭借。语文新课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显得极其重要。美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实施美感教育呢?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师资源,通过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以及利用社区资源拓展语文教学,对实施美感教育都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精髓,是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以及爱国情怀的重要依托。因此,传统节日不仅应该被"请"进课堂,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该将其深刻的文化价值落到实处。而在教学实施方面,则强调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在实践中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是当代社会给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不断把学生  相似文献   

9.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极为优质的、甚至是应有尽有的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地与语文教学结合,对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力求从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从"学科资源的整合"、"师生资源的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谈及:"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戏剧表演等等",与此同时建议"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除了语文教科书外,比较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还有学生、网络、电影、电视等,现对如下方面做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就会迎来语文教学中一个又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中凡是承载语文信息的东西,皆可称之为"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地域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把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以"课本"为唯一教材的狭隘理念,彻底打开"校园文化"和"课程资源"的传统教学资源大门,树立全新的大语文观,有效地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笔者打算激发孩子们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感受时代、关注发展,让生活"时事"走进课堂:一、教学中引用时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6.
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在本地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代文宗”纪晓岚故乡这一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金海琴 《小学生》2013,(2):47-47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写作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更是农村小学师生们眼中"最难啃的骨头"。《新课标》还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课本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提出并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惯性"作用,加之农村小学  相似文献   

19.
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但如何选择开发?又如何呈现?等等,都是值得去研究的。我校作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批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实验校之一,对"语文课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这个子课题作了三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教材为切入点,开发语文课后课程资源,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为指导思想,总结了"单元主题延伸式""课后习题拓展式""教材内容补充式"三种开发思路,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论探讨中,教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价值与意义,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知识、情感、个性特征及教学技能都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