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忆鲁迅先生在写《文艺与革命》等两篇杂文的时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三闲集》中的《文艺与革命》一文,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四日鲁迅写给冬芬的一封复信。“冬芬”,即董秋芳,浙江省绍兴县人,是鲁迅当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解放后曾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一九七二年因年  相似文献   

2.
许学刚 《教育史研究》2010,(1):26-27,33
晚明教育家刘宗周开创蕺山学派,建立了以“慎独”为宗旨的儒学思想体系。越中“慎独”之风从蕺山书院而进学堂,经百年传承,逐渐成为绍兴师范学校养成学生人格理想的宗旨。从鲁迅先生担任山会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开始,到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教育家董秋芳,再到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文理学院历任校长皆提倡“慎独”。其中,被誉为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两次来校演讲,均以“慎独”切入,并融入现代师范教育的办学理念,对绍兴师范“慎独”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培育大学精神,应当倡导“慎独”精神,并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偶读季羡林先生的《我的求学之路》,其中有一篇《董秋芳先生》,记载了季羡林先生谈有关作的一些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小说中广泛运用了众多的色彩语码,其中“红”所占比例为17.34%,仅次于“白”和“黑”,是鲁迅十分重视的色彩语码之一。鲁迅对“红”这~色彩语码的隐喻认知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极具个性的精神观念。“红”经由鲁迅的隐喻化认知,其主要隐喻内涵为:中国国民的精神病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原始生命。但是,鲁迅对小说中“红”所隐喻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并不认同。从整体来看,鲁迅对“红”的隐喻认知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更为契合,体现了鲁迅独特的隐喻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2010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2009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笔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九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是谁、鲁迅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地域文化、鲁迅与张爱玲比较等。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神话     
本文从鲁迅与神话的角度,简单叙述鲁迅先生对神话的起源,演化、分期、分类等中国神话的特点以及《山海经》的性质等许多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重大问题的独到见解。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神话对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用神话典故;创造神话意象;以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神话对鲁迅塑造人物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11.
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鲁迅与陶行知对当时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陶行知在鲁迅去世之后,致力于《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学习和纪念鲁迅,遵从鲁迅的革命指示,继续为中国的民主斗争事业而奋斗。可以说,鲁迅是陶行知后期革命事业的导师。  相似文献   

12.
“左联”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联”的成立和取得的成绩都是与鲁迅分不开的,鲁迅以“左联”为阵营,“左联”则以鲁迅为主将。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不仅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团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还共同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铸剑》创作于20年代中后期,取材于中国古代“三王冢”的历史传说故事。鲁迅严肃地考察中国历史与现实,他从这个充满血腥的历史传奇中发现了一种充满勇敢决绝的牺牲色彩的斗争精神,它与鲁迅自青年时代起就努力倡导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十分吻合。小说凝聚了鲁迅该时期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精神和实质的精确把握。宴之敖者是鲁迅所理解的战士、革命者形象,是鲁迅自我意象的象征。作品包含着鲁迅对革命斗争经验与革命者命运的深刻、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1世纪初的八年中,这一研究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新趋势:1.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重大深入;2.鲁迅与中国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3.鲁迅与中国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新的视角;4.鲁迅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得到了系统的全面梳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著作或论文引领着这些趋势的潮流,展示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鲁迅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体系中是最为完备的部分。王瑶作为一个文学史家,坚持使用"史"的观点来研究鲁迅。本文以王瑶研究鲁迅的论文为出发点,概括了王瑶研究鲁迅的两个方面:鲁迅与中外文化的关系和学者鲁迅,并结合王瑶自身的人生经历充分挖掘了王瑶研究鲁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鲁迅与地理学的关系着手,回顾了青年时代鲁迅的学习历程及时代背景,总结出鲁迅对中国地理学的三大重要贡献:翻译了大量的国外地理科学作品;进行地理科普的创作;撰写地理学论著《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随后对鲁迅的地质佚文进行了说明和评价,最后对鲁迅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给予评定。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金庸作品呈现的精神世界在实质上是共通的。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对中国旧世界宣战的“战斗檄文”,而金庸作品的精神实质是构建精神家园。人的美好精神的启蒙,正是鲁迅与金庸作品精神实质上的殊途同归。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充满了对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他们对国民性的探讨都深入国民灵魂深处。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起到了完善中国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历程,他所主办的《译文》杂志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郑意长著《鲁迅〈译文〉时期翻译思想研究》一书,以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为视角,对鲁迅《译文》时期的翻译意图、译本文体及译者主体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是对鲁迅在特定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思想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巩固了鲁迅在中国翻译思想领域应有的重要地位及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翻译理论与世界翻译理论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20.
2014年鲁迅生平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在日本、北京、广东、上海等阶段。代表性观点主要有:杨荫榆治校并无严重过失,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应该为她恢复名誉。鲁迅对自我历史的遮蔽和重叙,让我们看到了回忆的建构性和历史的话语本质。作为广东青年的"这一个",廖立峨与鲁迅的交往不但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广州情结,而且反证了鲁迅进化论的复杂性和延续性。鲁迅不赞成施蜇存向青年推荐古书,其目的不是"抛弃中华文化,模仿苏俄文化"。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婚姻关系完全符合"自然法"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