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十一章 大气压强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大气的压强”,介绍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测定。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讲述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计、标准大气压值、沸点随气压改变.第三节“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介绍利用大气压抽水的设备。第四节“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为选学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气压的变化,教材上侧重介绍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基本情况.其实.大气压变化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但也有规律可循.为了全面认识大气压的变化,应当了解大气压变化的原因.在引起大气压发生变化的众多因素当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大气密度和温度.它们的密切关系是:大气密度越大.大气压越大;大气温度越高,大气压也越大.首先,从空间结构上分析大气压的变化:在竖直方向上,离地面越高,大气密度和温度同时减小,所以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中在海拔2千米以内.每上升12米,大气压强大约减少1毫米汞柱,即13…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用教材《物理》(第二版)第一册中第11章第4节是“大气压强’,通过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大气压强是存在的,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掌握托里拆利实验、掌握1标准大气压强的值,掌握大气压强和高度及天气的简单关系、了解气压计的结构和原理,下边谈谈我对教好“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的看法,供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教材中用两个皮碗,模拟演示,虽能说明大气压存在,但不能形象地说明大气压强之大,难以让学生相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托里拆利实验是初中物理“大气压”教学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该实验不但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测出大气压的数值(出于水银有毒性的安全考虑,现在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多用学生观看录像来代替了)。然而,在历次的托里拆利实验演示(或看录像)之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实验不理解,主要是弄不清楚玻璃管中76 cm高水银柱的压强,为什么会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即便教师费尽口舌,从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变化的角度去分析,也仍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达到似懂非懂的地步。这很可能与大气压比较抽象有关,对于空气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大气压强我们又感觉不到,不像人在水中能感觉到水压强的存在。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讲,大气压强是非常抽象的。为此,笔者尝试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如同用水流作比来讲解电流、用水压作比来讲述电压一样-用液体内部的压强作比来讲解大气压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想“大气的压强”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 ,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 ,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 ,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知道压强以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 2 0 0 1年 3月第一版 )第一册第1 6 4面“大气压的变化”一节中 ,关于大气压随高度变化是这样叙述的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 ,空气越稀薄 ,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笔者认为这句话值得商榷 .教材中的表述除了说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减小之外 ,还表明了这样一种因果关系 :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小 ,原因是因为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 .如果把原话稍做修改 ,则因果关系更加明显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 ,因为空气越稀薄 ,所以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 .实际教学中 ,不少学生也都存在这样的认识 .那么 ,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大气压强的概念1.知道什么是大气和大气压强2明确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意义4.了解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及实例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掌握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及方法2掌握常用的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及无液气压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3.知道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4了解并记住气体压强的单位:帕斯卡、标准大气压三、大气压强的变化1.大气压随高度增大而减小2.大气压跟天气的变化有关3.知道沸点随气压变化4常识性的了解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四、…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中关于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论述有这样一段话: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一样,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以上对于大气压强随高度减小的原因并没有准确地说出.同学们都知道,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再加上有“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这句话,所以很多同学错误地认为: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强不同是由于空气密度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中很多有趣的现象是和大气的奥妙相联系的.初中学生已经懂得可以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並用上述实验原理制成的仪器——“福廷式水银气压计”来较精确地测定大气压强.但是,如果直接把“福廷式水银气压计”的读数作为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值,却又不十分精确;出于种种原因,还必须对它进行温度订正、高度重力订正和纬度重力订正.  相似文献   

11.
人类很早就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却比较晚.大气压强的大小,是1644年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的一个著名实验测定出来的.并发明了气压计,表明大气压可用水银柱的高度来量度.为纪念这一科学成果,将他做的实验命名为托里拆利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为;用一根长约1米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手指封住开口端,倒插在盛有水银的水银粮中.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就等于大气压强的大小.为什么玻璃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由于玻璃管原来装满水银,倒插入水很…  相似文献   

12.
只有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OC时的大气压强才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即等干工.0X10’帕.在其它地方或其它温度时大气压不一定都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因为大气压是会变化的,大气压的变化跟下列因素有关:一、大气压随高度而减小在同一个地方,大气压随高度不同而不同.大气压是由于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在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层越薄,密度越小,大气压强因而越小.根据测算:在距海平面Ic千米处的大气密度大约是地面大气密度的三分之一,在离海平面IO0千米处的大气密度则为地面的千分之七,而在距海平面1000千米处的大气密度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大气压强教学中程序的使用方法。“大气压强”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比较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掌握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笔者设计一套程序教学方案,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将大气压强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谈大气压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提出问题 一般初中教科书中对大气压强成因的解释是“大气受到重力,由于气体又会流动,所以会对浸没在大气中的物体产生压力,这个压力产生的压强就叫大气压强”。但是一般高中课本对气体压强的解释是:“容器中的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时不断碰撞器壁,对器壁施加压力,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于是有一部分爱思考的高中学生马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初中教材说大气压强是由重力产生的,而高中教材却说气体压强是由分子碰撞造成的,气体压强包含大气压强,按理说大气压强也应由分子碰撞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名词拾趣     
马德堡半球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你才有一鸣尺人的本领。抽水机没有大气压强,你将无用武之地!吸水扬程没有大气压,你将是个0。压水扬程没有大气压,你将是个(无穷大)。气压计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托里拆利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你才和76百米结下缘份;水银是你实验的器材,“76厘米”是你心血的结晶!船闸是拦河坝的产物,你的目的不为了“闸”船,而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给行船开辟一条通道。名词拾趣@王洋  相似文献   

16.
初二物理大气的压强一节,通过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跟760 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从而得出大气压的值约为1.01×105Pa.该实验的演示方法及原理,有以下几点难以为学生理解. 1.往托里拆利管灌注水银排尽管内空气后,倒插入水银槽中后,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部分学生不易接受. 2.管内水银柱高度因受当时大气压的影响,高度与760 mm有一定的差别,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的准确程度产生怀疑. 3.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支持着管内 760 mm高的水银柱,仅靠讲解、分析,似有让学生硬性接受之嫌疑. …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物理第一册,对大气压强概念的实验教学是通过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来演示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大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不易感知大气的存在,二是不少学生认为半球或皮碗很难分开是被“吸”住了,很难正确理解解释实验现象。我们利用自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装置进行教学,有效地克服了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制作方法:取两个集气瓶甲、乙,瓶口各附一带有双孔的橡胶塞,各孔中分别插入导管①②③④(如图1所示),其中①管在瓶内稍短些,下面…  相似文献   

18.
走出大气压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凤 《物理教师》2005,26(10):5-15,17
关于大气压强,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如是说:“大气受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而高中物理教材对“大气压”未见有详细确切的说明,因此对大气压的认识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误区,本文就常见的几个问题加以解释,以便走出误区,正确理解大气压的概念,更好地把握教材。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P130对大气压强的产生是这样描述的:“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由此段表述,在初中我们不难得出并强调“大气压是因为空气受重力而产生的”的结论.这时有的初中学生已经对大气压强与类似笔管内气体压强的区别和联系有了强烈的知识需求,但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大气具有重力且容易流动,故对浸在其中的物体要产生压强.大气压的变化是很复杂的,影响大气压变化的因素众多,它主要跟大气的密度、温度、湿度、高度、速度等五“度”有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大气的密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