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报母爱     
今天我在网上读到了一篇《送给妈妈一副皮手套》,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我"想为老母亲买一副皮手套,因为母亲在"我"小时候,每天做  相似文献   

2.
情境教学法是指创建某种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特有的心理感触和氛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某种情感。初中语文课本选文精美,这些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绪或志向。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如果只通过教师分析和讲解,学生将无法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 荔枝》 一课教学片断 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 红。”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用心 去体会,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感受 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 生小声地自由读课文 # 师:谁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与大家分享!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 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怀念。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依旧”这个词语 中感受到的。每年荔枝成熟上市 时,看到荔枝,作者就会想起母 亲,这是一种怀念的情感。 师:抓住重点词来体会文章 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史勤 《上海教育》2023,(S1):70-72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是一篇饱含母子深情的文章。笔者联系文本背景,捕捉文字的温度与深度,精心设计了导入、想象、朗读、表达等教学环节,让课文里的母爱“暖”起来。教学中,孩子们在深深的情感浸润下体会到了文中妈妈的辛劳,也感受到了自己妈妈的付出,心灵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5.
几种怪视角     
错位的视角舒婷的《我儿子一家》的叙述视角独特新颖,别出心裁。文章不以作者为第一人称,而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有一种人称错位之美。舒婷用孩子的口吻和目光来描绘世界和生活,表达的却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从五岁儿子的视角写妈妈,写妈妈怀孕时反应重,爱看  相似文献   

6.
菁菁同学,看完所有文字,细细体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你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情感,我想你是知道这一点的。我计算了你的年龄,今年14 岁,从小由妈妈单独抚养长大,现在你与妈妈、继父三人世界的生活也有三年了。你说妈妈没有以  相似文献   

7.
<正>《那年那天那首小诗》深深地寄托了作者的真挚情感,读读,令人感动。其实,文章记叙的事情,很简单,但迸发出一种希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那一年,我13岁。记得很清楚,那天早上,我在妈妈的注视下撕掉了昨天的一页日历,然后面对妈妈撅起了嘴。妈妈并不明白这一天对我的意义,仍忙忙碌碌地收拾屋子,我只好失望地走出家门。我朝热闹的公园走去,边走边在心里写着一首忧伤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爱有着深刻的体会,并且把这种爱演绎得生动而深沉,令人感动,令人思索。爱是人性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连结,也是人类最高尚、最珍贵的情感。作者在文章中深深表述了这点。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爱的分量,感受到了爱的  相似文献   

9.
这篇考场佳作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两个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文体新颖。书信体是一种寻常文体,但在考场中如果用得好,就会有不寻常的效果。文章写的是女儿对妈妈的情感倾诉,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书信这一载体来表达,这就更能在叙写的过程中传出作者的真情.更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这篇考场佳作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两个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文体新颖。书信体是一种寻常文体,但在考场中如果用得好,就会有不寻常的效果。文章写的是女儿对妈妈的情感倾诉,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书信这一载体来表达,这就更能在叙写的过程中传出作者的真情.更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囚绿记》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浓郁的写景状物散文。这篇文章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满足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学习这篇饱含作者情感又极为优美的文章,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课文大多典雅精致,脍炙人口,能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集道德美、人性美于一体。阅读这类文章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从而让其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激情的澎湃。去年,一堂《一束白色桅子花》公开课(由虞冬明执教)着实让我的情感受到一次洗礼。课文大意是这样的:每年的生日,我都能收到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我无法查明送花人的身份,然而没有一天不在幸福地揣想这位匿名者的形象。妈妈也给我的想象推波助澜,多次问我是不是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创作者的情感累积到一定限度的情绪爆发,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质.在语文教学的四大类问题中,小说和戏剧的情感表达相对隐晦,而且是通过演绎来叙述的,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可以存在异同.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大多是通过作者的亲身感受表达出某种情感需求.读者只有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经历,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深刻意义.诗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抒发的情感是一种共同性的群体感受,并不局限于作者的个人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14.
<正>"共情"指的是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共情通常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共情"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一起进入文本以及文本作者的精神世界里,合理地产生情感共鸣与个性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这些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创作情感。在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5.
陈文宏 《现代语文》2010,(12):69-69
《苏州园林》的教学内容主要价值在于两点:一是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一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厚情愫。如果把这样血肉丰满的文本内容,理性抽象为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格式化的框架,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到苏州园林典范的艺术之美,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和建构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正>师:刚才我们从文章的选词用语、修辞手法、句式选择、称呼变换等角度感受到了闻一多这篇演讲稿激越的情感,尤其是通过长句、短句的配合,反问句、感叹句的配合等,作者奔涌于字里行间的那一份义愤填膺、那一腔慷慨激昂甚至可以跨越时空,震撼并激荡着读着此文的今天的我们。此外,文章中用括号标示出来的那些动作以及现场听众的反应,也可以帮助我们想象出演讲现场的氛围,感受到演讲扑面而来的气势。那么问题来了,老师想问问大家——除了情感以外,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教授语文知识,学生主要是通过教材文章学习,而这些文章都是作者的精神产物,抒发着作者不同的情感。而学生要真正了解这些文章,就需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触碰作者的情感。这是一种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情感因素渗透到课堂中。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书声琅琅”本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道流动的风景,那么,朗读就应当是其中最亮丽的景点。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露,朗读则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的交流。通过有声、有情的朗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使文章整体更具形象性,这样读者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置身于这样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中,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能自然地潜人读者的脑海中,从而达到理性与感…  相似文献   

19.
点评 读罢本文.定会感受到小作者那真挚深沉的情感和屡败屡战的坚韧和执著:名言典故的引用.体现着小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而对比、排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更使文章文采飞扬气势十足。  相似文献   

20.
现今的高中生写作时往往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期待,致使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让读者找不到共鸣。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让读者感受到辞藻的优美和写作技巧的娴熟,还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要想达到这一点,学生们在写作时就要注重"读者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