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属》教学纪实(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第七册)执教者赵冬梅点评者滕家瑛师:在一年级时,我们学习过有关铜铁铝的知识。每组实验桌上都放有一些用铜铁铝制成的物体,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谁能说出你的实验桌上哪些物体是用铜制成的?哪些物体是用铁制成的?哪些物体是...  相似文献   

2.
我们这里的儿童特别喜爱玩砂子。他们经常用磁铁吸砂子中的铁,即铁砂,并能将铁砂放在纸上,隔着纸用磁铁吸住铁砂,带着铁砂在纸上运动。根据他们的这一兴趣爱好,我是这样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一册《磁铁游戏》教学设计的: 一、引入新课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在《铜、铁、铝》中学习的铜、铁、铝的特征,辨认桌子上的三根金属丝中哪根是铁做的?并说说是怎样辨认出来的?(眼看、手折)。 接着,教师作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很喜欢玩  相似文献   

3.
《金属》(“九义”教材第七册第4课)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学习了铜、铁、铝等金属个体后,指导学生对铜、铁、铝三种金属进观察、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一册第十课《铜铁铝》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为主的一堂课,也是中年级学生金属知识的奠基课。在这节课里,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铜、铁、铝的颜色、光泽、软硬等方面的特征,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上课开始,教师可依次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铜锣、铁丝、铝锅等物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教材第九册《热辐射》一课 ,是继“热传导”“热对流”之后 ,指导学生认识热现象的又一重要内容 ,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课本中的实验是让学生站在阳光下 ,左手戴用白纸做的手套 ,右手戴用同样厚的黑纸做的手套 ,来感知黑、白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热的多少有什么不同。要使这个实验效果明显 ,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太阳光 ;二是必须有一定的温度。这个实验是限制在一定条件下而进行的 ,如果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 ,实验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个问题 ,我在教学中多次进行研究 ,为了使每个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热辐射…  相似文献   

6.
《热传导》(第九册第十六课)主要指导学生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之一——热传导。了解热传导的特征是: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不同的物体传热的能力也不相同。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让他们初步理清实验设计的思路,学会简单的热传导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就是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民主的研讨中进行总结概括 ,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人教社小学自然第九册《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发现 :仅通过课本中的实验一 ,形成的感知不够丰富、表象不够清晰 ,很难让学生形成并牢固掌握这一概念 ,为此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组有层次的实验 ,以充分展示出热传导的本质。a .展示出热在“线”上传递。热沿着铁丝朝一个方向传递是热传导中最简单的形式 ,学生也最容易理解 ,所以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铁丝 ,为了加深影响 ,体现出层次 ,又把铁丝折成了几种不同的形状 (如图…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义务制教材自然第九册十六课《热传导》时,我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课本设计验证水、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即使在观察了课本上所设计的实验后,仍对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传热这些概念不甚理解,课本上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一)是将一根铁丝中间截断,把两截铁丝分别插入一个装有水  相似文献   

9.
《家教世界》2016,(5):53
实验方法:通过对照实验,研究铜丝、不锈钢丝和铝丝的导热情况。实验目的:用手拿住金属丝的一端,另一端放到火上烧,不一会儿,金属丝就会很烫,这是因为金属能够导热。那么,所有的金属导热都一样快吗?我做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那么铜、不锈钢、铝,谁导热更快,导热性能更好呢?我猜应该是铜。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第十六课《热传导》中的实验1,教材的原设计是:“把火柴的一端用蜡或凡士林照图依次粘在铁丝下。在铁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在指导学生做这些实验时,我发现学生用蜡往铁丝上粘火柴总是粘不好。往往是费了好大的劲粘上一根,在粘第二根时,铁丝一动,第一根火柴又掉了下  相似文献   

11.
新学期开始,第一节自然课我给学生讲了上课的要求后,就让同学们自己浏览全册自然书,看一看你对哪些知识最感兴趣,看了一会儿,李玉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书中有错误。”“哦,是吗?”我惊奇地问,“错误在哪儿?”“第六课《热传导》实验2中把铜丝、木筷等物体放入  相似文献   

12.
九义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自然第八册第 3课《电热》的教学必须以实验为手段 ,通过实验 ,让学生自己得出电流通过导体 ,导体会发热的结论。在教学中 ,我用一根细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过一会儿 ,摸一摸铁丝 ,手有什么感觉 ?试验时 ,我选用了直径约 1mm的细铁丝 ,依法进行装置 ,5min后摸了一下铁丝 ,毫无热感 ,10min后再摸手感依旧。于是我改用两节电池串联 ,再行试验 ,通电后仍是5min与 10min各摸一次 ,结果同前。再用 4节电池进行试验 ,同样以失败告终。我换用细铜丝做上面的实验 ,同样不具效果。为此 ,我作了如下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第九册《反冲现象》一课中,有水从瓶中喷出推动瓶子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这一实验。在其它学校听课时,我也看到有些老师做了这一实验,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对该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总结有些教师做该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因为选用了圆形的瓶子,并在瓶子的四周瓶壁上斜钻几个小孔。这样做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刊物《实验教学与仪器》中2006年第1期戴明老师的《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改进》和2009年第11期姚斌老师的《铜和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后,笔者在感叹其设计新颖的同时,又感觉其中略有瑕疵。如戴明老师的实验中,装置内残留的二氧化硫气体无法全部排出而最终导致污染;铜丝质软,如果在橡胶塞上直接插入不方便,并且上下抽动铜丝时会使橡胶塞与铜丝的接触处漏气。在姚斌老师的实验中,  相似文献   

15.
我发明的热辐射演示仪可以应用于小学《自然》课本第九册第17 课,是证明黑白物体吸收热的能力差异的演示实验教具.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社会》第五册和《自然》第十册对矿产资源是否是再生资源说法不同。《社会》第十四单元《我国的资源》一文说:“有些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在短时间内不能再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再生,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还可以再生。第九册《自然》中《火山》一课介绍火山喷发的利害时说:“火山作用也能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产。也就是说一些金属矿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生。第十册《自然》八课《矿产》(二)最后一段介绍矿产资源保护时说:“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地球…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凝结》一课中安排了一项“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这个试验的做法是:在两个装有等温热水的玻璃杯口上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冷热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  相似文献   

18.
《自然常识》四册十一课的物体导电、不导电实验,为便于教师演示,我将实验器材拼装在一块木板上(如图所示)。在教学时,教师先讲清电路,再将粗铜(或铝、铁)丝接触上面的导线(不通过铜片等),使灯泡发亮。然后移往铜(或铝、锌、铁)片下部,让学生见到灯泡也发亮,从而引出“导体”概念。用同样办  相似文献   

19.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小学自然教学》1997年第3期,拿来便迫不急待地读起来。 其中在《实验与制作》一栏中,我读到了山东王立贤老师的《我对〈热传导〉实验的探索》一文,引起了我对《热传导》实验的探索过程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材自然第七册《蒸发》一课 ,学生对于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蒸发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我们周围一些蒸发现象的本质却认识不清。例如 :书本要求解释刚从游泳池出来时 ,身上为什么感到冷嗖嗖的。上课时 ,学生硬是说水中与空气中温度不一样造成的 ,尽管老师反复强调 ,希望学生能说出是蒸发要吸收周围的热 ,蒸发有冷却作用造成的 ,就是得不到满意的答案。针对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 ,让学生亲自做 ,让他们在实验中既能感受到 ,又能用眼看到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实验一 :每个同学取一个棉球蘸点 95 %的酒精分别擦在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