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问题史国丽[陕西省汉中市西乡一中(723500)]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2007年1月第2版)P.101"图5-11碳循环模式图"中,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指向大气中CO_2库的箭头旁标注的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何不标注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同吗?这  相似文献   

2.
例(2007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从以下两个供选课题中.选择一个你熟悉或参与研究过的课题,按要求完成填空和短文。供选课题A、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其危害B、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你选择(?)(填A或B) (1)(2分)A、CO_2的产生途径(回答两种途径) B、SO_2的产生途径(回答两种途径)解析CO_2的产生途径:汽车排放的尾气、矿物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微生物的分解等。SO_2的产生途径:含硫煤或石油的燃烧、硫酸工厂排放的废气(以上结论各回答两点即可给分)。  相似文献   

3.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06年河南省)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2(.D()2将00燃6年着泰的木安条市分)二别伸氧入集气瓶中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1所示,下列过程在X处不合理的是()(A)人和动物的呼吸(B)植物的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D)发展利用氢燃料3.(2006年烟台市)下列各项实验中(如图2),所用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孙斌 《中学生物学》2001,17(3):28-30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是深刻、巨大和多样的,其中对气候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种:1温室效应 由于工厂、交通运输、家庭等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农业生产上频繁的耕作(使土壤中分解的分解作用加强);地球表面光合作用总量下降(森林等绿地面积减少和海洋被污染),从而使大气中的CO2浓度逐年增加。CO2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其到达地面以增加地面温度;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上升,再以逆辐射形式射向地面。这种现象如同温房一样,故称“温室效应”。(当然温室效应的产生还有其它原因,如甲烷)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环境风险评价只针对实验室操作过程产生的三废展开,但病原微生物进入自然环境远远不止这一种途径。分析病原微生物进入自然环境的3种途径:通过实验室产生的三废进入自然环境,被感染的人或动物进入自然环境,在运输、储存、安保等环节,病原微生物样本直接进入自然环境。同时概述了由环境介质进入人体的3种途径。总结出病原微生物从实验室多途径散逸出来到侵入人体的全过程轨迹。最后指出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环境风险评价应该覆盖实验室运行活动可能产生的所有环境生物污染风险环节。  相似文献   

6.
刘芸 《中学生物学》2013,29(2):23-24
1教材分析 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课程标准没有作具体要求,而在二级主题"人的食物来自于环境"中有要求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所以学生对于食物的作用必须有个了解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还没有学习"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于"食物中储存着能量"这一事实,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为帮助学生理解食物中含有大量能量,本节安排了燃烧花生种子和馒头的实验,当然教师还可考虑其他例子加以强调说明.  相似文献   

7.
尿液的春天要来了!最近,英国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利用尿液作为燃料的微生物燃烧电池,成功给手机充电,产生的电量足以让手机收发短信,上网冲浪和进行一次简短的通话。科学家们对此发明激动不已。在此之前,没有人从排出的尿中找出"电力",更没人想过我们的"嘘嘘"会与高端大气的手机扯上关系。这种  相似文献   

8.
考古学家确定古木年代的一种方法是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时钟",来测量漫长的时间,这叫作放射性同位素鉴年法。自然界中的碳主要是碳-12,也有少量碳-14,它是高层大气中的原子核在太阳射来的高能粒子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碳-14是具有放射性的碳同位素,能够自发地进行β衰变,变成氮,半衰期为5730年。碳-14原子不断产生又不断衰变,达到动态平衡,它在大气中的含量是稳定的,大约在1012个碳原子中有一个碳-14。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环境交换碳元素,体内碳-14的比例与大气中的相同。植物枯死后,遗体内的碳-14仍在进行衰变,不断减少,但是不…  相似文献   

9.
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燃料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本单元的复习,我们应该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同时也要弄清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安全措施和消防安全标志;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中考命题动向:①将燃烧、灭火与消防安全、化学危险品的运输和使用相结合;②结合西部大开发对CH4的综合考查;③结合新能源开发,环境污染和保护对有关化石燃料及氢能的综合考查;  相似文献   

10.
SFBT模式是一种短程的,以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为核心的心理咨询模式。其基本理念有:强调问题的正向功能;重视合作互动的咨访关系;咨询重点在于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重视"小改变",并从例外中寻找解决途径。因而,结合高职院校的环境特点、高职生群体的特殊性和SFBT的特点,此模式在高职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能起到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观察化石标本入手,提出问题:"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设计有关"模拟沉积"的实验,理解沉积岩的形成,然后分析化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讨论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并应用所学知识推测喜马拉雅山和本地的地质形成和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在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编著的物理课本第二册(2002年版)第117页有这样一句:"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笔者认为这句话值得商榷,事实上这种说法不具有普遍性.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燃料中,有些燃料的热值是相同的.质量相同,热值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也就相等.在教学中,笔者采用这样的表述: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般并不相等.在讲完燃料的热值后,为进一步使学生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并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我想"可以表示三种意思,第一种是主谓结构,动词义,"想"是心里动词;第二种表示一种愿望,"想"是能愿动词,能愿义;第三种表示认知义,说话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作为独立成分的插入语"我想",一是"我想"在不同语境中不同语义的比较。二是"我想"的话语语义构架,有三种形式:前置式"我想+陈述+观点",后置式"陈述+观点+我想"中置式"陈述+我想+观点";三是分析"我想"的语用功能,主要有意见推断功能、人际商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等三种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一、积极预设,巧妙导入,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于"生成",《教育大辞典》这样诠释:"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  相似文献   

15.
目的:1.从辐射能利用角度出发,探究一维固定床煤粉富氧燃烧的辐射能流特性,为固体燃料燃烧能量分质分级转化应用提供参考;2.对比研究半经验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这两种建模方法,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后续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创新点:1.提出燃烧光热能量分级转化的概念,为燃烧光热能量分质分级转化系统提供研究基础;2.从辐射能量利用的角度研究煤粉燃烧的辐射能流特性;3.不局限于实验报告,基于实验数据探究2种建模方法,揭示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势。方法:1.在一维管式炉反应器上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燃烧条件下煤粉富氧燃烧的辐射能流特征;2.基于辐射传热理论,通过半经验模型描述煤粉在固定床中燃烧的辐射能流;3.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来描述实验结果,通过对比2种方法来揭示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结果方面的优势。结论:1.固定床煤燃烧过程中的挥发分及煤烟会降低辐射能;可利用低挥发分燃料以及增大氧浓度来提高火焰辐射能比例。2.较高的燃烧温度是提升燃烧辐射能比例最重要的因素;实践中可以通过采用高热值燃料以及烟气回热等方法来提高燃烧温度。3.多联产半焦燃烧辐射能比例高于原煤;可通过煤热解多联产技术与半焦燃烧光热能量分级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构成新的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系统。4.人工神经网络不但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建模,还能够很好地预测未知工况结果,因此值得在更多的后续研究中使用。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三项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把生物无机化学急速地推到了热门前沿的地位,从70年代开始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分支而活跃起来。在生物界,从高等动植物到微生物,它们的化学组成和代谢途径有许多共同之处,生物无机化学是以无机化学知识为基础,用无机化学的方法研究生物体内无机元素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合方式,以及它们在重要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实践的科学。无机化学的生物学效应是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对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能够设计、实施可行的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其中设置的一项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角度去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土壤中落叶的分解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及分析能力。本文用同一实验课题,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规范答题和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蜡烛燃烧实验是小学自然教学中的一个传统性实验。蜡烛燃烧后,有一定量的水进入容器中。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空气中的氧气被耗尽,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燃烧产生的水气也冷疑了,因此水槽中的水进入瓶中代替氧气占据相应的体积;另外一种是收集于瓶内的热气冷却以及燃烧产生的水气也冷疑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劝学思想形成,荀子从其哲学观点"性恶论"出发,强调后天学习以达到"伪"的重要性。清代末期,清朝统治出现危机,面对内部的暴动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张之洞的《劝学篇》强调"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体制以图强;同时期的黄云鹄的《劝学说》则从当时只为追求富且贵而学习的不良社会风气出发,提出"学非为利始"的劝学观点。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不同作者的"劝学"文章,对揭示劝学思想的深广内涵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任务型语言教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澳大利亚、美国及英国等国家,是一种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途径。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该教学途径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自有其特殊之处。本文拟从任务完成的三个阶段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