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以旧引新,设置悬念 1.准备练习: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的只数比白蝴蝶多4只。花蝴蝶有几只?(口答) 2.出示例题: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花蝴蝶有几只? 师:这道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种新的应用题。同上面一道题有什么区别?有哪一个字不理解? 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知道准备题和例题的比较方法不一样。准备题是“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例题是“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教师着重指出:要学会这种应用题,必须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刚入学儿童的求知欲,使他们通过积极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就有必要精心设计难易适度、富有思考价值的启发性问题,并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何为课堂提问的时机呢?我通常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的关键处。如教“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于是,我先按教材的图示,将剪好的白蝴蝶和花蝴蝶贴在黑板上,然后问:“花蝴蝶每份的只数跟白蝴蝶的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看到花蝴蝶每份的只数跟白  相似文献   

3.
应用题的教学方法甚多,我把它们大致概括为以下八种方法。一、实物演示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它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直接看到数目的变化情况以及数量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加深记忆。如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第74页例7:“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花蝴蝶有几只?”可以借助教具做实物演示,建立“倍”的概念。白蝴蝶的1倍是多少,白蝴蝶的2倍是多少,白蝴蝶的3倍是多少。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理解倍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四册,第74页,例7。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学会解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1)3个2是多少?(2)8个3是多少?(3)6里面有几个2?(4)12里面有几个4二、导入新课: (一)讲准备题,建立倍的概念。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演示,学生观察。2、提问:老师在计数器上杆一次拨了几颗珠子,又是怎样在下杆拨的?(一次拔2颗珠子,下杆和上杆拨的同样多,也是2颗)师:下杆的珠子颗数和上杆同样多,我们就说下杆的珠子颗数是上杆的1倍(板书这句话)。小朋友们能记住吗?谁能重复一遍?  相似文献   

5.
一、目的要求: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使倍的概念跟小学生所熟悉的“几个几”联系起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二、教具与学具准备;计数器一件;小圆形,小正方形,小三角形各10个;纸白蝴蝶4只,花蝴蝶3只。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本在一些应用题后面加了适当的提示语(即我们常说的解题思路,在第四至十二册课本中有近五十处提示语)。按提示内容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直观提示。采用直观提示的方法,使学生感知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如第四册第74页例7,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求“2只的3倍,即3个2只是多少?”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倍”这个抽象概念,教材便结合白蝴蝶和花蝴蝶的实物图像,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把“倍”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几个几”联系起来。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又说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算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我在数学书上看到这样一道很有意思的题: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要用5颗算珠。你会用5颗算珠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相似文献   

8.
正试题再现:2013年12月4日,我国传统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后,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算盘上,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右图中的数就表示57。如果在算盘上用两颗算珠表示一个两位数,可以表示出()个不同的两位数;如果用两颗算珠表示一个五位数,可以表示出()个不同的五位数。此题为2014年1月我区某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的一道填空题,是压轴题,也是原创题。题目首次亮相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节“一位数乘两位数”中,安排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这类应用题,我认为应抓好三个关键问题。首先,要建立“倍”的概念。教师应有效地演示直观教具讲好准备题。先在计数器的上杆拨2颗珠子,然后在下杆也拨2颗珠  相似文献   

10.
张强  熊硕 《生物学教学》2004,29(1):57-57
在高中《生物》“遗传概率”的计算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道题 :“猫的毛色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一只黄色公猫和一只黄色母猫生下了一只白色小猫 ,若它们再生出三只小猫 ,表现为两黄一白的概率是多少 ?”就这道题的计算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复习资料上给出的解法有误 ,许多教师也未能正确掌握此题的解法 ,学生更是错误率极高 ,于是使做了两个小测试。第一次测试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 (学生人数为 12 0人 ,其中有 11名学生答案为2 7/ 6 4)测试结果正确率仅为 9.1% ;第二次测试对象为笔者所在城市部分高中教师 (…  相似文献   

11.
解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突破了学习难点。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的方法有多种,现归纳如下。1.根据实物演示编题例如:教师把6本练习本交给1个学生,把4本练习本交给另1个学生,然后启发学生编题。又如,在贴绒板上,先贴上5棵柳树,再贴上8棵杨树,要求学生编题。利用实物演示也能指导学生自编复合应用题。例如,教师给小光20本练习本,再叫起3个学生,然后对小光说:“给每个同学6本,剩下的留给你自己。”教师问大家: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  相似文献   

12.
某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大量的题目,要求学生看图填算式:□○□=□。其中第3题的画面是:4条鱼,头尾相接,两条画成一对。学生将第3题填成算式“2+2=4(条)”,板书在黑板上。对此,老师问:“这是谁填的?”学生陆文应声站了起来。师:陆文你再想想,这样填对不对?  相似文献   

13.
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要学生解答":一个分数,如果分子缩小到原来的1/4,分母扩大4倍再约简,得1/18,这个分数原来是多少?"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14.
案例1:在教学“2”的认识时,教学主题图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摆2根小棒,拿出2支铅笔,伸出2个手指,拍手2下……在教学“3”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并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有3位工人阿姨在装配电视机,每人装配1台,共3台。3位阿姨、3台电视机,它们的数量都是3……案例2: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到2在3的前面,3在2的后面,2添上1是3,3去掉1是2,一位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包含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次:拨算珠直观感受3和2的关系。教师出示计数器,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2个珠子,再拨1个珠子,学生观察教师的拨珠…  相似文献   

15.
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要学生解答:"一个分数,如果分子缩小到原来的1/4,分母扩大4倍再约简,得1/18,这个分数原来是多少?"教师的话音  相似文献   

16.
去年,听了无锡县实验小学吴萍上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课,颇有启发,她精心设计了建立、巩固、运崩概念三个阶段的练习,收效甚佳。1.建立概念阶段。为了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个概念,教师遵循教材准备题的路子,通过师生共同操作计数器,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练习。①师生操作:上杆拨上3颗珠,下杆拨上6颗珠(3颗、  相似文献   

17.
一、主题图不只是为了导入案例:“9以内的加法”。下图是《现代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图。该图围绕“我们去郊游”这一主题学习“认识加法”“认识减法”加法与减法”三部分内容。在主题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根据图示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初步了解了加法的含义。在学习“9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再一次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利用主题图的素材,进行开放式练习。生:苹果和梨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生:4 5=9。生:黄蝴蝶和白蝴蝶加起来一共有几只?生:7 5=12。生:荷叶上有几只青蛙?跳下水的有几只?一共有几只?生:4 3=7。在同伴举例的过程中,学生进…  相似文献   

18.
教学要求: 1.初步理解一个再多一个是两个,学习点数2以内的实物. 2.通过听觉感知2以内的数,并能找到2数量的物体. 教学准备: 贴绒教具小猫、小鸡各两只;碰铃一副;给每个幼儿备二只盘子,内放两朵塑料小花,一朵红色,一朵黄色。教学过程: 一、运用贴绒教具,学习2的数数. 教师:今天,有几位小客人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小朋友听听它们是谁?(学猫叫)妙呜……幼儿:小花猫来了. 教师:(出示一只小花猫贴在绒布上。)来了几只小花猫? 幼儿:一只小花猫.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 一、游戏引放,自主探究 拨珠游戏:你能用4颗算珠表示不同的三位数吗?最大的是多少?最小的又是多少?想一想,拨一拨. (学生拨珠“400”“103”) 师:同样用4颗算珠来拨一个三位数,一个那么大,一个这么小,它们到底相差多少?谁会列式?  相似文献   

20.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题目:“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是黑兔的3倍,一共养多少只兔?”4名学生板演,其中一学生的列式是:10×4=40(只)。教师问“4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因为白兔是黑兔的3倍,所以知道黑兔是1倍数,白兔是3倍数,那么白兔和黑兔的总只数就是4倍数”。多好的回答,可教师却说:我们应该、把过程写完整,因为题目里没有4,不能直接写成10×4,而应列为:10×(3+1)=40(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