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热》一课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热,教材中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用一根细铁丝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然后用细铜丝、细铝丝做这个实验。(如图1)  相似文献   

2.
九义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自然第八册第 3课《电热》的教学必须以实验为手段 ,通过实验 ,让学生自己得出电流通过导体 ,导体会发热的结论。在教学中 ,我用一根细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过一会儿 ,摸一摸铁丝 ,手有什么感觉 ?试验时 ,我选用了直径约 1mm的细铁丝 ,依法进行装置 ,5min后摸了一下铁丝 ,毫无热感 ,10min后再摸手感依旧。于是我改用两节电池串联 ,再行试验 ,通电后仍是5min与 10min各摸一次 ,结果同前。再用 4节电池进行试验 ,同样以失败告终。我换用细铜丝做上面的实验 ,同样不具效果。为此 ,我作了如下的…  相似文献   

3.
1 制作方法:1.1 用两节电池作直流电源.1.2 两根细铜导线(带有包皮)从电源正负极出发,串接上发光二级管,注意正负极不能接反.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第二册上的“保险丝的作用”实验,缺点是学生无法看到电流过强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会使导线的绝缘皮烧坏,甚至引起火灾。 我们加以适当改进,在示教板上布线,电路如图。电路中的一般导线都是用胶质单股线,在A、B之间接一根较细的塑料线,电源用6伏稳压电源。开始时K_1  相似文献   

5.
一、还得自己想办法 这一课的实验是这样的:请学生分别用细铁丝、细铜丝和细铝丝的两端连接电池的两极,让电流通过金属丝,过一会儿,触摸金属丝,会感到发热。以此证明“电流通过导体会发热”,从而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热。 我给学生准备的金属丝是直径为0.1毫米的电热丝,直径为0.1毫米的铜丝。在课前实验中我发现通电2分钟后,触摸金属丝,手上没热感;串两节电池,结果一样。当电池串至四节,通电6分钟后,电热丝仅有微热  相似文献   

6.
通常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用细木条作引火物。这样操作往往由于木条燃烧时的耗氧量等因素不易把握 ,会使铁丝在氧气中难以引燃。如果用酒精引燃铁丝 ,不仅易燃 ,而且操作简便。具体操作是 ,先将一根纱窗细铁丝的一端绕成螺旋状 (见右图 ) ,将“螺旋”的前端用酒精浸润后 ,再将细铁丝上的酒精点燃 ,然后再将此细铁丝伸入到一端绕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氧气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的剧烈燃烧。用酒精作引火物 ,铁丝升温快 ,又因为铁丝上只沾有少量酒精 ,酒精燃烧时耗氧量少。这是本实验容易成功的主要原因。用酒精引燃铁丝…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科学"电热"的教学内容中,教材首先让学生用铁丝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组成1个短路电路(图1),然后让学生用手触摸连接的铁丝,体会有什么感受,由此让学生初步体验电热现象.再让学生用铜丝做同样的实验,体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得出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种由电流产生的热叫做电热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次试验,我把焰色反应都改用固态药品,这样既便于教师课堂演示,又适合学生实验,效果非常理想。1 仪器用品 (1)自制如附图所示的带螺旋状无锈细铁丝的细玻璃管(棒)一根(或几根),代替铂丝棒。  相似文献   

9.
1不宜随意对课本规定的实验内容拓宽加深在自然课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对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内容随意拓宽加深。如第十册“电热”一节,实验内容为用细铁丝、细铜丝分别通电,然后验证通电导体会发热。在这两个实验中,细铁丝、细铜丝都是导体,小学生对这个简单归纳还是能够接受的,实验设计是合乎教学要求的,有一教师在做完实验,得出导体通过电流会发热的结论后,又让学生继续下一步:看细铁丝、细铜丝哪个发热快,哪个更热,结果学生就问为什么?老师不得已讲开了电阻,很多学生都听不懂了。老师见下面没回应,就慌了,一节本来已…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使用的是浙教版的初中科学教科书,其中"电路"一节有一个学生动手小实验--电池短路.方法是:采用一节1号电池接一根细导线进行短路,然后用手摸电池和导线,看发热情况等.这个实验的缺点:一是电池发热难以感觉出来.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前,找一块石棉网并取下一二根细铁丝,或者找来钞窗的细铁丝两小段。实验时,用坩埚钳钳住一段带有油漆的细铁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当烧红时,立即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氧气瓶中,细铁丝就燃烧起来,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与用光亮的细铁丝做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一样。 用带有少量油漆的细铁丝代替光亮的细铁丝做实验所以容易成功,是由于铁丝表面上的  相似文献   

12.
1 制作方法 :1.1 用两节电池作直流电源。1.2 两根细铜导线 (带有包皮 )从电源正负极出发 ,串接上发光二级管 ,注意正负极不能接反。1.3 把两根线绕在一起 ,穿过细玻璃导管 ,固定住。1.4 最下端把正负极分工 ,这样简易装置便做成了 !(如图 1) 图 12 演示方法 :  演示实验时 ,先在小烧杯中分别装上适量的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磷酸溶液、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 ,然后一手拿着干电池 ,一手拿着玻璃导管分别插到小烧杯中 ,(如图 2 )观察二极管是否…  相似文献   

13.
氖泡的特点是:启辉电压低,一般只有70V 左右,启辉后电极间电压维持在60V 上;氖泡出现辉光所需要的电流很小,而且启辉时间和消电离时间极短.经试验,用氖泡作以下几个物理实验效果较好:一、实验时保险丝熔断的指示在学生实验交流电路时,往往由于短路而熔断保险丝.为使保险丝熔断后能及时显示出来,将一个氖泡和电阻接成  相似文献   

14.
一、实验预习I.物体的、叫做温度,测量物体温度用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的性质制成的。2.常用温度计的构造是:一根内径细且___的玻璃管,管的F端是一个___,其内注入___(或___、或___),管上标有___。3.摄氏温度是将___的温度规定为0℃,在___的温度规定为100℃。4.使用常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不能用来测量_的温度。(2)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3)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方可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___,视线应与温度计的_。(4)要轻___,不要当___用。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学会温度计的使用。2学会…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70页“自制温度计”内容的设计安排,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值得商榷。1对“自制温度计”的商榷“自制温度计”的制作过程是:在小瓶里装一些带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空气跑出来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自制温度计”内容的安排,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认识温度高低是可用仪器显示的,二是帮助学生弄清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相似文献   

16.
一、填空题1.我国民用电压是伏,动力电压是伏.安全电压不高于伏.2.一只标有“220V3A”的电度表,可以用在最大功率是瓦的家庭电路上.3.保险丝的作用是:当通过的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产生较多,使它的温度高于.保险丝熔断,自动,起到保险作用.4.照明电路的两根导线,一根接地,叫线,另一根线,为了辨别这两根线,常用来测试,用手接触它的尾瑞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不发光的是线,发光的是线.5.某同学家闭合开关后所有用电器均不工作,用测电笔接触各用电器接线点时,氖管都发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6.通过人体的电流达…  相似文献   

17.
保险丝串联在电路中使用,它是用电阻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等材料制成的.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保险丝的温度会迅速升高.如果电路中的电流超过保险丝的熔断电流,保险丝的温度升到熔点,就立即熔断,切断电路,避免发生因电路中电流过大而造成事故.必须注意,不能将铜丝、铁丝等金属丝代替保险丝使用.因为这些金属熔点高,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它们的温度虽升高但不会熔断,起不到保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保险丝的规格常用它的额定电流表示,所以选用保险丝时,一定要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略大于电路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例1原来室内的电灯都正常发光,当…  相似文献   

18.
实验失败后     
在教学小学自然第七册《太阳》一课时,我让学生做对比实验:透明物体遮挡下与不透明物体遮挡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不同。其中有一组学生测得:在阳光下,用深色纸板遮盖的温度计上的读数为42℃,用透明玻璃板遮盖的温度计上的读数为37℃。这几位学生怀疑了:背阴处的温度怎么比向阳处的温度高?现在已十月份了,向阳处的温度怎么还有37℃?学生们议论了一番,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我们的实验失败了。并向我汇报了实验结果。望着他们沮丧的脸,我拉着他们的手走向实验装置处,只见深色纸板下紧贴着一只温度计,透明玻璃板下也紧贴着另一…  相似文献   

19.
以往常因刺激器(生理实验多用仪)出现故障而影响实验。为了确保实验正常开出,可以自制刺激器,具体做法如下。根据刺激需要的强度,将几节1号电池串联起来,用稍硬一些的纸卷紧,使其正负极紧密接触。最后将纸的最外层的边缘用胶水贴紧,用两段导线(长度视需要而定)将其两端剥去其在P绝缘层约1厘米(视需要而定),将导线的金属丝一端用胶布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另一端在正极缠上一根大头针做刺激电极,将负极用小夹子夹在皮下做无关电极(见图1),这就构成了电流回路。在这次实验中可连接4~6节电池,其电压就达到阈上刺激,实验很…  相似文献   

20.
高二物理(甲种本)书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内容七“自制电池”一文,介绍的电池制法比较麻烦。笔者在组织学生课外实验活动时,用音乐集成块(以下简称音乐IC)和一压电陶瓷片装成一灵敏的电流检测装置,用自制电池产生的电流驱动音乐IC发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效果十分明显,制作也极为简单,焊上导线一装即成,且成本低,体积小。由于音乐IC耗电极微,灵敏度很高,实验证明,将锌片和铜片夹上吸满盐水的吸水纸构成电池产生的电流,同样可以驱动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