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刑、假释制度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发挥着特殊的犯罪预防功能,犯罪分子符合法定条件后就有可能获得减刑、假释机会,提前回归社会。在我国,减刑、假释制度应用范围较广,在减刑、假释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备、监督缺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减刑、假释适用的权威性,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强烈质疑。针对减刑、假释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减刑、假释的作用,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我国的减刑、假释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完善减刑、假释监督程序之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减刑、假释程序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与外部监督机制,实践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减刑、假释等不公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应开庭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加强检察监督,保障被害人参与权,并通过听证程序保障其他符合条件而未被建议减刑、假释的罪犯之庭审程序参与权。  相似文献   

3.
减刑、假释检察监督主要体现为事后监督,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同步监督的规定,但仍存在监督方式和程序不明确,监督缺乏刚性,法律规定较为原则的弊端,最终影响到监督的实际效果。针对以上问题,应在立法上完善监督方式和手段,增强监督效果,以真正实现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活动的有效同步监督。  相似文献   

4.
减刑制度是我国行刑制度的重要,但如规定不合理,则起不至鼓励服刑犯积极改造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减刑限度设置的缺陷及其潜意识根源,并与假释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于此能对立法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程序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逮捕后的救济等制度。审查逮捕程序的模式由过去的行政化向司法化转变。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设置独立的检察官制度,完善听取辩护律师制度和逮捕后的救济制度,是审查逮捕程序司法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司法实践中,对罪犯的财产刑执行情况基本不予审查,这种履行与不履行都获得减刑、假释的情形,使法律的严肃性、导向性受到挑战。联动机制则将罪犯的财产刑履行情况与自由刑的奖惩联系起来,促进罪犯财产刑的履行,"联动机制"本身是一种对策论方法,其本质是一项从对抗走向合作的协议,其价值在于增大社会整体利益。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针对联动机制适用存在的立法、司法等问题,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探讨规范联动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假释程序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假释程序是一种司法机关介入的行政审批程序,不能保证假释裁决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假释程序的改革方向应是使其成为一种典型的司法程序。这一改革的关键是使服刑人以主体身份参与程序。假释程序的设计要以重返社会为首要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该是在对宪法基本权利之一的“平等权”保护的基础上探讨了宪法司法化的有关因素问题,并根据四川省的“身高歧视”案,提出了把宪法纳入司法程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宪法司法化的必然趋势。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从而建立起真正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宪法并未真正进入司法领域.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司法审查制度推进我国宪法司法化进程的观点,并就如何借鉴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建立我国自己的宪法司法制度提出建言.  相似文献   

10.
11.
司法的剧场化是指在以"剧场"为符号意象的人造建筑空间内进行的司法活动类型,剧场化司法往往承载着秩序、理性、程序性、职业化等法律价值,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剧场化理论提供了形象的研究语境,同时张扬了司法的形式性,忽视了剧场之外的行为对现代司法的影响,使人们对司法的正义要求受到了挑战。在剧场化语境下,检察权的具体权能具有程序性特征,检察权与法律程序的正义价值具有内在契合性。把检察权研究引入程序法律理论视野,为检察理论研究建构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程序公正与司法公信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法程序公正至少包括司法的中立性、平等性、公开性、参与性、效率性、终局性等主要构成要素。程序公正要求司法程序的每一个环节运作都应具有合理性,只有做到程序公正,司法的公信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程序公正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假释制度是对确有悔改表现的犯罪人附条件地提前释放,以促进犯罪人再社会化为目的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它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和罪犯改造积极性、补救量刑差异、缓解监狱压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细化假释的实质条件、假释适用对象、假释刑期条件等方面对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如建立假释再犯预测表、对重刑犯有条件的适用假释、假释刑期区别对待等,以完善我国假释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齐玉苓案为切入点,从我国现阶段宪法的实施现状阐述了宪法司法化的含义,深入剖析了目前我国未实现宪法司法化的主要原因,说明了在现阶段我国法律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大力推行利用宪法的司法化来弥补法律制定上、实施上的不足,提高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宪法不为人们重视的原因,阐明了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并对涉及宪法适用的几个司法解释进行了评议。  相似文献   

16.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法院探索司法实践所创设的一项新生制度,宏观上,程序设计的理念性原则一直缺少必要的关注,未得到有效梳理。微观上,在技术操作层面,程序主管不明,有待立法进一步明确。在启动程序主体上,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提起程序的机制,在司法实践因难度大而受到严苛的限制。程序的流畅运作尚需创设新的申请主体。  相似文献   

17.
程序正义作为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价值原则,是保障实体正义实现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程序正义的文化基因与传统,所以在当前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方的程序正义思想,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贯彻落实程序正义,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的假释不利于实际操作,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假释的比例过低。按照现代刑法理念,假释应被看作是法律赋予服刑人员的权利,并非是对服刑人员的恩赐。应当进一步完善假释适用条件,保障假释过程的公正,并建立健全相应保障制度,以利于服刑人员的早日复归社会。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的假释不利于实际操作,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假释的比例过低。按照现代刑法理念,假释应被看作是法律赋予服刑人员的权利,并非是对服刑人员的恩赐。应当进一步完善假释适用条件,保障假释过程的公正,并建立健全相应保障制度,以利于服刑人员的早日复归社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宪法司法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宪法司法化问题成为法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我国 ,制约宪法司法化进程的主要障碍有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误解 ;宪法长期以来形成的“纲领化”、“政治化”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宪法解释工作的落后 ,使宪法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我国社会整体民主意识和公民宪法权利意识的淡薄 ;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模式对我国宪法产生的深刻影响 ,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