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老舍小说中以花草叶木、鸟虫禽兽等自然风物,以土俗器物、声色韵调等民风民俗为喻体的比喻句很多,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文章从设喻的特色、方法方面论述了老舍比喻中浓厚的喻趣。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从译品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感体验.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这给诗歌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探求"神似",让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进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可是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却往往因为文章里缺乏"比喻",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而得到"语言苍白""想象匮乏"等评语。  相似文献   

4.
欧.亨利的小说运用比喻非常广泛,形形色色的人物,多姿多彩的景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常常披着比喻的外衣方才走进小说世界。他的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特征关联多元化,内容丰富。意义多重,手法多样,为比喻修辞的运用拓展出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6.
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运用频率极高。老舍被誉为现代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比喻功不可没。几乎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极精彩的能给人深刻印象的比喻。它们是那样恰当自然,让人过目不忘;它们是那样形象精彩,让人流连忘返。使我们不能不为老舍的艺术功力深深叹服,同时更感到它精彩、深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作家笔下的宠物,但真正用得好的并不多.老舍设喻既"恰当"又"精彩".其用喻工于形似,又精于神似,巧妙地达到"扩大增深","使读者心中多了一些图象"的目的;其善于拟声、绘色,又长于炼字、造句,圆满地实现语言色彩斑斓、娓娓动听,文字形式多变,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8.
顾文婷  肖飞 《语文知识》2013,(3):113-115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修辞的选用应与作家的个人风格相一致。在其作品中,汪曾祺常用日常口语,多用短句、散句。对语言修辞效果的这种追求,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简洁平淡的语言特色。其小说中的比喻及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也与其特色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着力刻画北京人的生存状态,揭示北京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新颖别致,通过比喻来描摹景物、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进而揭示人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反映出作者洞见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新型文化模式的探索和选择是老舍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在对市民生活题材的开掘、人情世态的描摹和市民心态的刻画中,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沉痛批判,并在<四世同堂>的钱默吟老人身上表述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幽默大师”老舍的幽默里始终流露出较为浓重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于他对苦难民众和民族的悲悯情怀、对丑恶人物和现象的批判精神、对人生困境与矛盾的悲观情绪,这又形成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现行汉字形近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763个现行汉字全作面统计,从历时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在汉字使用方面的致误原因,从共时角度归纳形近字的特点及其类型。其特点可概括为:轮廓相似,大同小异。从汉字的轮廓结构,笔画几个方面将形近汉字归纳为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山东时期的创作特别讲究幽默的适度性;他注意适度机智,防止油滑;适度同情,疏离讽刺;适度优越,以免解体幽默.幽默已经成为成熟作家老舍的艺术个性.山东时期之后的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时期,老舍相当成功的幽默作品,首先应当归功于山东时期对幽默机制和幽默规律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5.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者认为 ,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文艺思潮 ,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 ,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 ,注重刻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 ,文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 ,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 ,推动了文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 ,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 ,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这时的文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的爱国精神,分析了他的《四世同堂》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对全民抗战尤其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表现,也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四世同堂》未能出版,以及老舍因此不愿出文集的原因,并指出了新时期出版的《四世同堂》鲜为人知的被删改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形神是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其发展流变中,显示出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形神观念以及衍生的"形似"和"神似"的辩证运动,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发挥着深远的作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特质。从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内涵而言,形神范畴体现了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的特殊品格。同时,我们亦可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关注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往往以市民世界畸型的心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国民性格的积习和痼疾,探索城市文明中所潜藏的病态心理。面对价值失序中道德信念的沦落状况,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寻找中西文化的“熔点”,以重铸国民的理想人格。凸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恩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老舍对中国城市社会阶层中市民生活画面的描写更集中、更广阔,对市民形象的刻画更深刻、更典型,而他的作品《四世同堂》简直称得上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市民社会阶层的一部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