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音乐之声》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教师形象。《美丽人生》中的男主人公基多是一个乐观、幽默的父亲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玛利亚和基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但他们有两个相同之处,即他们的性格都开朗、乐观;并都采用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具有魅力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寓教育于快乐的游戏之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3.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40年代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本文比较了这两部作品在人物描写艺术上的特点,旨在说明文学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文章认为,这两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即体现了两位作家共同追求的时代性、社会性,又体现着他们不同的审美个性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4.
丁鼎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71-73
金圣叹“以文律曲”批评《西厢记》,使得《金批西厢》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其批本目的就是“教天下以慎诸因缘也”和“教天下以立言之体”,就《金批西厢》和《王西厢》的异同,来看金圣叹戏曲理论中的“立言之体”,尤其是偏重于分析《借厢》一出的人物形象,从而去体验金批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与金圣叹“立言之体”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5.
《论语》半月刊的常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半月刊是论语派的主要阵地,在20世纪30年代备受瞩目。其办刊规律主要表现在“常”与“变”两个方面。“常”是指它有着自身一以贯之的精神;“变”是指在不同的编辑手中,它又有着不同的精神。办刊者提倡中间道路,提倡幽默,但随着编辑和时代的变化,《论语》半月刊有时消极,有时积极。正是由于这些“常”与“变”使得《论语》半月刊风行一时。  相似文献   

6.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刘先军 《湖南教育》2002,(17):37-37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现就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赏析一二。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相似文献   

8.
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和果戈里《外套》中的亚卡基,是世界学史上两个不配的学形象。本就其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求两学巨匠用“含泪的笑”的讽刺手法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艺术震撼力。正如马克思曾经预言的即样:“如果全民族感到了羞耻即它就会像一头准备向前扑去而往后退缩的狮子。”也正是本要研究这两个异国异族的艺术形象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11.
尼采的“酒神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致力于在悲剧的现实世界中发掘出备受压抑的允诺自由和幸福的潜力。中国魏晋时期的士子丈人虽与尼采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环境中,却对于生命和存在有着相似的见解,他们都清醒地看到了生命此在的永恒悲剧性,却又积极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并都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之美的培养,希望在审美化的生存方式中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古今中外文艺创作者和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如下两种观点最有价值:一种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是不平则鸣,一种认为文学就是白日梦。关于这两种观点,文艺理论家们已经分析评论得够多了,但过去主要谈的是两者之异,实际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那就是:两者都认为文学是起源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3.
协同副词"一起"、"一齐"语义选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副词“一起”、“一齐”是一对意义相近极易混淆的词,不过协同副词“一起”、“一齐”在语义选择上,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在单数复数、有指定指方面,“一起”、“一齐”都要求所指NP是复数,必须定指;在个体整体、时点时段方面“一起”倾向表整体,可以与表时点时段的时间词连用,而“一齐”倾向表个体,只能与表时点的时间词连用。  相似文献   

14.
复仇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学、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方表现复仇主题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复仇故事,但二者在复仇动因、复仇者心理及性格等方面所表现的复仇主题存在很多差异,二者在复仇主题方面的差异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文坛"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纵情参与了"爵士时代"的酒食征逐,也完全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但在沉湎于其中的同时,又能冷眼旁观,体味灯火阑珊,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美国梦"幻灭的悲哀.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爵士时代"的一曲挽歌.菲茨杰拉德同其著作中的人物一样,既是"参与者"又是"局外人".  相似文献   

16.
尤金·奥尼尔后期作品显示其已经超越时代权力话语所规定的阶级意义。他解构阶级而使用阶层身份叙事:阶层是话语与社会实践的构建,与先在的本质和本体无关。充当文化意义的能动者,奥尼尔具有由社会所决定的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迭冰的人来了》(1939)描述酒吧里醉生梦死的人曾拥有不同的社会财富、享受不同的社会地位,或者说,他们属于不同的“阶级”;如今,他们失去昔日的辉煌,沦落到贫困、无助、茫然的境地,共有的文化价值观—相信明天会不同—让他们持有新的主体立场,形成新“阶层”。  相似文献   

17.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8.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9.
新记《大公报》:从“文人论政”到“新闻专业主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学者们多将新记《大公报》视为“文人办报”的典型,将其性质概括为“文人论政”。“文人论政”传统确实对新记《大公报》有深远影响,但作为一份现代报纸,它的性质已经超越了文人论政这个话语体系,迈进到现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范畴。从新记《大公报》的从业者角色定位和报纸功能定位两个方面来看新记《大公报》人论政而不参政,不与实际政治发生分外联系,不是启蒙者或政治家,而是职业报人;新记《大公报》奉行经济独立、政治自主的原则,以新闻为本位,言论公正,意见多元,其功能定位为独立的公共舆论机关。这正是今天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和鲁迅在各自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地探讨着个体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硬汉子”和“软汉子”是以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着的两类人的人格象征,他们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海明威热情讴歌了桑提亚格式的生活的强者,而鲁迅则痛惜地否定了涓生式的生活的懦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