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刻意追求智慧有效方法,创设条件唤醒学生习作的热情,丰富平时的生活积淀,捕捉生活的精彩,架起一座习作与生活的桥粱,抒写精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刻意追求智慧有效方法,创设条件唤醒学生习作的热情,丰富平时的生活积淀,捕捉生活的精彩,架起一座习作与生活的桥梁,抒写精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欧阳书琴 《生活教育》2013,(11):113-117
《语文新课标》强调第四学段“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作了生活体验研究,朱小蔓教授也提出了体验教育,可见,体验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架起信息技术与生活互通的桥梁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是新闻单元,其文体样式以消息、通讯、评论为主。教材编排该单元的目的是想通过该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新闻知识,学会写简单的消息、通讯、评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该单元文章列入考试的知识点较少,教师们大多作“快速”或“淡化”处理,即便不“快速”“淡化”。也很少有教师去精心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大多数课堂都是“单线传播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大多不感兴趣。是不是这个单元的教学就不重要呢?在信息与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只知道读死书,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生活经验、生活环境总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了隔膜,严重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为了消除“距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教师应尽可能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上的联系。一、情境表演,再现生活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向字词句与听说读写的专业化训练,缺乏价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诱导,仅为掌握知识技能,因此学生对教学…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冷淡化,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形式套路化等问题,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作文教学重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重共性、轻个性等.  相似文献   

8.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相似文献   

9.
丁然 《黑河教育》2012,(3):54-54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欣赏课文中更加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正视并且克服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便是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张兆媛 《湖北教育》2009,(12):47-48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新增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设计引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开头,既能成功地导入新课,又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始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请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和右侧,听教师喊“走”之后,两名学生同时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时喊“停”。问:“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回答:“相遇了。”老师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我让一名学生上来给前面三名学生分苹果,先给一个学生切二分之…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得轻松,知识掌握得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强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何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呢?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从学生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身边熟知的生活背景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解释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记载和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它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验到审美的愉悦。它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创造性充满了活力,发展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由于以往我们的音乐教学出现了较多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艳 《教师》2013,(16):45-4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深深感触:在化学课中孩子们学到了什么?而我们又教了孩子们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丁静 《考试周刊》2011,(60):85-86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许多学校、教师都在研究教学与生活的沟通,都意识到了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主张“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学校“应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摸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设计引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开头,既能成功地导入新课,又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始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请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和右侧,听教师喊“走”之后,两名学生同时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时喊“停”。问:“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回答:“相遇了。”老师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相遇问题的应  相似文献   

20.
很多中小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往往思维雷同、感情空泛、风格单调、词汇贫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生活产生隔膜,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进入不了他们的作文视野。因此,架起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引导、训练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主题、丰富语言,逐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遣词造句作文的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笔者认为,让学生架起生活和作文的桥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将观察所得形诸笔墨。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