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基于共生理论的产学合作教育联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叔钧 《高教探索》2012,(2):144-146
产学合作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需要产学双方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盟合作关系。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产学合作教育联盟的形成机制,从共生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产学合作教育联盟的共生关系,为高校产学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共赢共生、融通自为”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机制理论和学校多年的实践,围绕建立协同共赢、长效稳定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通过产学对接确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之间不断强化"共建共享、权责对等"的一体化工程教育环境建设,深入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了"共赢共生、融通自为"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从实践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产学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产学合作过程的整体分析框架,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揭示了台湾地区技职院校产学合作过程中共生动力、共生路径和共生演化机制。研究发现:产学合作的动力来源于环境压力与院校知识基础的共同作用,产学合作共生路径需要经历“语义边界跨越”和“务实边界跨越”阶段,育成机制通过弥补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缺口”来“促发”产学合作,淘汰机制通过政、产、学三方互动将不适应环境的制度予以淘汰。研究结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但目前校企产学合作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高职院校和生产企业应树立产学合作的共同教育价值观,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有效途径,改革和创新产学合作模式.建立健全产学合作机制,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措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冯渊 《教育与职业》2007,(29):16-17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必须以"校企双赢"为宗旨,通过校企共享师资队伍、稳定的校企合作项目和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等,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建立长效、可持续发展的产学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高职产学合作绩效的涵义入手,论述了高职高绩效产学合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宁波高职院校高绩效产学合作的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指出:只有构建起高职教育产与学双方绩效藕合机制才是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绩效优良是以产学双方双赢互动为基础的;双赢既是产学合作的切入点,又是产学合作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郭石明 《江苏高教》1995,(2):19-21,86
产学合作教育机制的运行浙江工学院郭石明产学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这只是为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提供了基本条件。深入研讨产学合作教育彼此机制以及机制与运行机制的关系,才能实现产学合作教育运行的畅达、有序、高效。一、结构合理产学合作教育机制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职产学合作中的动力因素,以及分析了高职产学合作动力机制乏力的原因,提出了建立政府的保障机制、建立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建立就业用人机制等动力机制,指出了双赢既是产学合作的切入点,也是产学合作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产学合作作为沟通高校与企业间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对当前校企产学合作的障碍进行了分析,以反思我国产学合作的现状,提出进一步创新产学合作机制的可行性建议,为校企间产学合作健康发展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产学合作长效机制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学合作由合作目标、合作主体、合作客体、合作职能与方法、合作环境五大基本要素所构成。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体现了合作要素的有机组合和共同作用,使要素及要素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它包括产学合作的战略导向机制、利益驱动机制、组织保障机制、项目牵引机制、政府协调推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产学合作长效机制的建构,需要产学合作正式教育制度、非正式教育制度及其实施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共生理论的闽西旅游合作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将共生理论运用到闽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合作机制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共生理论,通过构建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将闽西打造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实现旅游区域间的共生共赢。  相似文献   

12.
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途径。构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动力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各方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是把产学合作培养人才落到实处的关键。我们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各方动机入手,剖析当前各方参与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推动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各方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机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专业集群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形势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它作为专业间本质上的“异质同存”关系,与共生理论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共生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受到内部共生专业,以及专业间的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机制等因素制约。基于共生理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建设非对称互惠条件下点共生、偏利条件下间歇共生、对称互惠条件下一体化共生三种模式的专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共生机制要注重专业的差异发展、三重定标、分类建设、协同育人、打造特色,而因校制宜优化专业共生环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引入共生理论,尝试对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性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冲突状况及其共生条件;其次,提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目标模式是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最后,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利益保障四方面来构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试析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院校推行产学合作,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改变这一现象,需创新政府主导的产学教育框架和机制;建设职教集团的合作载体;建构产学结合的育人价值观。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创建中介机制,推进联盟体制建设;构筑专业群平台,促进职教集团各项建设;建立校企经费核算机制,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向区域优势产业,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16.
台湾加入WTO之后,教育市场的竞争会变得较为激烈,惟有积极突围创造竞争优势,才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永续发展之道。高等技职教育一向是产业技术知识的主要创造和累积,从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的政策考量角度,如何促进技专校院和企业界的产学合作即为相当重要的课题。本旨在探讨台湾加入WTO之后高等技职教育实施产学合作的因应策略,以供政府主管机关、企业与技专校院进行产学合作规划之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蘋  陈时见 《教育科学》2020,36(2):76-8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变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并呈现出新的方向。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由“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情感共同体”“校企文化共同体”和“校企责任共同体”组成,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最高形态,具有共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互补性等特征。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需要构筑义利统一的发展共识,需要构建情理交融的共生合作机制,需要共建开放包容的合作文化,需要落实互融共生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当前河北高职院校与企业间产学研结合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指出校企之间产学研结合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创新集群的角度对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实现途径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Symbiosis is a biolog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two dissimilar organisms coexist for mutual subsistence.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can be employed to foster mutual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he idea of symbiotic learning is explored.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is interpreted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which is primarily derived from ecological philosophies such as Gestalt thinking, philosophy of coevolution, Chinese ecological wisdom from Buddhism and Daoism, and Kurokawa’s idea of the philosophy of symbiosis. These philosophies are essential for considering symbiotic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symbiotic learning are discussed.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effect of symbiosis, demands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nd scope of symbiotic learning. Moreover,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types of symbiotic learning in Chinese classics, including Xue Ji, Confucius’ Analects, and Zhuangzi. Finally, through the idea conveyed in Zhuangzi, I argue that a supreme symbiotic interaction is not maintained in purpose-built conduct but is bridged by forgetting in the mi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