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晋江草庵是国内著名的摩尼教遗址。近年来,通过在草庵及其周围一带进行田野调查,发现苏内村境主宫的摩尼教神灵,摩尼教宗教活动至今仍活跃于民间。草庵摩尼教在明代几经打击而日渐衰微,但并未消亡,它只是变成民间信仰中的一个别具色彩的支派。由此可见,关于摩尼教消亡的时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元末肇建于晋江华表山麓的草庵,原系华化摩尼教——明教的庙宇,迄今仍完整保存当年该教信徒所崇奉的摩尼佛石雕像,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该庙宇与雕像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为中国学者所发现并确认,国际学术界也早已认同。1991年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到草庵考察,尔后,草庵便被宣传成该考察团之大发现。本文还原晋江摩尼教草庵发现的历史真相,认为这一宝贵历史遗迹的发现认定,应归功于中国诸前辈学者,尤其是泉州学者吴文良先生。  相似文献   

3.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包括形成期、发展期、鼎盛期、没落期、转变期,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振兴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应重视和加强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加快发展海丝旅游和创意产业,建立健全经贸文化联动发展机制,培育和打响“海丝”品牌.  相似文献   

4.
摩尼教从西方传入中国,盛唐时期在国内曾有过较大的影响,唐武宗时被禁止,遭受到严重的打击,故转移到当时比较偏远的福建,改名明教,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活动。通过对晋江、霞浦新近发现的一批有关明教的文献记录、文物古迹及民间传承的宗教活动和科仪文书互相对照、分析,可以较清晰地看到摩尼教(明教)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活动轨迹———自呼禄法师"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之后,西来的摩尼教改名为明教,着意吸收佛教及道教的文化元素,在民间发展甚盛。晋江、霞浦两地都建有明教寺庵,广结徒众,在社会上颇有影响。明代而后,晋江明教几经遭受官府打击,由在草庵公开活动转为隐秘于民间,后有佛教徒进驻草庵,使晋江明教带有更多佛教的色采。霞浦山海交错,汉畲杂居,官府的管理似较宽松,当地明教徒转身成为替人超度禳灾的法士,保留下明教坛堂及诸多科仪文书,具有更多道教的色彩。两地明教的发展方向虽有不同,却殊途同归,即由外来宗教衍变成民间信仰中的一个别具色彩的支派,融汇于中国的民间宗教之中。  相似文献   

5.
从泉州华侨看泉州港在海上丝路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分析泉州侨乡族谱中的华侨史料,即泉州华侨宋代出国安南、南宋至元代前往海外贸易、明代以后为侨居地的开发和建设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进行中外化交流等情况,说明泉州华侨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泉州港是泉州华侨出国的一个主要港口,因而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遗存至今的大大小小古塔反映了泉州历史上佛教的兴盛,蕴涵着民俗,积淀着文化,既是古代泉州雕刻艺术的载体,又是泉州历史上海外贸易发达与闽台交往频繁的见证。本文通过对泉州现存的主要古塔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主要功用、民俗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以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老君岩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原名羽仙岩,因雕有老君坐姿石像而有今名。老君造像何人倡雕于何年代?至今还是谜。今年3月13日,文史工作者与清源山风景区管委会有关人士,根据村民提供的新线索,前往南安水头朴里村寻找答案。村中长者称,曾有族谱记载,老君岩为他们的祖上惠卿公所倡雕。吕氏后裔吕荣哲老先生等人介绍,村中这本族谱,是清末有名的一位秀才吴良亨所整理的,其中有关于吕惠卿在泉州史迹的记载,明确写道,惠卿公倡造清源山老君岩。据介绍,1962年,族谱被文化馆的一位负责人借走,1966年族谱不幸被焚毁。吕惠卿倡雕老君岩只能…  相似文献   

8.
池田草庵(1813-1878)是日本阳明学派的晚期代表人物,幼年学佛,经由古文辞学契入儒学,以阳明学为宗,以刘宗周“慎独”为工夫,融会朱子学之经学,最终归本张栻的“敬”学,实现本体与工夫的圆融,体现出幕末阳明学者兼容并蓄、重视实用的学术综合性。草庵接续并发展了大塩中斋“读书便是致良知”的论断,提倡以四书、六经作为入学的门径,以修身作为治学的要津,既补救了朱子后学陷于支离的弊病,也发展了阳明学的良知论。最后,草庵提出“以身体之”的经学方法,强调以阳明学指导经学,纠正幕末经学陷于繁琐的考证风气,为幕末日本革新知识体系提供了思路,回应了幕末日本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9.
虽然西洋歌剧在文化嬗变的五四时期,便翻卷着美声的千堆雪漫上神州海岸,以其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动听,高山仰止的磅礴气势,摄取了音乐东方人的魂魄,但泉州歌剧却要待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文工团咚咚的腰鼓打进泉州城以后才开始烂漫。从她回响在泉州文艺舞台的那一天起,泉州歌剧就立足侨乡,颠簸前行,智慧求索歌剧的泉州化,终于化就气韵动人的"台湾舞女",结出飘散着侨乡馥郁的"素馨花",与泉州历史和当代不同时段的社会、文化变迁形成彼此借重、相互托举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开闽三王祠,地处泉州承天寺西畔(今泉州南俊路71号),始建于五代末。因泉州刺史王延彬献地千顷于承天寺,僧人仰德,廷祠祀奉,又称“檀樾王公祠”。初建于寺法堂之东,后毁于兵燹,明万历间重建于此。岁月沧桑,风侵雨蚀,历朝均有修缮。千百年来,海内外王氏裔孙奉为寻根谒祖之宗祠。1999年眷,王氏宗亲捐资逾百万元重建。  相似文献   

11.
金庸笔下的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是武侠小说中描写武当的经典文本,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其中武当山、武当武术、武当道士等艺术形象,小说字里行间浸润了"道"之神韵,体现了武当文化的精魂.它们作为一种"能指",旨在表达了对"所指"--诗性精神的高扬,和对道家传统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李悦 《华章》2011,(11)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创造了我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对于他的作品以及他所刻画出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为广大读者所传颂,在社会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些被他所描述出来的生动人物都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侠义精神的想象.金庸先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与现代文学小说有着共同之处,甚至更胜人一筹.  相似文献   

13.
14.
泉州城位于清源山之南,晋江人海处,依山傍水.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风景秀丽,山海富饶.古人依据风水学原理建城,不断发展完善,使之藏风聚气,趋吉避凶,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但其厚重的历史属性有时候也会令游客却步,各地应当因应年轻人对“美、趣、潮”的心理需求,将历史文化遗产“年轻化”,以“轻阅读”的方式吸引游客。具体而言,历史文化遗产的“年轻化”可以通过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两方面达成:在传播内容上,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异质文化”及穿越时空的“共同情感”;在传播方式上,致力于文化遗产的视觉化呈现、异质内容的场景化体验及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章对“泉州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并从宏观方面与操作方面提出推进泉州与闽南历史化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姚风华 《文教资料》2008,(34):128-130
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乡土历史教学,不仅可以达到乡土历史教育和宣传的目的,而且会活化教材,加深学生时所学学科教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本文以泉州乡土历史为例,阐述了乡土历史的学科渗透教学的可行性和其具体要求.实例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之一.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短缺、人才技术缺乏等现实问题,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泉州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引导企业“整体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泉州文学处在海洋文化大的背景下。从作家分布及梯队构成看,分成域外域内,市区县区,老中青等不同的作家群体。从作品文体及呈现的主要特征看,散文为前导,诗歌戏剧为中锋,而呈上升趋势的小说殿后。通过对泉州作家作品的现状分析,大致描述泉州当代文坛的某些特点与基本走向,并找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当前,“大泉州”理念正逐步形成,文学,作为一项艰巨而长远的文化工程,我们就应克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努力奋进,做到与迅猛发展的经济文化双翼齐飞。  相似文献   

20.
泉州学80年     
泉州学的发端不迟于1926年,至今已有80年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们开了泉州学研究风气之先。吴堃先生是泉州学主要奠基者之一,吴文良先生和庄为玑先生是泉州学研究的代表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泉州学研究崛起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泉州学研究所的成立,对泉州学研究的深入及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