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客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十分丰富,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闽西汉剧与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等5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客家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深深蕴藏着客家族群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是客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客家非物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保护原则及意义,并分析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和成因,提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教师博览》2008,(9):17-17
据了解,文化部将协同教育部,力争让民歌、剪纸、年画等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小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姚晓清 《学苑教育》2023,(33):58-6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智慧,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拓展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渠道。基于此,文章以小学美术课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价值,进而具体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进入到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从人力资源的视角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塑造和培养,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适应产业转型对其提出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一些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不断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非遗"是刻不容缓的。河洛大鼓于2006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就河洛大鼓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后有哪些变化对老艺人们进行访谈、调查,并对河洛大鼓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实践探究,以河洛大鼓为例能看出,对"非遗"的研究与抢救有利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效的课堂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本文将针对高校音乐系学生的实际研究和对导演资料的查阅,进一步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课堂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起到更大的帮助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地域的独特文化体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进入校园,让未成年人接触并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使其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8,(20)
今年年初,文化部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这无疑是"非遗"保护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其中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也无疑是在保护"非遗"探索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流变性"的特性,对它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对它的理论研究也是迫在眉睫的。当前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者采用的多是没有被充分论证的不成熟理论,对指导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面对此种现实情况,我们应尽快运用马克思这样科学性理论视角来进行分析,尤其是有针对性选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郁南禾楼舞这样的典型个案展开论述。作为地方文化研究者,产生这种文化自觉是必要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守护着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  相似文献   

11.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深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并将非遗文化引进课堂,构建非遗文化的教学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碎片化是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主要是指某种文化脱离了原有的、整体性的文化结构,成为缺乏深层意义和内在逻辑联系的文化碎片的现象.随着农耕文明的消失和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又是在全球逐步进入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无形中也具有了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碎片化特征.鉴于此,有必要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化的表现、成因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碎片化的现象,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首先,要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现象,就要从整体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就是逆流而上,就是在商业、经济、都市化的潮流之中,又要超越这一潮流而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所以应当注意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并使之树立起一定的超功利的文化保护观念.此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整理中,还应关注文化主体与某一文化形式之间的情感联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转型期后出现的概念。顾名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要以非物质形式留存下来的文化现象。面对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于是我国政府于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由蒋宝德、李鑫生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上、下册)》,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在连云港市中小学已经实施了七年。目前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还比较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则出现多样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唤醒文化自觉的责任感、因地制宜地开展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人文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有258个项目。由于文化冲击、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单一等原因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科研优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问题,明确提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入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肩负着使命和责任。在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在音乐类非物质遗产传承过程中,应如何去做,成为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发展现状、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措施、高校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感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致力于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关乎民族文化的存亡,是当代人重塑民族灵魂的历史使命.结合相关国际公约的核心价值观,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性质,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目标及现实意义,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核心内容.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教育产业化、工程化、政绩化的价值取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取向的矛盾;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与教育行政体制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需求与实际供给能力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明确了旅游教育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关系到传统知识经济健康发展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通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及特征,然后介绍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保护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合,最后探讨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