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求索少,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强迫学生接受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违心的道德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改革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智能化人才培养之路,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综合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范莹 《黑河教育》2011,(1):20-20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和社会课教学,既是认识的过程,又是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深入来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可以得出综合性较强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有效培养并引导小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进行树立的首要途径。该门课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建立,所以与我们日常生活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十分有必要将新课改的教学需求作为根本依据来提升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发展与其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道德和社会学科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相关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的小学德育与社会教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小学德育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含有政治、历史、地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增强了道德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位品德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到在重视学生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树立,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受到了重视。但是相关调查表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本文就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1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  相似文献   

14.
罗纬经 《福建教育》2005,(8A):49-50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虽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强调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小学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认知度。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门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有效性途径是实现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感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品德与社会课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言之,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爱父母、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