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纽”是传统音韵学习用的名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音韵学著作、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不完全相同。今人一些论著对它的解释多有出入。“纽”的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今人说法颇不一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声纽”说:“汉语声母的别名,也称纽或音纽。最初指韵书每韵中的小韵,一个小韵称一纽。后来等韵兴起,把一个字音分析成声母、韵母两部分,于是声母也就沿用了声纽这一名称”。陈振寰《音韵学》中说:“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唐代。  相似文献   

2.
王淑芝 《考试周刊》2013,(57):28-28
中国的"锅"是中式烹饪中一个独特的工具,中国烹饪讲究的色、香、味与锅有很大关系。中、西"锅"的差异导致中西烹饪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们在任可情况、任何形式的教学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也就是"巧"。教学就像一锅粥,怎么样炊这锅粥,才能让人越品越有味,而且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4.
说“吧”     
荆莉 《学语文》2001,(1):45-45
  相似文献   

5.
说“去”具备一定古代汉语知识的同志,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去”,与现代汉语中的“去”一样,是个动词;词义却不同,现代汉语的“去”着眼于行动的目的,古代汉语则着眼于出发点。例如: “孟子去齐”应译作“孟子离开齐国”,而不能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为“孟子向齐国走。”同样道理,现代汉语的例句“我去食堂”,也不能按古汉语的习惯,理解为“我离开食堂”。但是,在具体把上述分别用于阅读古文时,我们却经常能见到不正确的解释。例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就注解说,“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多,恨多。”这个注释有两个毛病:一,“去日”解为“过去了的日子”,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解释的,忽略了“去”的词义,古今不同。二,按这个解释,同时也忽略了“譬如朝露”的比喻。我以为,曹操这里把人的一生,比做“朝露”,是为了极言其短暂,人生如朝露,转瞬即将完结。在这转瞬即逝的时日,想到功业未就,其心中的悲苦当然是很多的,很深厚的。把上下句连起来,“去日”就不应当解作“过去了的日子”了,而应解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心中的悲苦是十分深厚的。”我提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想要说明,读古文应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戡然不同的好分辨,稍有不同的易忽略,这是一方面。还有一种是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也能讲通,于是就驾轻就熟地讲下去了,殊不知已经讲错了。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是陶渊明误入尘网十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6.
说“不毛”     
“不毛”或“不毛之地”这两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即使书本中,也多次出现,如笔所见苏教版八、九年级的《语》课本中,就出现了三次:但对其注解却有所出入。大都语焉不详,常常注解为“寸草不生”,笔以为。很有必要讨论一番。[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12年第2期刊登了“‘节能保温煲’的改进”,本期刊登的“高效节能熬锅”和它颇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你认为哪一个发明更合理呢?  相似文献   

8.
9.
缘分,是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一次,走在北京的街头,碰巧听到几个老人在闲聊,其中一位老大爷的嗓门还挺亮:“人生在世,也就俩字儿,不是有缘,就是有怨。”此话听起来通俗直白,但是想要把它变成英语,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白了,英语里没有对应“缘分”的词语。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刑法文本中总共使用了338个"其他",分布在176个刑法条文之中,占条文总数的38.93%。总则中出现的23个"其他"所指代的内容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分则中"其他"最明显的特征是存在着大量的同类使用和必然相关使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性、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刑法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他"用语存在的必然性。弥补语言和刑法文本的缺陷和不足、维护刑法的稳定性又决定了"其他"这一用语存在的合理性。刑法文本中的"其他"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法律问题,不仅在理论上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同样需要。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古老命题,“文如其人”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一直颇受争议。本文首先从古人对文章和德行的朴素看法和文学接受两个角度对“文如其人”的传统内涵进行分析;然后从“文如其人”对作家创作实践的影响意义、构建民族特色文论体系的需要及当下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召唤三个角度论述的“文如其人”当代价值。最后,在此前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指出“文如其人”的传统内涵在当代仍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van Dijk和Halliday的语篇三维度理论和任绍曾的语篇的多维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海明威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和他关于写作的“冰山原则”,从语言使用、社会互动和信念传递三个维度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进行了语篇分析.结果表明,对语篇进行三个维度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小说的喻义和主题.最后总结了从三个维度对小说进行语篇分析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物品承载的文化信息映射着社会进程的记忆。煲是炊具,也是岭南地区的特色饮食。煲附着有粤地方文化以及健康的生活理念两层文化信息。由于煲的地域性、生存力、时代性特征,使其蕴含多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15.
按"书如其人"的三个子题:"人"的传统内涵、"如"的过程和"书"的审美表现本质的顺序逐步展开对该命题的讨论,最后认为命题"书如其人"成立的限度是在书家审美意蕴的表现形式上。  相似文献   

16.
“稍微”类副词内部复杂,文章通过历时视角对其展开细致观察。运用语法化的规则去解释了这类副词内部单双音节词语的历时演变过程,并观察了它们与其他词语连用共现时的历时表现。从而对它们进行一次系统的历时梳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稍微"类副词内部复杂,文章通过历时视角对其展开细致观察.运用语法化的规则去解释了这类副词内部单双音节词语的历时演变过程,并观察了它们与其他词语连用共现时的历时表现.从而对它们进行一次系统的历时梳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本文运用空间映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探讨作者如何使用隐喻来建构语篇,以及读者如何根据语境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特征判断"白象"的隐喻意义,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Painting, Poetry and Pots of Basi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常海鸽 《海外英语》2020,(7):198-199
Ernest Hemingway, an American author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54, is well known for his distinctive writing style, characterized by economy and understatement, and exact portrayal of macho characters, which attracts many critics' attention and earns the title of Hemingway hero.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ventional Hemingway hero can be traced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instead of the male character in"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 tics of Hemingway hero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female character in"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of- fers a unique and unconventional example of Hemingway hero and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in the research of Hemingway 's charac- ter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