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围绕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课程标准”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为后续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提供了完善的依据。然后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和教育指向研究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高校“学生评教”的意义、本质、原则,当前“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评教”体系的设计、实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里,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这大家公认。至于“评学”,什么叫“评学”,语文教学里还有个评学的问题,恐怕不容易讲清楚。我们平时讲“评教评学”,评的过程里,往往是评教,很少评学。有时笼统的说上几句,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等等,算是评学了。有时就连这样笼统的几句话也没有。对这种现象,我们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其实这却是应该引起大家注意的事情。因为国家教委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这样写道:“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做出分析评价,并指导他们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①这里就已经提出了一个“评”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彪 《江苏教育》2008,(18):13-14
数学问题评讲教学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数学问题评讲教学常常被窄化为纯粹的“纠错教学”,视“解决问题”(指具体解答的获得)为评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种评讲教学观有悖于数学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数学问题评讲教学不仅要重视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更要努力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学、评”一致性是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问题提出”作为教学手段、学习目标和评价工具,兼具教、学、评三者功能于一体。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借助基础性问题提出和发展性问题提出,围绕“以‘问题提出’为教学手段,架构教学活动;以‘问题提出’为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能力;以‘问题提出’为评价工具,分析学习效果”的教学实践,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读写评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比较突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读写评一体化”的脱节问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重难点。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进行分步有效整合,可在“读写评一体化”的框架下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想就在数学“评讲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一、注意鼓励启发.激发评讲积极性“评讲课”顾名思义,一要“评”;二要“讲”.“评”一方面由教师根据练习分析情况向学生作一简要说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对习题的解答情况作一客观的评述,以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评”应以鼓励为主.“讲”应以启发诱导学生为  相似文献   

8.
依据相关模型的框架搭建了包括伦理素养、组织素养、合作素养、循证素养与反思素养五大素养在内的结构模型,其中各素养依次回应了增值评价“为何评”“如何评”“有效评”“科学评”“高效评”的问题。当前可以从外部支撑的推进、良性环境的营设和教师行动的强化三个层面来促进教师增值评价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有重要培养作用。受思维内隐性特征的影响,教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评价什么、从何角度评、如何评价等问题,尚不明确。对此,本文首先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梳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思维层面的进阶性表现,回应课堂教学“评什么”的问题;其次,根据学习任务群学习建议,明确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的要点,回应“从何角度评”的问题;最后,从评价的组织、成果的呈现、评价的时机等维度,阐述课堂评价的实施理路,回应“如何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莉 《考试周刊》2012,(45):30-31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课堂是务实的、有效的.这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文本“读、品、悟”融为一体,这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将“评价”植入课堂之中,促进目标的完成,这是解决“怎么评”的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源于“教-学-评-体化”的教学思想,做好“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这三件事.课堂的效益才能体明.出隶,  相似文献   

11.
推进学校德育评价改革,必须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顺应国际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又立足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构建新时代德育评价体系.新时代德育评价体系应澄清德育评价根本的目的,明确“为什么评”;把握德育评价主体,明确“谁来评”;理清德育评价内容,明确“评什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方法,明确“怎么评”.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评估与现代大学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评估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大学建设的要求,对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比较与研究;解决“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评”的问题;探索确立和构建重视自评为主、强调简单易行、与高等教育多样化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迎评创建”的一般概念;并对“迎评创建”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必须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高萍 《考试周刊》2009,(22):4-5
试卷讲评课是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一矫正”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要“讲”,又要“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又要讲答题思路,解题策略。“评”——既要评“不足”、评“误解”,又要评“好”的,要评出信心,以利于学生继续学习。如何上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是我们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三(2)班的政治课中,教师没有讲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而是在主持一场竞争上岗的演讲。每个小组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了本组的问题,10个小组代表上台演说,说主题,说理由,说设想;每个同学当评委,评态度,评内容,评形式。最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台湾问题”、“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实中,“学生评教”这一重要的教师评价方式已逐步被接受,人们普遍认可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2008年7月,本刊以“话题”的形式从观念的层面对学生评教开展了讨论。本期“评价考试”栏目以“用学生评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关注点,刊发了本刊记者对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许新海副局长的专访,并邀请北京市和平街一中和江苏省暨阳实验小学的校长、老师、同学就如何开展“学生评教”谈了实践经验与个人感受。 我们也发现,“学生评教”在开展的过程中尽管初步解决了包括学生评教流程设计、基本工具使用、结果的处理在内的问题,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譬如关于学生评教理论的深度思考、工具设计和使用的科学性、评价过程的制度化与权变性的平衡、学生评教的次数有限性与形式多样化的矛盾,以及怎样把学生评教与其他评价结果结合使用,在组织上如何处理“校内为主”和“第三方专业力量介入”的关系,等等。为此,本刊未来还将进一步关注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中国青年报》打开中学”职评”讨论这个”潘多拉”盒子,关于“职评”要不要论文的讨论便在报端争得沸沸扬扬。人们对“论文”一番口诛笔伐之后,一种占上风的倾向浮现出来:论文的有无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实际教学能力。让人觉得似乎真理在握,如此才能还“职评”的本来面目。然在我看来,这又不过是在问题上绕了一个弯而已,仍未走出”职评”讨论的怪圈。笔者以为,中学“职评”中的复杂情形,本来就不在于确定何种鉴定标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学、评”一体化概念解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泰勒提出的关于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教、学、评”是在相同目标下的一致性(美国基础教育标准化运动);一种是倾向“教、学、评”须内置于教学过程(日本的水越敏行)。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中国青年报》打开中学“职评”讨论这个“潘多拉”盒子,关于“职评”要不要论文的讨论便在报端争得沸沸扬扬。人们对“论文”一番口诛笔伐之后,一种占上风的倾向浮现出来:论文的有无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实际教学能力。让人觉得似乎真理在握,如此才能还“职评”的本来面目。然于我看来,这又不过是绕了一个弯而已,仍未走出“职评”讨论的怪圈,并未触及根本。笔者以为,中学“职评”中的复杂情形,本来就不在于确定何种鉴定标准,一切的问题都根源于“职评”本身就是计划经济、僵化体制下的产物,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不会也不…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试卷讲评课中的“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卷评讲课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它主要由“评”和“讲”两部分构成的.其中,“评”是讲评课的核心.“评”的程度如何,“评”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目前的试卷评讲课上常常只是教师一味地“讲”,缺乏“评”.偶尔的一些“评”,大多也是一些训斥与责备.这样,不但不能实现评讲课的目的,而且还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抑制学生的发展.在此,本文专门对评讲课的“评”作一些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