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牡丹亭·闺塾>后称"春香闹学".著一"闹"字,极其恰切地道出了这出戏的诙谐情节和喜剧气氛. 春香之"闹",被作者泼墨酣写.春香对读书受教本就不感兴趣.在她看来,"<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古人囊萤趁月、悬梁刺股读书,春香认为是"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疤",更不用说去接受那一套套迂腐的说教.  相似文献   

2.
师:《闺塾》一出戏又名“闹学”或“春香闹学”,此文的阅读突破点在于“闹”字。此一“闹”,人物性格、剧情冲突、思想内容一一显露无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春香闹学的地方圈点勾画,看看她是怎么个“闹”法,希望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王晓维 《语文知识》2005,(12):16-16
《现代汉语词典》对“灰色”的解释是:①像木柴灰的颜色;②比喻颓废和失望;③比喻态度嗳昧。  相似文献   

4.
蔡永平 《学语文》2005,(4):8-19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文《闺塾》,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在闺塾听老塾师授课的情景。作品围绕着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中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在杜府上的这堂课即以失败而告终。往事如烟.时过境迁,旧式塾师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但陈最良式的老师却依然大量存在于今天的课堂上.当然,  相似文献   

5.
说“飞白”     
张剑平 《语文知识》2005,(11):29-29
高中《语文》第四册《闺塾》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私塾先生陈最良为杜丽娘讲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丫环春香打岔道:“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春香的这番话在修辞上被称为飞白。  相似文献   

6.
7.
陈小宜 《教师》2010,(1):50-51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得到了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作者当时并不理解父母的心,但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取得了成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不同形式的爱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高语第四册中笔认为有几处值得商榷。现贸然指出,以便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9.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草》(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人所共认的佳作,今入选人教版新初中《语》第四册。  相似文献   

11.
周君龙 《今日教育》2007,(7S):73-73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都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诗经》里信手拈来的诗行,或言离别之愁思.或写相思之愁怨.或发思乡之愁苦.或抒亡国之愁闷,无不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怎一个“巧”了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下课还有半分钟,我赶紧布置预习:“同学们,明天我们一起学习《陈奂生上城》,请大家在早自修朗读这篇课。”话刚说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正待我走出教室门口时,听见教室角落里一位男生非常小声的一句话:“乔老爷上轿,陈奂生上城。”说似乎无意,因为说完后他就走到教室外面去了;听不能无心,我感觉到也许这里面藏着些许教好这篇小说的契机。我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潜意识当中感觉找到了重教《陈奂生上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湘教版第四册《两只青蛙》讲述了两只坐在井里的青蛙,一只凭着自己的毅力爬出了井口,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新天地。另一只却固执地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担心爬出去危险,于是固守在井里而无所事事。课文语言形象生动,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4.
说“万福”     
高中《语文》第四册《闺塾》中涉及“万福”这一古礼,由于时代变迁,今人多不了解,现结合一些资料试作阐释,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头拉磨的驴子,围着磨道转悠了一辈子。忽然有一天,主人说,"你老了,该休息了。"就把套绳和捂眼都摘下来,拍拍屁股说,"恭喜你,你自由了!"老驴朝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课文(淋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一句,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周先慎先生的文艺随笔《简笔与繁笔》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最出色的要数徘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评价说:  相似文献   

17.
《闺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剧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第七出戏,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围绕着教与学的矛盾展开剧情。《牡丹亭》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剧作,汤显祖本人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厚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我们透过句句段段、口口声声的“愚”字,读到了作者一腔愤懑和满腹悲情。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改革而被贬永州,从礼部员外郎降为边远司马,而且是“终身不得量移”!前途何在,出头之日何在?作者反复思量,自己所处的社会并不是什么乱世昏君,而是“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究其原因好像只能是自己“愚”了!  相似文献   

19.
黄筱宁 《天津教育》2005,(12):45-45
在对李清照的词《如梦令》集体备课时,谈到对这首词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醉”的理解,教学用书讲是为景而醉,《亲近母语》等辅助读物上却说因酒而醉,到底因何而醉呢?当时大家比较倾向于第一种,既因为教学用书的权威性,又觉得陶醉于美景更有诗情画意,也符合诗的意境。说是这样说,在给学生讲课时,我还是把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看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悟。  相似文献   

20.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就这样匆匆地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2004年,歌手唐磊的一曲《丁香花》红遍大江南北。歌词并非多么优美,旋律并非多么激昂,但却走进了无数人的心,原因在于歌词背后动人心魄的真情故事打动着人们的心。时隔数年,偶然间又听起这首曾经走进灵魂深处的歌,想一想自己上过的每一节课,倏然一惊,我的课是否也曾经打动过学生的心,是否也曾经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一首歌,因为饱含了真情而唱响云际;一节课也应该因为用“心”而人情人理,走进学生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