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用注射器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利用医用注射器可以做很多物理实验,现介绍几个,请同学们做一做。1.演示连通器原理的实验。取两只注射器并将活塞拔掉,用一根塑料管将它们的小孔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一个连通器。再在里面装入水或其它液体,让其中一只注射器固定不动,将另一只注射器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会看到两注射器内的液面始终在同一水平面上。2.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图1所示,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顶端,用橡皮帽把它的小孔堵住,在活塞下端吊挂钩码。由于针筒的活塞受大气压强的作用,因而钩码不掉下来。该…  相似文献   

2.
塑料瓶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孝感市书院中学左宪生(432100)我校物理实验器材老化、缺乏,在不能及时配备的情况下,我们利用塑料瓶的特点,解决了实验中的许多困难。一、用塑料瓶代替帕斯卡球的活塞:市场上难买到的帕斯卡球活塞,我OJ利用与该活塞直径相同的塑料...  相似文献   

3.
巧用输液器     
1、做连通器将输液器两端针剪去,把输液器浸入红水中,挤压吸进水,提起两端,红水在输液器内,两端水位相平,改变两端高度,红水在输液器内上升、下降,最终两端水位总保持相平。2、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将输液器内吸进红水,关闭调节器。(如图)把输液器的塑料瓶用热毛巾焐住(或放入热水杯中),发现红水柱上升,去掉热毛巾(或热水),把塑料瓶放入冷水中,红水柱会慢慢下降。实验说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气体热胀冷缩实验把输液器的塑料管内吸进一段红水柱,关闭调节器(如图)。塑料瓶调节器用手焐(或热毛巾焐)输液器的塑料瓶,红水柱向外移动,松开手(或热…  相似文献   

4.
在将来,当你拿着一个塑料瓶痛饮时,你或许做梦也没有想到你手中的塑料瓶是由粪便做成的。不过,你也不用大倒胃口,因为塑料瓶显然不是直接用粪便做成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活中被遗弃的各式各样的废塑料瓶到处都能找到。收集并挑选合适的塑料瓶进行简单加工可制成反应器,在做化学实验时,既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又安全可靠、清洁环保。现选取笔者用塑料瓶改进的一些化学实验,供同行参考。一、选材与制作选取两个大小相近的无色透明塑料瓶,分别截取塑料瓶的上下两部分,配上橡胶塞等,组成图1所示  相似文献   

6.
用气体定律实验器(高中物理第一册263页图7所示装置)来验证玻意耳—马略特定律,为了减少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实验时,要用弹簧秤钩住框架上的钩竖直向上拉,使活塞受到的力通过其轴线。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真正的“竖直”。在用手钩住弹簧秤上端的圆环向上拉时,手难免要前后、左右、上下的摆动,致使弹簧秤的指针上下移动。因为对弹簧秤的示数和注射器外壁上的刻度值只能是一个一个地观察,所以,每拉到一定高度时弹簧秤的读数和空气柱长度的读数很难做到是一组对应值。  相似文献   

7.
1 在做《毛细现象》一课的实验时,我让两位同学把粗棉线牵着,另一学生用夹子夹住常见材料挂在棉线上,所有材料的下端一起浸入装满水的水槽中,由于棉线上下晃动不能稳定,材料一会儿离开水面,一会儿掉进水槽中,影响了实验效果。分析第一次实验的不足,我第二次教学时改用铁丝做成支架跨过水槽,再让两个学生握住支架两脚,一学生用夹子夹住材料往支架上挂,支架仍会左右摆动不能稳定,一不小心,铁夹和材料都掉入水槽中,水不仅溅到实验桌上,而且实验的材料全都湿了,学生不能清楚地观察到水会沿着哪些材料上升。  相似文献   

8.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第一组的学生,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事实上,在今天的小学课堂上,教师仍然会不时地下达诸如“表…  相似文献   

9.
罗铃 《中学理科》2007,(5):64-64
2001年广东、河南高考22题:一个圆柱形的竖直的井里存有一定量的水,井的侧面和底部是密闭的,在井中固定地插着一根两端开口的薄壁圆管,管和井共轴,管下端未触及井底,在圆管内有一不漏气的活塞,它可沿圆管上下滑动.开始时,管内外水面相齐,且活塞恰好接触水面,如图1所示.现用卷扬机通过绳子对活塞施加一个向上的力F,使活塞缓慢向上移动,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08页“研究液体的压强和深度的关系”的学生分组实验,玻璃管装入细沙后不容易竖直浮在水面(须练习几次才能掌握好放沙量),稍不慎玻璃管还会翻落水中。为此,我们将实验改进如下。用塑料瓶(装药片的,直径约1.8厘米)代替玻璃管,用一分硬币代替细沙。用一个纸片画好刻度,卷成卷装入瓶内,使其贴紧瓶的内表面,从外面可以看清刻度。(使零刻度与瓶底对齐)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和三角板量出塑料瓶外径,算出底面积。用天平分别测量塑料瓶质量和14枚一分硬币的质量,算出一枚硬币的质量,进而算出其重量。  相似文献   

11.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如按书中实验操作方法,会发现蜡烛移动时很难保持竖直状态,而且容易倾倒,影响效果。而我们改用光具座做这个实验时,操作就会很简单,完全可以做学生实验。操作是这样的:如图(系数码相机所照),选取一块比蜡烛略高的薄玻璃板(用厚玻璃板做时会出现两个不重合的像)。  相似文献   

12.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笫一组的学生,每傲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炊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第一组的学生,每做对一题奖1美元,而对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对做错都不给予奖励。结果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结果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专家的结论是:“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在今天的小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仍然会不时地下达…  相似文献   

14.
自然教材第九册《反冲》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反冲现象,建立初步的“反冲”概念,了解反冲的应用。如何增强实验,使现象更加明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材中所列的水和气体的两个实验都有待进一步改进。教材中的实验1要求在一个高塑料瓶下部用粗锥子沿着一个方向,斜着钻6个洞,使6个洞之间的距离及到瓶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然后用四根线吊挂在支架上。这样做,可能导致现象不够明显或失败。原因一是塑料瓶壁较薄,洞难以斜扎;二是6个洞成对称,如果洞又扎得不够斜,会产生力的抵消作用,使瓶居中不转;三是用4根线吊挂,即使起初旋转,但到一…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中一些小药瓶(如青霉素瓶等)随处可见,只要科学老师做个有心人,小药瓶也可以在科学课实验中派上大用场。 将小药瓶的橡胶塞取下,用钉子钻一个小孔,插入一根去掉笔尖的圆珠笔芯或细塑料管,把细塑料管在火焰上烘一烘,弯成需要的角度,这样一个带塞子和导管的微型烧瓶就做成了。小药瓶还可当作微型试管、集气瓶、标本瓶、培养皿等,用来完成各种实验。  相似文献   

16.
当你走进广州市东方红幼儿园时,便会感到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童趣的儿童乐园之中。那一排排用废旧汽车轮胎做成的秋千特别引人注目,孩子坐在上面既舒服又安全。那一个个漂亮的汽车轮胎小溜车,更是孩子们的宠物。你看,孩子们坐在小溜车里,你推我拉玩得多么开心。树荫下挂着一排排用塑料包扎绳做成的彩球,供孩子随时拍跳游戏。还有那一个个用铁丝、塑料管做成的大小圆  相似文献   

17.
教材中有些实验,对学生而言,虽然看起柬并不难,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此时,把怎样才能做好实验作为学生的探究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反冲》一课中让学生自带装过饮料的塑料瓶,扎孔让瓶下部流出几股水流,使瓶会转动的实验,许多学生须经几次的反复探究实验后,才能掌握用锥子怎样斜着钻孔的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声称,不要斜着钻孔也会做成功——原来他们用的瓶子不是圆形而是方形的瓶子,他们在四条边的相同一端各直钻一个孔,居然达  相似文献   

18.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1册)第29面[实验2-4]中存在下列3个问题:第一,塑料瓶的体积未确定,易产生两种不安全结果,一是引爆氢气时会产生较响的爆鸣声,甚至炸破塑料瓶;一是钠跟水反应产生的氢气体积超过塑料瓶体积的1/4时,会将橡皮塞顶出。假如一粒黄豆体积约0.25cm^3,那么,一块黄豆粒大的钠重约0.24g,跟水反应可生成氢气约117mL(标况下)。若用1.25L塑料瓶(如雪碧饮料瓶)和一块黄豆大的钠实验时,挤瘪其瓶体积的1/4,约为313mL,可被产生的氢气鼓起117mL,还剩下196mL将在去像皮塞时被吸入的空气鼓起,  相似文献   

19.
博士学位论文要以学术论文作牵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就是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创造知识。我20年来的做法是,博士学位论文以学术论文作为牵引。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一个想法去进行工作,那么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可完成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做实验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调研,研究理论问题时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并及时把研究结果整理出来,那么这样一篇有论点、有观点、有实验、有论证、有数据的学术论文也就完成了。一个学生,假如第一件工作能做成这样,完成了一个学术论文的全过程的完整训练,那对他的提高是非常大的。有的老师跟我说,他的博士生只能做学位论文,4年以后才发…  相似文献   

20.
迟恩武 《物理教师》2001,22(6):13-14
众所周知,用打气筒向自行车轮胎里打气,筒壁会发热;在一个装有活塞的玻璃圆筒中放入浸有乙醚的棉花,若使活塞急速下压,棉花就会燃烧起来.此类现象,用热力学第一定律不难解释,压缩过程近似绝热过程,外力通过活塞对筒内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分子热运动加剧,气体的温度升高.但对其微观过程,气体分子如何获得(或失去)能量问题,一直为很多学生困惑不解.本文对此提出解释和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